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人文旅游资源(1)

3.1 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引言

简单来说,旅游资源主要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也称为人类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人文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不仅包括历史古迹、文化遗存、墓葬遗址,还包括宫殿庙宇、禅林寺院、亭台楼阁、建筑群落、塔影桥虹、壁画、石刻、艺术珍品、革命圣地、风土民俗、城乡风光、美味佳肴、现代设施,等等。同时,人文旅游资源还因地而异,因时而殊,因物而名,因人而显,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二者的融合增强了旅游资源总体的吸引力。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

·掌握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

·熟悉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及主要代表性景点。

人文旅游资源即人类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等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动态的历史用静态的实物体现出来、能够激起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文旅游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其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对游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异域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既与东道社会或接待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有关,也与资源的种类有关。例如同样是民俗资源,但在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表现。人文旅游资源的这种文化倾向性或诱导作用也告诉人们,人为的开发过程——对旅游资源种类的选择、开发质量及开发者的观念等对旅游文化的形成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甚至可以影响区域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策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地理、经济、文学、建筑、历史、民俗、园林、美学、动植物和商贸等诸多学科,囊括了各行各业综合知识的运用。一个区域常常因为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而使得当地商贸繁荣,人民富足,该地区的知名度也获得极大程度的提升。因此,人们常说的,一项优秀的旅游策划、一条成功旅游线路的设计,能够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3.1.1 文物古迹的概念及其分类

1.文物古迹的概念

古迹是指古代人类活动中留下的遗迹和遗物。文物则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物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称为文物古迹。

2.文物古迹的分类

人类在300万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无数的遗迹和遗物。对文物古迹的分类没有固定的方法,常见的有断代分类法、专题分类法和地域分类法。这里采用断代分类法和专题分类法相结合,这样,可以把文物古迹分为早期人类遗址、氏族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建筑、古陵墓与庙坛、古代著名工程、古园林、古艺术等若干类。

3.1.2 文物古迹的旅游功能

1)文物古迹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文物古迹是古人留下的遗迹和遗物,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当代人们了解历史、理解文化的媒介。

2)文物古迹是反映古代科学技术的镜子。历史上,劳动人民修建了许多伟大的工程,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和科学仪器,它们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和标志。

3)文物古迹成为令人遐想的景观。很多文物古迹造型别致,设计精巧,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4)符合当前人们寻幽探古的时尚。文物古迹记录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了解历史和探索历史的愿望。

但是,并非所有的文物古迹都是旅游资源,旅游文物古迹是文物古迹的一部分。有的文物古迹可能对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来说有非常高的价值,而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就未必了。因此,要注意加以区分。

3.1.3 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旅游资源

1.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遗址,是指从人类形成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遗址、原始人生产和生活用具、原始艺术及劳动产品等。如中国目前已发现和发掘的著名古人类文化遗址: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所展示的是人类起源的最古老景观形态,令人产生奇妙、神秘的亲切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2.古城与城防建筑遗址

1)古城。中国的古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为较小规模的城堡。商代发展成为规模较大、有防御设施的都城。中国的古城不仅包括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等古都,还包括丽江、平遥、大理、蓬莱水城等地方名城。

2)长城。长城是修筑在两国的交界处,以防止敌国入侵的一种城防建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形成了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明代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7 000千米,保存完好。而修筑于公元2世纪初的罗马长城,从英国、德国至黑海,再到红海,经非洲直至大西洋沿岸,长达数千千米。其中,以古代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哈德良长城”最为著名。

3.名人故居和活动遗迹

历史上的名人,是指在人类历史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做出贡献、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历史上有记载,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后人为其建陵、修庙、立碑、塑像,保护和修葺其故居,保存遗物,供人参观、瞻仰或凭吊。

4.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建筑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和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这些遗址对怀念先烈,教育后人,争取尽快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有重要作用。近、现代重要性史迹和纪念建筑包括以下几类:

1)农民起义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遗址和纪念建筑。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建筑。

3.1.4 古建筑旅游资源

1.古建筑的概念及特征

(1)古建筑的概念

古建筑是指古代人们利用自然界的土、石、木等建筑材料,经过设计,运用一定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建成供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使用的房屋或场所。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

