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结构调整十年路

综合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周子学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影响最大的一年,也是产业发展至今最为困难的一年。下面,结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问题,探讨一下产业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思路。

一、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发展就是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最先出现的产业雏形是采摘和狩猎业,而后出现农业、畜牧养殖业,最后才出现工商业。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产业结构总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发展。动态地看,任何一个行业总是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直至该产业退出经济领域,如采摘、狩猎业。采摘与狩猎业的产出一素一荤,有效地解决了人类自身演进所需要的营养。如今这两个行业在全球多数地区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断努力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品种的丰富,推进这两个行业的进步,并最终培育出其替代产业:种植和养殖业——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进入工业社会后,各种技术的出现和进步,形成了丰富的产业门类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技术进步依然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而与生产关系相关的制度、企业,以及与环境和健康相关的污染和气候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与技术进步等共同把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调整尤为迫切

(一)“十五”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贯穿始终

电子信息产业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后,集成电路、软件、互联网络、现代通信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军转民、发展消费类电子、彩电一条龙工程、支持通信产业发展、金系列工程、集成电路工程(908、909)、电信体制改革(成立联通、拆分原中国电信等)、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等重大方针、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贯穿始终,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实力持续增强。

(二)“十五”期间产业的高速成长积累了结构问题

1997年《信息技术协议》(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ITA)生效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外资、出口和信息化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规模急剧扩大,曾经出现过近45%的高速增长,快速发展态势持续了多年。从“九五”末到“十五”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从万亿元级,扩大到数万亿元级。在当时的条件下,产业规模的快速成长积累了一些结构的问题,加快了结构失衡速度。举个不很恰当但却很形象的例子:这就像山洪暴发时,必然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改变地形地貌,洪水不再按原来的河道倾泻。“十五”过后,这个产业在自身规律的作用下,增长速度开始回归趋缓。“十一五”期间,整个产业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如用数字技术替代模拟技术、用平板技术替代CRT技术、用第三代通信技术替代第二代技术等。调整时期必然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所以“十一五”在取得结构调整成果的同时,产业速度一直在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出现负增长。至今这个产业的结构问题仍然突显,包括不同行业比重、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经济性质结构、区域结构甚至是人才结构等的不合理,成为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巨大阻力。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

1.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硬件与软件比例一大一小(2008年软件仅占12%,全球平均为39%)。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三个“缺乏”。集中表现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2006—2008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结构。

2.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整机与外围产品、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很多高端产品却不能生产,依赖进口,形成了高、低端产品供求错位的矛盾。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利润率低;产品老化与新品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仍然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

3.大企业不强大,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的转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与同类跨国公司差距更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更多是靠企业数量扩张在支撑。

4.市场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产业的不稳定性:国内需求不能有效启动,2008年以前对外出口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3以上(1999—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进出口贸易成为制约经济运行波动和不稳定性的因素(2007—200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状况)。出口结构呈现“五多五少”外贸非均衡性局面。“贴牌”多,自有品牌少;加工贸易多,一般贸易少;三资企业多,本土企业少;技术引进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整机多,核心元器件少。

5.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外资企业占主导,对外依存度过高,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大,对全球IT产业巨头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从总体规模来看,三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上占全行业的比重都超过,甚至大大超过70%,以2005年为例,当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中,分别有77%、77%和87%是由三资企业贡献的,三资企业对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2%。

6.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与许多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产业一样,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存在差异,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差距拉大,未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互补。东部地区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升级的压力很大,土地、环境污染、用工短缺等因素已经开始阻碍这些地区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本地市场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产业增长的有利动力。

(四)危机爆发后,在自发和自觉双重结构调整下取得一定的成效

从2006年起,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开始出现增速下滑,但依然达到23.6%,2007年进一步下滑为17.9%的水平,与我国工业总增速基本保持一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显现,这个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出口快速下滑,产业增速下降为12.5%,甚至出现负增长,负增长态势直至2009年中期才有所改观。

2007年以前的规模增速下降,是一种产业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作为制造工厂,其产量已经全球最大,全球的市场容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再保持快速增长;二是近年来,全球IT技术的进步处于平乏期,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效应较弱。当时一出现增长拐点时,我们就发现和重视这个产业的结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一些思路,只是当时产业升级调整的压力还不大,调整的思路尚不明确,措施还不到位,力度较弱。可以说,“十一五”前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以自发的,按其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为主。

2008年起,产业增长的下行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影响。危机严重破坏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IT市场的成长性,同时由于外向度高、外资比重高、产业竞争力弱,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受危机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危机也加速了IT产业特别是中国IT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为应对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包括:前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两税合一、增值税转型、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其配套政策、加快技术改造、启动3G市场、推动家电下乡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时候,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一种自觉的,为应对危机冲击而进行的被动调整。

过去四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受产业规律作用下的主动调整和各界重视下的人为被动调整双重影响。在各方面力量的合力推进下,产业增长由快到慢,再到负增长,而后又开始恢复正增长。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危机背景下,中国IT产业调整变得更为彻底,也取得了更明显的成效。

1.电子信息产业销售产值实现恢复性增长(%)

2.内资企业增长速度快于外资企业

3.内资企业占全行业比重处于上升通道

4.软件业占全行业的比重稳步提升

5.国内市场拉动作用增强

6.一般贸易份额提高:2009年比重从上年的14%提升至14.3%

7.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8.2009年中西部增势明显,东部地区增长趋缓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两个五年计划间的过渡年。虽然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没能完成原定的产业发展目标,但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让我们认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并开始为此而付出艰难的努力。当前,结构调整是我国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稳定的重要保障。同时,今年是“十二五”的规划年,我们这个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工作和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新的一个五年规划的目标、方向,进而将最终决定下一个五年乃至十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因此,2010年结构调整工作尤其迫切!

三、“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展望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趋于完善的时期。我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两化融合的道路。这个时期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仍应是机遇大,挑战也大。在此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从电子信息大国向电子信息强国的转变,我们在结构调整上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重点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比重,软硬件比由目前的13:87提升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二)有效提升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比重,减小高端产品和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从根本上缓解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对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要有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本国跨国企业,电子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

(四)有效启动国内投资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力争把产业外贸依存度下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有效增强国内市场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

(五)主要依靠本国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增长,不断提升其在产业中的比重。

(六)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努力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增长潜力和这些地区的资源、区位优势对产业的贡献水平。

要实现以上结构调整目标,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这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加快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管理创新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

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产业恢复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国家在应对危机中的决策继续推动下去,努力扩大内需,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等。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也已经是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未来,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旧模式是走不通的,继续以“拿来”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依靠我们持续不断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才有希望。为此,我们要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结构调整是产业永恒的主题。结构调整又是当前最紧迫的主题。“一百年太久”,我们应投入“只争朝夕”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