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情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那些年,冰上的美

孙贻谦

如果你在1954年1月来到当时的中央体育学院,走过现在办公楼西侧时,一定能看见一群孩子在冰面上快乐起舞。是的,滑冰课在这一年,在当时的中央体育学院正式开始了。1955年,苏联滑冰队来北京与北京滑冰队进行了友谊比赛,随后到我校参观并在学校冰场进行速滑练习与表演。他们精湛的技术与优美的动作姿势,令我校师生折服,我们也要在冰上舞出我们自己的风采!

1956年8月成立了游泳教研室。滑冰运动也在我校正式开始了其专业化的训练活动。

冰火两重天

滑冰课一般在11月、12月开展,四周共24学时,当然这是很短的,可是学生们的热情却很高。你想想,北京的冬天是很冷的,早晨经常是零下15~16摄氏度,谁不想在温暖的室内。

可是,不仅学生没有畏惧严寒,老师也是兢兢业业。也许你会说,在冰上做运动不是挺暖和的吗?那就错了。我们运动开始前,老师都会给同学们讲解理论知识,而在这时候,学生们是不能动的,都在那儿立正站好。有时候解散队伍上冰时,有些学生已经冻得麻木了。即便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见习的学生却很少,因为只要落下一节课,期末想通过就比较难了,那时的北体考试还是挺严的!

四周白雪皑皑,冰面上是学生们欢乐的身影。一块并不专业的冰场,孕育着中国未来冰雪运动的希望。身为老师的我,不仅感受到了深沉的重担,也有自豪、兴奋。寒冷的天气,也冰封不了我们沸腾的热血。

这是在红一楼东侧的冰场打冰球

那些人,那些美

有一个人,我记忆犹新,那便是学校冰场的员工张平。当时就他一个人管理着我们学校的游泳馆与滑冰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可是,在纷繁的工作重压下,他表现出来的高效率与井井有条,无一不使我们折服。

当时滑冰场的冰鞋都是挂在冰场旁边的,上课的学生是自己去找自己合适的号,下课后再把冰鞋放回原处。就是在这么开放的情况下,学校的冰鞋也没有丢失过一双。除却学生们的高素质外,我相信也离不开老张的辛勤劳动与管理。每一双冰鞋他都精心擦拭、打磨。他并不懂滑冰运动,但是他确实为学校的滑冰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了老张,我还能记起来的便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学校冰场上表演的那出冰上舞剧《白毛女》。由沈祖修老师负责,运动健将级水平的吕雅群、杨铁汉作为主角。当时的盛况我至今不能忘怀,观众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演员在冰上的优美舞姿与精湛技术,让喝彩声、鼓掌声经久不息。作为运动员,他们的表演可谓不俗,这正是我们滑冰运动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的表现。在冰上,我们也能展现出动人的美。

此外,学校滑冰队还参与了很多次表演。沈祖修老师在全国冰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过单脚滑,在冰面上画出了一只和平鸽,最后一脚更是一笔点睛,可谓技艺高超,在冰上表现得无懈可击。

标准,是对优秀的执着

我还记得,那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在冰上,严格的要求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很小的失误,都会给自己和其他亲人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所以,作为教师,每次上冰前,我都会把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学生听。

那时学校的考试很严格,如果有一门考试挂科,学生就拿不了毕业证。所以每个学生都是拼了命地学习。每一个动作,我们都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标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现在看来,我觉得那是非常正确的,没有一个标准去执行,就永远不可能有更上一层楼,就永远不可能精益求精。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更高的境界上自由发挥。

那时的冰场,工作人员本来在周围用铁丝画出了一个界限,并且上面挂了面红旗。但是我们看后认为这不行,铁丝很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很快就把铁丝全部撤走,然后用雪推起了一座界限,时间之快、效率之快令我们咋舌。这就是标准,这就是优秀,我们应该以此为榜样。

1957年以后,由于气候变化,场地受限等原因,滑冰课暂停了。

这是一段历史,冰雪运动在这个学校留下了什么,也许不是一个场地,不是一座雕塑,但是我相信它一定留下了什么。是的,有我的努力,有我的青春,当然,我相信还有许多人的努力和青春。

(作者为1954级预科校友,原游泳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