(2)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1)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可能使用木材,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优美的建筑形体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木构架结构原则,创造斗拱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以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各部件接点处以榫卯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榫卯之法始于河姆渡文化,已有7 000多年的历史。到周代初期,又创造性地发明了斗拱结构,即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型方木相叠而成向外挑悬的结构,既可以承托屋檐重量,使屋面能出挑,又有装饰功能,还兼具防震的作用,被誉为“墙倒屋不倒”的典范。这种结构构件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

3)单体建筑结构。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由若干单体建筑组合配置而成。其外观轮廓都由阶、台基、屋身、屋顶四部分组成。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呈长方形,屋顶造型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盔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各种单体建筑都是标准化、定型化,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重檐庑殿顶为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级的形式。

·庑殿顶,是四面斜坡的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且四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

·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故称九脊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屋面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墙。

·硬山顶,其屋面与山墙齐平,以区别于悬山顶。

·攒尖顶,为锥形屋顶,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斜脊交会于屋顶。

·卷棚顶,为两面坡屋顶,两坡以弧线相接,无正脊。

·盔顶,是在平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屋面多呈四角或八角,状如头盔,由数条弧形斜脊交会于屋顶,无正脊。

4)重视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组成各式组群。组合多样,层次丰富。

5)灵活的空间布局。由于中国古建筑采用框架式结构,墙体只起到分隔围护的作用,因而室内空间可以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6)丰富绚丽的建筑装饰艺术。中国古建筑装饰内容十分丰富。建筑的色彩多根据需要和风尚而选择。大凡宫殿、寺庙等多使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使之呈现绚丽辉煌之感;而民居则以色调和谐朴素淡雅为风格,江南小镇青山碧水中掩映粉墙灰瓦,充满自然情趣。建筑手法有雕刻、彩画、格纹等,在有些建筑主体旁还常常建有衬托式建筑。古建筑中的雕刻又分为砖雕、木雕、石雕,应用广泛。中国古建筑中另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是彩画,彩画的种类主要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这三种彩画的级别,以和玺彩画最高,苏式彩画最低,旋子彩画居中。

7)建筑风格的地域性明显。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墙体薄,屋面轻,建筑外形轻巧玲珑。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墙体厚,屋面重,建筑外形浑厚稳重。各地民族不同,建筑结构和外形多种多样,呈现千姿百态的地域特色。

8)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建筑特别讲究在布局、体量、色调、形式等方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如都城往往选择“高勿近旱而水充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之地。

(3)西方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西方古建筑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是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鼻祖。西方古建筑的特点如下。

1)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料。

2)多采用围柱式建筑结构,主要的建筑结构是拱券和各种复杂的柱式,如古罗马剧场、古罗马角斗场等。

3)布局独立性,注重个体的艺术效果和建筑风格,建筑内的装饰以雕塑为主。

4)建筑装饰华丽,色彩以灰色为主,辅以红色、黄色,鲜艳华丽,建筑内的装饰以雕塑为主。古典主义建筑流派精美的建筑有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等。

补充阅读3-1

现存的西方古建筑

罗马式建筑为9~12世纪西欧的建筑风格。一般采用厚实的砖石墙,以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征。注重以圆柱、柱础和柱顶的各种搭配形成不同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为13~16世纪初欧洲的建筑艺术。以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

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意大利的艺术风格。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结为一体,并应用断檐、波浪形墙、重叠柱及壁画,追求动态与起伏,建筑豪华浮夸。

文艺复兴式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提倡复兴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窿为中心的建筑形体两旁对称等。

中国上海、哈尔滨、青岛等地也保存着许多具有西方风格的近代建筑。

2.宫殿建筑

宫殿,是古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类型,是帝王专有的居所。它以建筑艺术烘托出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气势。

(1)中国宫殿

其宫城内部包括礼仪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称“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此外还有生活服务设施。保存完好的有建于明清两代的北京故宫、清初的沈阳故宫和西藏布达拉宫。

