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师之律
1.法则对一切事物的支配是现代科学的核心真理。人类和自然的力量都不可能摆脱法则的控制而起作用;如果与法则相悖,思想和物质的效果都不会产生。自然法则最简单的观点就是,自然会永远保持力量与运作的统一。起因必然导致结果,结果依据不可抗拒的法则服从于起因。事物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原因在于他们自身的法则。学习任何事物的法则,都是去学习它所能被我们认知的最基本的事实。自然的这种一致性是所有科学和实用工艺的基础。这种恒久不变的法则对思维和物质的支配,在任何真正的科学中,都是最基础的条件。思维在法则允许的范围内拥有自由,但它没有自由去产生与法则相悖的效果。所以,教师也是法则的臣服者,就如同闪耀的星星和航行的轮船一样。对于一名教师的职位和工作来说,很多资质的重要性是公认的。如果所需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这名教师将是一名模范男教师或模范女教师,是难以置信的优点的完美结合体。年轻人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性格和出众的道德品质。即便不是为了实际工作,至少也能避免被当做反面教材而带来的危害。但是,假设,我们把教育工作中所需要、但并非绝对不可或缺的条件从列表中一一勾除,我们会发现,我们最终不得不保留的,正是教育的概念中所必须的——待授课题中的知识。这就是教师之律,一个对教师加以限制和描述的法则——教师必须熟知他所要教授的内容。
律之哲理
2.如果没有知识,我们就不能教学,这一点看上去太容易证明。无中怎能生有?或者说,黑暗怎么能发光呢?确认这一条法则,看起来就像在阐述一个陈词滥调,但是更深层次的研究表明,它是一个最重要的真理,即教师之律。简直再也没有这么重要和必要的条件了。如果把这条法则的词序颠倒一下,另一条重要的事实就出现了:教师必须教授自己所熟知的内容。
3.熟知一词在教师之律中占据核心地位。知识是教师教学所用的原料,教师之律的基本道理也必须在知识的本质当中探寻。我们所说的知识包含各个层面,从对真理的最初窥探到完整的理解。当我们获取某个领域的经验的时候,它按照特征分为如下不同的阶段:
(1)产生模糊的认识;
(2)能够自己回顾学到的东西,或向他人大致描述出来;
(3)能够轻松地进行解释、证明、演示和应用;
(4)由于对事实的这种认知和鉴别在更深层次意义和更广泛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按照它来行事,我们的行为被它所改进。
只有对那些阅读并了解历史到了这种程度的人来说,历史才是历史。知识或经验的这种最终形态,必须在真正的教师之律当中得以体现。
4.没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就根本没法教学,这一点是不能断言的;每一个了解自己的课题的人都必然能够教学完全成功,这也是不准确的。但是不完美的认知一定会在他不完美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一名教师无法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成功地教授给别人。但是教师之律只是教育之律中的一条,失败可能来自对这一法则的忽视,也可能来自对其他法则的违背。同样,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来自对其他法则的遵循。但无论如何,对待授的教学材料认知不充分,这种情形下的教学,注定是靠不住的。
5.真理由于与其他真理的相似性而被熟知,参照其他真理,它才能被看得最清晰。学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一个事实,而是应该把它与大量的真理关联起来,在多种多样的关系中看待。伟大的原理都是在生动可见的普通事实中和含义清晰的概念中发现的。演示是教师的技艺中最重要的工具,它的力量只会来自于清晰而熟悉的认知。学识不足的教师,就好像一个盲人正试图用没油的油灯为另一位盲人照亮道路。
6.想想在学校地理课上所教的那些常识——地球是圆的,海洋和大陆的范围,山脉,河流,以及人类居住的国家与城市——对于那些一知半解的教师和他的学生来说,这是多么地乏味和无足轻重;而在赫歇尔[1]们、丹纳[2]们和古约特[3]们看来,这是多么地激动人心!在他们眼中所展现的,是一连串构筑时代的运动,这些运动成就了地球今日的样貌。对这样的教师来说,地理学只是宇宙科学与历史的一个章节。因此,学习圣经的真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对那些不在乎的读者和不专心的教师来说,它们没有多大意义;而对那些会在学习中综合借鉴历史、科学,甚至所有形式的有记录的经验的人来说,它们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意味深长。
