北体情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难忘的学生时代

王钧

中学毕业时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5年我从青岛远赴青海,参加了建设兵团,屯垦戌边。那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依然满怀理想和激情。不巧赶上“文化大革命”,国家、民族、个人都面临很大的问题。直到1973年被录取到北京体育学院上学,我的心态都不是很好,看不到什么希望,觉得即便上了大学也看不到方向。但是,当我真正来到北京体育学院,发现我完全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环境。

当时“文革”给中国体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场地荒芜,运动队停办,体育教学也受到了极大冲击。顶着极左思想的压力,当时的国家体委支持学校恢复了招生,建立了教学训练的秩序,创造了我们学习的较好环境。我也被选入了北体院篮球代表队。这在当时全国一片混乱的环境下,真是难得!1974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力挽狂澜的邓小平同志陪同他来到北京体育学院参观,当时安排我们迎接。第一次见到了小平同志,大家兴高采烈,都有一种特别激动、特别亲切的感觉。那时候,我们自觉抵制校内、外的不良侵害,并与之做斗争。学校也非常注意保护学生,保护学习环境。上下齐动形成一股健康的力量和一种非常积极的氛围。

短暂的三年大学时光,我很庆幸遇到了一些“民族脊梁”式的老师。可以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这些老师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他们用行动教育了我们,引导了我们。最难忘的当属我的班主任老师王世安老师,他是对我后来成长影响巨大的恩师。王老师特别敬业。我印象中他从没给我们缺过一堂课,也几乎没有迟到或早退过,哪怕家里的老人去世,哪怕苏联代表团访华时外交部安排他去陪同。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就算个别同学对他有偏见或者有不尊重,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学校代表队要参加北京市运动会,当时学校的各项目代表队水平都挺高,只有男篮的水平要稍微差一点。王老师就问我们:“假期要不要留下来训练?”结果包括我在内的4名同学放弃了寒假,王老师只在大年初一放了一天假,其余时间天天指导我们训练。经过努力,我们男篮一举拿下北京市运动会冠军。王老师不仅敬业,业务能力也非常强,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一流。他在前苏联留学时的同学,就是前苏联男女篮的两位主教练,都带领球队拿过世界冠军。回国以后,王老师总想将所学的东西充分地教授给我们。王老师的教案,写的非常详细具体,不管是专项课还是理论教学课,无论教知识还是教做人的道理,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让我们受益匪浅。

王世安老师的业务素质是一流的,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精神和敢于说真话的勇气。他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感到很压抑,心中充满愤怒和不平,他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显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所以特别想找人倾诉,却又无处可说。在天津实习时,有一次实在憋得不行,认为我“挺有思想”的王老师主动提出要和我喝酒聊天。那场长谈,让我坚定了相信国家、相信党的信念,同时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大事有了深入的思考,对自己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但直到大学毕业时却没能入党,离开学校时,辅导员张万增和王世安老师送我到汽车站,对我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很希望你加入党组织,但是没有成功,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我至今都牢记这句话。

还有一位卢鼎厚老师,当时教我们运动生理、解剖学。他在讲解技术动作时,总会做相应的示范。我们班有个同学自视运动经历丰富、水平高,看卢老师动作做得漂亮,就带有挑衅地问:“您讲得那么好,当过运动员吗?给国家做过什么贡献?”卢老师一下愣住了,片刻之后掉下了眼泪。同学们都愕然,老师说:“抱歉同学们,我们那个年代,想给国家作贡献,但没有做好。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把满腔抱负和责任寄希望于你们身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报答国家。”课后,怒不可遏的班主任王世安老师把我们全班同学狠狠训了一通:“你们知道卢老师是谁?他是当年中国国家篮球队的五虎上将之一,绰号 ‘勾子手’,还是回力篮球队的创始人!”我们听后都肃然起敬。

令人尊敬的老师很多,虽不能一一道来,但王钧深刻地记得他们每个人:励金明、袁永和、钱幽萍、张泰荣、顾方庄、刘玉林、乔伋大夫、于新潞、杨锡让、高强、裘守诚、侯培岭、张义霄、孙克宜、包括校领导钟师统、赵斌、李东敏……

那以后,我们对老师都更加尊敬,这种尊敬是发自心底的,也是对老师能力、人格和综合素质的认可。在那种时代背景下,这些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水平一流。所以我非常庆幸,当时能来到了北京体育学院,碰到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才没有在社会乱象中迷失自己。北体大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离开学校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想到这些老师那种堪称“民族脊梁”的铮铮铁骨,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自己去战胜困难,勇敢地与消极的力量作斗争。激励自己也要像老师们一样能做民族脊梁式的、敢于担当的人。这是我在学校体会最深、最堪受用的东西。

我毕业以后回到了青海,在体委工作,1976年开始当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处副处长、体工大队大队长、省体委任副主任;1994年调到国家体委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再后来到过秦皇岛训练基地、中国足协、奥体中心、体育总局人事司等岗位工作。我曾经工作过的几个地方,像青海体委、青岛航校、秦皇岛基地都是困难很多的地方。虽然碰到的困难不计其数,都顽强地挺过来了。现在来看,人生道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决定性的就那几步,其中在北体大的三年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学生涯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确立了献身体育事业,无论外环境如何,自己要永不消极、努力有所作为。

校恩难忘,师恩难忘!

(作者为1973级校友,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