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按照“前朝后寝”、“五门三朝三宫”和“左祖右社的”形制和严格对称的院落式进行布局。外朝是行政区,主要建筑有布置在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文华殿、武英殿。太和殿前方有五座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又称奉天门),它们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构成了“五门三朝”格局。外朝的后面是内廷,又称后寝,主要包括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左祖右社”,即在皇宫的左前方设祖庙(太庙),右前方设社稷台,祭祀土地神、粮食神。北京故宫现存宫室9 000多间。

2)沈阳故宫。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有300多间殿宇,组成10多个院落,以中轴线上的崇政殿(金銮殿)为中心。

3)布达拉宫。依山垒建,共13层,高117.19米。全部石木结构,气势宏伟,建筑风格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

(2)西方宫殿

因哲学理念的不同,东、西方宫殿建筑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许多西方建筑师认为“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很多西方宫殿多以各类古典柱式做建筑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造型严谨,如卢浮宫。

卢浮宫是世界最壮丽的宫殿之一,原是法国王宫,现在是法国国立美术博物馆。它是一个带有角楼的封闭式的四合院。宫内四面的建筑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主体是长柱廊,气势宏伟,简洁严肃,被视为“古代理性美”的典范。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冬宫、美国的白宫、日本的京都御所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宫殿建筑。

3.古代民居

民居是各地民众居住形式和居室结构的总称。古民居则是指民居系列中既富地方风格,又具历史色彩的部分。地方和历史两种风格的融合,使它产生了巨大吸引功能。

(1)类型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中国分布很广,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分布在中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民居形式。

(2)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各地建筑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造成的,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3)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1)明确的流线。它就好像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幅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等,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有着明确的流线层次。

2)完整的格局。格局是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着严谨方整的格局。单看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围绕纵横轴线形成前后左右对称的布局;单看庭院空间,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单看建筑群之间的相互连接的檐廊、转角回廊、院墙与垂花门等,也是自成格局的。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其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

3)明显的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国传统村镇中的佛塔、庙宇或戏台,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等。要精心选择建筑组合中、人们生活或活动的中心部分作为主体建筑,把主体建筑布置在最重要的轴线部位,安排高大的房顶和显眼的外行体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主体建筑经常放在房顶上;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组院落中体量最大;在福建土楼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显眼的层层下跌式重檐房顶,主体建筑非常明确、突出。

4)建筑组合体。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社区建筑组合。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建筑组合可以用小型房子以回廊、小路、小桥、花架、围墙等互相联结组成。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单幢建筑本身应作为组合体对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宅,宅子内部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多种房间的相互关系的组合体。

5)渐进的层次。建筑的安排要根据所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来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亦即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如果不考虑渐进的层次,把许多房间混杂地罗列在一起,就不能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因此,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到达最私人性质的部分。

4.其他建筑

(1)坛庙、祠堂

坛庙是古人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山岳河川、祖宗英烈、圣贤先哲的建筑物。中国古代的帝王都要参加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的活动,建筑了天坛、地坛、社稷坛和太庙。社稷坛位于宫殿的右前方;太庙位于宫殿的左前方,即“左祖右社”。以前,各级官吏和大家族都建有家庙——祠堂。祠堂建筑规模宏大,装饰豪华。

中国著名的坛庙有北京的天坛、曲阜的孔庙等。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主体建筑由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主要建筑为祈年殿)、斋宫四部分组成。曲阜孔庙依南北中轴线布局,东西对称,前后共九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大成殿、碑亭、杏坛等;大成殿前檐有十根雕龙石柱;孔庙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

补充阅读3-2

中华世纪坛虽不是古代坛庙,但是中国划时代的“中华第一坛”。世纪坛上方有一支高27.6米的时空探针。在南面入口处,伫立着世界最大的一块汉白玉题字碑。坛前有一条用265块青铜板铺成的长200多米、宽3米的甬道,青铜板上刻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世纪坛的东侧,有一口重达50吨的中华世纪钟。

(2)牌坊

牌坊,又名牌楼,是古代用于标志、纪念、装饰的建筑物。一般用木、石和琉璃瓦等材料建成。牌坊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园林或街巷的路口处。如皖南歙县的棠越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许国石牌坊精致,有“许国天下坊”之称。牌坊和民居、祠堂合称为“徽州三绝”。