7.但是教师之律还可以更加深入。对于真理,必须先有清晰的理解,然后才能有生动的感受。对任何一门科学,都只有真正的学者才能产生热情。清晰的想象启发诗人和演说家运用精彩的修辞,并让他们成为本领域的导师。地质学家休·米勒[4]的眼睛破译了大自然的密码,并写下了《岩石的证词》[5]。当恒星的奥秘展现在开普勒[6]眼前时,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几近疯狂。阿加西斯[7]全神贯注地研究远古时代的鱼类,连有钱可赚的演讲都没有时间去做。教师如果对自己所要讲授的学科一知半解,就会表现冷淡、死气沉沉;而热情洋溢的教师会无意识间就用自己的兴趣激励学生。
8.这种对已真切了解的真理的诚挚感受就是产生热情的秘诀,拥有这种热情的教师和传教士受到人们的极度钦佩和赞扬。这样的教师能让常见的事实发生转变。历史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地理变成了人类居住地在大陆上的大规模扩张;天文学变成了天体和宇宙系统的行进。当一位教师的课程内容如此富有闪亮的现实感时,他的举止怎么会不真诚、不鼓舞人心呢?
9.如此全面、精通的知识会唤起教师的全部能力,转化为更高的行动力,并且让教师能控制和运用这些能力。一名教师理应熟知课程内容,这样在讲述时就能轻松自如,也能够观察学生的努力,并轻松地引导他们的思想走向,而不是感觉自己只会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有充足的准备去识别和解读学生们对于真理的初步窥探,去为他们扫清前路障碍,去帮助和鼓励他们前行。
10.教师准备充分、梳理清晰的知识有助于给学生带来必要的信任感。如果领路人在我们希望探索的领域具有全面的知识,我们追随他时便会充满期望和喜悦;相反,若领导者无知、无能,我们便也没兴趣,不情愿追随他。孩子们不愿意受教于自己不信赖的人。不仅如此,伟大的学者——牛顿[8]们、洪保德[9]们、赫胥黎[10]们——引发了公众对自己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的兴趣;同样,有备而来的教师也会唤起学生们深入学习的积极愿望。有时候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知识很重要,却无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这种情况对教学的成功有着致命的影响,尤其当你面对年幼的学生时。有能力激励学生的教师,哪怕知识有限,也强过学识堪比阿加西斯却没有这种能力的教师。
11.这就是第一条重要的教育之律的理念。可以这样理解:它清晰地描绘了一种美好的理想,除了伟大的教师外,不曾有人完全实现这种理想,但每一个真正的教师都必须努力去接近。它精确定义了教师工作时必须具有的能力。从教育小孩的母亲,到教授最抽象科学的讲师,到向参议院致辞的演说家,以及向大批教堂会众传道的牧师,这条法则对任何人都不例外,任何违规行为都不可能成功。它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必须熟知自己要教授的东西。
教师规则
12.在来自于“教师之律”的规则中,以下十条是最重要的:
(1)每次备课都进行重新学习。去年的知识必然或多或少被遗忘,只有新鲜的概念会激发我们最大的努力。
(2)在课程中,寻找用更常见的事实和原理作类比的方法。这些类比中就包含着教会别人时所用的演示方法。
(3)对课程进行学习,直到可以用熟悉的语言来表述。清晰的思路最终的产物是清晰的表述。
(4)在课程的若干步骤中发现它们的自然顺序。每一门科学中都存在着从最简单的概念通向最广泛的观点的自然途径,在每一堂课中也是如此。
(5)发现课程与学习者生活的联系。课程的实用价值就在这些联系当中。
(6)自由使用所有正当的辅助手段,在真正的理解清晰呈现之前永不停歇。
(7)记住,在少数领域登峰造极,强过对诸多事物一知半解。
(8)在教学前拿出一定的时间对每一堂课进行学习。一切都要为按时完成任务服务。要坚持提前学习待教授的课程,并搜集新的兴趣点和例证。
(9)制作学习计划,但在有必要做超出计划的学习时,也要毫不犹豫地去做。最好的记忆技巧就是询问和回答有关课程的这些问题:它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
(10)不要拒绝与你课程主题有关的优秀书籍对你的帮助。去买,去借,如果有必要,去恳求别人。总之无论如何都要获得最出色的思想家们的帮助,那至少足以刺激你自己的思想;但不要死记硬背。如果可能的话,与一个理解力强的朋友详尽地讨论一下课程;思想的碰撞常常会带来灵感。在缺乏这些辅助手段时,写下你的观点;书面表达可能会令你原本晦涩的想法变得清晰。