(3)楼、阁

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古代木构建筑。二者在建筑形式上并无多大差别,但使用功能不同,楼的用途极为广泛,阁的用途主要为珍藏图书、佛经、佛像和观景。

中国古楼分布广泛,形制多样,多为明清建筑。如被称为古代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黄鹤楼位于武汉,现在的黄鹤楼高51.4米,顶层中部冠以四方攒尖顶,飞檐出挑深远。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宋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著名文学家范仲俺作《岳阳楼记》,由书法家苏舜钦书写,邵竦篆刻,人们称之为“天下四绝”,并立“四绝碑”;岳阳楼为三层三檐盔顶建筑。

耸立于山西永济市黄河之滨的鹳雀楼,因盛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绝唱而闻名天下,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所建。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

此外,还有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成都的望江楼、贵阳的甲秀楼、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山东的蓬莱阁等。

(4)华表

华表,是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装饰、纪念之用的立柱。往往建在宫殿、陵墓前,个别立在桥头。其中,设在陵墓前的又称墓表。华表结构下为须弥座、上立圆形石柱,刻有云龙,上为云板。表上立一蹲兽,俗称“朝天吼”。北京天安门华表和十三陵华表为现存华表的典型代表。

3.1.5 古代陵墓旅游资源

1.墓葬建筑

(1)墓室

1)土穴墓及木板墓。土穴墓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木板墓是在土坑四周用木板围护,下面用木材铺垫,上面用木材封盖。

2)木椁墓及“黄肠题凑”。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正中放棺,其他方格称为厢,用于放置随葬品。木椁墓发展到高峰期,出现了规格很高的“黄肠题凑”。用柏木端头一致向内,一层层平铺叠垒而成,像一圈厚木墙围在棺椁外围。

3)砖石墓。起源于战国,它是挖一个土坑,在其中用砖垒成墓室。

(2)坟丘

1)方上式。流行于秦汉时期,“方上”就是在帝王陵墓的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实,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上部为方形平顶,故称方上。秦始皇陵是典型的方上式陵墓。

2)以山为陵式。流行于唐朝,是因山为体、以山为陵的建筑方式,山的峰峦就是坟头,气魄宏大,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即是典型代表。

3)宝城宝顶式。流行于明清时期,称宝顶又称独龙阜,宝顶周围用砖砌成砖壁,上修女儿墙,称为宝城。以南京的明孝陵为典型代表。

(3)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主要有祭殿、配殿、廊庑、焚帛炉、祭台、大门、围墙。

2)神道。神道是通向祭殿方城笔直的大道,神道两侧有石刻人物和石刻动物等。

3)护陵监。为保护和管理陵园而设立。监外城墙环绕,内有供护陵人员居住的建筑。

2.古代陵墓的旅游功能

1)雄伟的建筑。帝王墓有着华丽的地宫和富丽堂皇的地面建筑,其巨大的建筑规模、精湛的建筑技艺都是游人乐于观赏的对象。

2)珍贵的文物。在帝王陵中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丝绸、陶瓷、书法绘画、各种典籍,可谓无所不有,其种类和数量十分惊人。如秦始皇兵马俑、西汉双音编钟、金缕玉衣等。

3)优美的自然环境。帝王名人的墓地总是选在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而且禁止砍伐陵园内的树木,同时人工栽植松柏等常青乔木。

4)名人的魅力。古墓葬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爱国将领,他们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陵墓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帝王陵。帝王陵墓以其雄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优美的环境而成为旅游胜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武帝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元代成吉思汗陵、明代的明孝陵、十三陵、清代的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2)纪念性陵墓。在中国古代的陵墓中,还有一大批纪念性陵墓。有三皇五帝、昔哲先贤、诗人画家、骚人墨客、三教九流等。这些陵墓有的是真人之墓,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传说之墓。主要类别有纪念性帝王陵,如黄帝陵、炎帝陵等;圣人陵,如孔林、关林等;其他名人墓,如屈原墓、岳飞墓等。

3)崖墓与悬棺葬。崖墓,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空穴或利用崖壁的自然平台岩洞或岩缝安放棺木。悬棺墓是在峭壁上打孔安棺桩,把棺木悬吊在棺桩上。崖墓以四川乐山、彭山、宜宾及江西龙虎山为主要分布地区。悬棺葬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和福建武夷山区。

4)塔葬墓。佛教高僧圆寂后建塔存放遗骨,以河南少林寺所建塔林最为著名。

3.1.6 古代桥梁及水利工程旅游资源

1.古代桥梁旅游资源

桥为横跨江河之上的建筑,不仅能提供过河交通之便,还可以因其造型及工艺为水景增色。人行桥上,望惊鸿照影、掬水弄月,顿觉水面可亲,成为赏景最佳之处。

中国造桥历史悠久,最早的桥梁建筑于5 000~6 000年前的半坡遗址中。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古代工匠们创造了各种结构、材料和造型的桥梁。从结构形式上,桥可以分为梁桥、拱桥、索桥、浮桥、悬臂桥等;从材质上,桥可以分为木桥、石桥、铁桥、竹桥等。河北赵州的安济桥,又称赵州桥,就是现存古桥中最著名的一座,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还有北京卢沟桥、福建安平桥、广西程阳桥、苏州宝带桥、四川安澜桥等。

2.古代水利工程旅游资源

1)运河。运河是人工开掘的河道,供运输之用。中国著名的运河有京杭大运河和灵渠。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战国时期。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1 795千米。灵渠建于秦朝,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中的湘江和桂江,又称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兴安县,全长仅有34千米,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设施。

2)坎儿井。坎儿井主要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库车等地,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一般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组成。

3)堰。堰是古代的一种水利灌溉工程,是较低的拦水和溢流建筑。在古代的水利工程以四川都江堰最为著名,相传是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几部分组成。京杭大运河、兴安灵渠、吐鲁番坎儿井与都江堰构成了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4)古代堤防。堤防是人工在海、河之滨筑起的堤墙,以抵御海潮和洪水的侵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中国著名的古代堤防有海塘、荆江大堤、黄河大堤和洪泽湖大堤等。

3.2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3.2.1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1.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种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差异,各个国家、民族与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成为社会的“活化石”。民俗风情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是习以为常和忠诚信奉的;而对于异地、异民族的人们来说则是鲜见新奇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期望通过旅游走进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去,实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感受另一种风情,通过欣赏和参加异民族的民俗风情活动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舒展胸怀。因此,可以看出,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体验,并能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民俗风情资源。

2.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特征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征,无论中外都是如此。

(1)集体性和类型性

1)集体性。民俗旅游资源的集体性,是民俗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也是民俗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民俗旅游资源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民俗是由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由集体中的个别人所创造的,但也是经过集体加工和认可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俗。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也是依靠集体行为来完成的。所以说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是民俗的生命力之所在。

2)类型性。民俗的类型性也称为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都可以归纳为物质民俗。

(2)民族性和地域性

1)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因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的一个构成要素。同样,民俗的民族性也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项在不同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地理、社会以及经济的条件不同,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

2)地域性。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指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在饮食上的地方特色。

(3)原始性和神秘性

1)原始性。民俗的原始性主要体现在,许多民俗产生的历史都比较悠久,有的民俗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了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是有的原始民俗依旧存在,形成了民俗原始性的特点。

2)神秘性。民俗的神秘性则主要表现在,某些民俗的习惯、禁忌和节日等方面。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4)稳定性和变异性

1)稳定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形成,就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稳定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民俗的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民俗在变化中逐渐消失了,而有些民俗在变化当中不断的发展完善,一直沿袭至今,所以说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则是指民俗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由于民俗本身的特点是由集体所创造,并且通过言语和行为传播的,因此决定了民俗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同时随着多民族的大杂居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也导致了民俗的相互渗透、融合以致消融。

(5)真实性和体验性

1)真实性。民俗风情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因而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民俗风情如果是模仿、编排的,就显得不地道,不真实。

2)体验性。民俗旅游资源的体验性,主要体现在民俗旅游不仅是一个观赏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是游客参与其中体验的过程。发展民俗旅游,需要游客参与进去,感受活动气氛,获得亲身体验,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旅客参加客家民俗旅游时,让游客下榻于当地的客家民居,食用当地的风味美食,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当地的民俗,使游客的满意度提高。