违规与错误
13.如果不对频繁违反法则的行为做一些提及,这个讨论就不完整。即使是最好的教师,也可能犯一些轻率的错误,把他细致认真对待的工作搞砸。真正的教师会尽可能地少犯错误,并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1)学生的一无所知很可能会使教师疏于精心准备和学习。他可能认为,关于课程,他无论如何知道得都比学生多,幻想自己总会找到一些跟课程有关的事情来说,或者幻想自己的无知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而且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欺骗几乎肯定会被发现,从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将一落千丈。
(2)一些教师认为学习课程内容是学生的职责,不是他们的。通过手头书本的帮助,他们能够轻松地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与其用你自己的冷漠和缺乏准备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如让一个精通课业的学生为其他学生进行测试。教学不仅仅是“听课”。
(3)还有一些教师匆忙地浏览一下课程就断定,尽管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课程内容,或许一个章节都没掌握,但他们已经搜集了足够多的素材,足以把上课时间填满,如果有必要,还能补充一点杂谈或故事,以掩饰他们对课程内容知之甚少的事实。或者,他们没时间或没心思备课,就干脆不再考虑如何教学,而是想些练习题让学生做,消磨上课时间,同时希望学生只要出勤就能学到点儿东西,毕竟学校是个好地方。
(4)一个更严重的错误是,有些教师在课程中找不到兴奋点,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纯凭自己喜好自说自话的场合。
(5)有一种更卑劣的错误做法是,有的教师试图用华而不实的自吹自擂来掩饰自己的懒惰无知,用大量超出学生理解范畴的夸张词汇遮蔽自己腹内草莽的事实,自作聪明、一本正经地讲些陈词滥调,或者自称还有大量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没有时间在学生们面前展现。谁没见过这种在学生身上练手的骗子?
14.因此许多教师去上课时并未完全做好准备,甚或完全没做准备。他们就像没带信来的信差。他们完全缺乏产生成果所必需的能力和热情,而我们本该指望他们努力达成那些成果。请严格遵守这第一条基本的教育之律吧,那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学校,学校也才能更有价值。
注释
[1]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尔(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他的妹妹卡洛琳·卢克雷蒂娅·赫歇尔(1750-1848)和儿子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尔(1792-1871)也都是天文学家。(译注)
[2]詹姆斯·德怀特·丹纳(1813-1895),美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火山学家、动物学家。(译注)
[3]阿诺德·亨利·古约特(1807-1884),瑞士地质学家、地理学者。(译注)
[4]休·米勒(1802-1856),苏格兰地质学家、作家、民俗学研究者。(译注)
[5]The Testimony of The Rocks,休·米勒著,1857年出版。(译注)
[6]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1630),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译注)
[7]路易斯·阿加西斯(1807-1873),瑞士-美国博物学家。(译注)
[8]艾萨克·牛顿(1643-1727),英国物理学家。(译注)
[9]亚历山大·冯·洪保德(1769-1859),德国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译注)
[10]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1895),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