3.2.2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分类及旅游功能

1.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分类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但大致可以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分为以下几类。

1)物质民俗。物质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包括农耕、畜牧、渔猎、商业、饮食、居住、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社会民俗也称为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它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涉及个人、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它主要包括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社会结构、游艺等民俗。

3)意识民俗。意识民俗是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经验,这种心理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世代沿袭就成为意识民俗,也称精神民俗。它主要包括诸如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和巫术等民俗。

4)语言民俗。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如民间俗语、谚语、街头流行语、酒令、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2.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吸引着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其旅游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和民族性格,激励乐趣,提高民族自豪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力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民族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构成了社会风情的主要部分。通过旅游,了解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史、现状和风俗习惯,由此感知民族悠久的文化以及光辉的历史,进而更加珍视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和丰富知识的需要。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地民俗风情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吸引了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旅游者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不仅可以了解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得到新鲜的生活经历,入乡随俗,为其所动,从而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3)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处于不同背景中的各个民族,对异族的文化和人民都具有强烈的认识和了解欲望。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增进了对不同民族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加了宽容和理解,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

3.2.3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传统民居

民居是指除宫殿、官署和寺观以外的居住建筑,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民居同广大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受自然地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中国传统民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北方四合院。四合院大多分布在中国的北方,是中国北方民居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其基本形式是,由四面房屋围成、南北稍长的矩形封闭式庭院,故名“四合院”,它包括正房、南房和东西厢房。正房往往布置在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厢房在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大门内建迎壁墙,进大门的南房,做客厅和杂用。四合院前堂后寝,房院联合,构造严密,给人以静谧吉祥之感。它不仅是住宅,同时也是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缩影。

2)“四水归堂”式建筑。这是江南的一种民居形式,各屋内侧屋顶坡面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建筑平面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供采光、排水之用。大门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常为大厅,院子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相连;屋顶铺小青瓦,室内以石板或方砖铺地,适合江南温湿气候。皖南徽派民居和苏州的江南水乡民居颇有地方特色。

3)窑洞。窑洞式住宅主要是陕北、陇东、豫西和晋东南地区的特色民居形式。窑洞住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靠崖洞,它是在天然的断崖面上开凿垂直于崖面的横洞作为住宅;二是地坑院,它是在平坦的冈地上挖方形、长方形或丁字形的深坑,再沿着坑的垂直面开凿窑洞,形成天井式窑院;三是箍锢窑院,是在地面用砖石等材料建筑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4)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国闽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居。它是客家人为防护自己而创造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一般为3~5层,直径最大的可达70米,住50多户人家。其中间为庭院,有厅堂、仓库、水井等公用房屋,楼房外墙夯土厚度1~1.5米;结构为木架构,内檐装饰讲究,瓦屋顶;底层和二层朝外不开窗,多用作仓库;三层以上开小窗,多为居室。只有一个大门,防卫性很强。

5)帐幕式民居。帐幕式民居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种民居形式,具有可随时拆卸、搬运的特点,以适应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如蒙古包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帐篷等。

6)一颗印式住宅。它又称印子房,主要分布在云南。住宅布局原则上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平面布局单调,但多为楼房,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颇有变化,其单体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7)碉房式民居。它是青藏高原的住宅形式。因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其外墙下宽上窄,有明显收分。碉房善于结合地形,房屋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2.饮食习俗

饮食民俗是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各地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包括日常饮食习俗、节庆饮食习俗、信仰饮食习俗、礼仪饮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中国作为饮食大国,民族众多,因此饮食民俗自然十分丰富。中国的汉族地区形成的菜肴主要有颇具特色的十大地方菜系。各种菜肴的选料、口味、烹饪技艺、造型等各不相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各少数民族多有自己的饮食习俗与爱好,其风味饮食,更是名目繁多,特色鲜明。如蒙古族的全羊席,傣族的竹筒饭、香茅草鱼,朝鲜族的烧烤、泡菜,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土家族的油炸粑粑,壮族的五色饭,布依族的鸡肉稀饭等都很有特色。

3.传统服饰

1)传统的汉族服饰。汉族妇女喜欢穿旗袍。旗袍原为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它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美,不仅成为中国女装的代表,也被认为是“东方传统女装”的象征。

中国福建省惠安地区的女装在汉族服饰中很有特点。惠安女只要离家外出,总是离不开竹斗笠和花头巾,把整个脸部裹住。惠安女穿的上衣特别短,可露出肚脐;下身穿的宽脚长裤,裤脚又长又大;惠安女一生不穿鞋子。被戏称为“封建头、解放脚、经济衫、浪费裤”。

2)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服装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讲究装饰、色彩鲜艳,制作讲究。如中国蒙古族的蒙古袍、藏族人的藏族长袍、傣族妇女的短衣长裙等均颇具特色。

此外,国外著名民族服饰有:日本的和服;朝鲜族女子穿的短衣长裙;苏格兰男子的花格短裙等,都特色鲜明。

4.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民族特征的综合反映。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活动。这些活动盛行于民间,反映着人们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和参与性,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生动的内容之一。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中国的节庆活动种类繁多。据统计,中国56个民族从古到今约有节日1 700多个,其中少数民族的节日有1 200多个,汉族节日有500个左右。

全国性的节日主要有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主要的岁时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节有诸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

3.3 城乡风貌旅游资源

3.3.1 城市旅游资源

1.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即历史上形成的拥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遗迹及传统文化风貌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对研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考察古代的建筑艺术、研究城市规模体系、剖析古人的民俗风情等有重要的珍贵的价值,对旅游事业的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

(1)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征

1)展示历史风貌。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曾有辉煌的过去,留下了不同时代伟人的足迹,保存数量大、品种多、品位高的文物古迹,集中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和风貌,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荟萃之地。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景一物,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历史的再现,必然会引起旅游者的遐想,发思古之幽情。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融。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常常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由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如中国的风水说)的影响,历史文化名城往往选址在经济发达、依山傍水的所谓“虎踞龙盘”之地,这就赋予它以人文内容和自然景观交融互摄的特点。因此,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一流的观赏性与历史的纵横感相结合的特殊韵味”。

3)至今仍有相当的城市规模。尽管曾有历史上的兴衰起伏,但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都仍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处于或大或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也是购物旅游、商务旅游、会务旅游乃至投资开发活动的理想之地。

(2)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1)古都类。即封建王朝的都城。如中国的七大古都、意大利的罗马、埃及的开罗等。

古都一般都是地区统治中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诸侯分封,他们的治所一般都是地区统治中心,后来大都成为各省的省会和地区政府所在地,如成都、江陵等。

2)风景名胜类。这类城市拥有优美的景点、特色的城市建设、众多的文物古迹、优美的城市环境,形成美丽的城市风光。如桂林、大理、苏州等。

3)民族地方特色类。这类城市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如呼和浩特、喀什、日喀则等。

4)近代革命史迹类。这类城市是中国近代许多革命事件的发生地,有许多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程的文物和建筑。如延安、南昌、遵义等。

5)特殊类。如港口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边防城市、贸易城市、手工业发达城市等。如泉州、自贡等。

(3)中国的著名古都

古都是一类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仅据6世纪初《水经注》载,上起上古、下迄北魏,中国的古都约有180处。自北魏到清亡,其间又经历了数代王朝的更替、列国的消长,又增加了许多古都。在这些城市的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光辉灿烂的历史古迹和革命文物,是中国旅游资源的核心。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是指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安阳及杭州。其中,安阳作为古都的历史最早,西安作为古都的时间最长,洛阳次之,北京是距今历史最近的四朝都城。

(4)世界著名古都

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埃及的开罗,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这些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优秀的历史文化闻名于世。西安、雅典、罗马、开罗有世界四大古都之称。

2.现代都市

现代都市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在市场上有凝聚力、扩散力和影响力;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枢纽功能、服务功能、金融功能和信息功能;三是产业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尤其发达,其中旅游业活跃,发挥关联带动作用;四是人均总产值和人均消费水平高,科技成果转化快,教育发达,人才资源雄厚,劳动者素质高;五是有高水平的社会管理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

现代都市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上著名的现代大都市有纽约、巴黎、伦敦、香港、悉尼、里约热内卢、加尔各答、东京、上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