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1987年12月,笔者与恩师张孝纯先生一起出席全国中语会第四届年会(广州)
今年10月25日是恩师张孝纯先生逝世十周年的忌辰。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的结尾曾歌颂其老师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读罢觉得,这几句颂词用于恩师孝纯先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
1965年,我考入邢台一中高中,教我语文的就是孝纯先生。
当时有两个明显的感觉,一是先生的课异常精彩。至今还记得他讲《〈孟子〉二章》时的情形:思想深刻,知识密集,语言典雅,既有正面例子,又有反面史实。后来才理解到,这既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他处于逆境下的自我激励。二是我作文能力提高得很快。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次写《“七·三指示”颁布之后》,我写了同学们搞各种课外活动,我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等事。先生边读边讲评,还问大家:“有没有这事?”那篇作文使我第一次得了95分。还有一次写《我的朋友》,我感激而又难为情地写了自己病重摔倒时,张永海等同学架着我上厕所,还给我擦屁股的事。先生又赞扬“新奇感人”。此后,一向发愁作文的我俨然成了善于作文的学生。现在想来,那就是先生提倡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又善于鼓励的结果吧。可惜还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先生进了“牛棚”,没能再教我们。
1968年,我毕业后当了老师。高考制度恢复后,我这个“老高一”却被安排教高中毕业班和复习班,许多课文我自己也没学过,教学中疑难自然是很多的,于是又常去请教先生。先生给了我许多帮助,使我开始在本地教育界崭露头角。
1983年,先生主持“大语文教育”实验,选了两名实验教师,我是其中之一,因此又有幸得先生长达10年的精心栽培。
先生常嘱咐我,上课、写教案要十分认真,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像“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十年中,我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先生都要亲自修改。他那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和渊博深厚的学识功底给了我深刻的影响,使我的教学得以更上一层楼。
先生对我的指导更在于对人生的点拨。有一个阶段,我们的实验受到某些干扰和重压,曾一度形成了“梯队”的实验研究小组只剩下我们两人,心情自然是沉重、压抑的。这时,先生挥毫给我写了一首诗——《雨后观流感赋赠国生》:
浊浪忽然压碧波,泥沙俱下卷江河。
滩头尽是随波石,砥柱中流几许多?
在先生的鼓励下,我终于坚持下来,并取得了让先生满意的成绩。
(二)
与先生朝夕相处,对他的经历和思想也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1926年,先生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从三岁起,接受伯父(亦过继父亲)严格的家庭教育。5岁时已背过“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绝句,并开始作诗。6岁这年伯父生日,众宾客指堂前大公鸡为题,他当即口占一首《咏雄鸡》:
此鸟禽中英,不为呖呖鸣。
一鸣惊众梦,震落满天星。
此诗震惊四座。13岁,他在私塾读完《四书》和《诗经》,并能全部成诵。1945年,先生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这年春节,燕大未放寒假,国文老师以“残腊杂感”为题让学生作文,先生在两节课内用同一韵脚草成七律10首,分别忧国、忧民、忧众亲人,也忧自己。阎简弼、徐绪典等先生大为惊异,朱自清先生也很赏识他。二年级选系时,孝纯先生选入教育系,朱自清先生为他惋惜,认为他应该选文学系。孝纯先生回答:“先生用心血浇灌了我,我愿再用心血浇灌他人。”
1949年8月,先生走上教坛,先执教于北戴河临抚师范,后调入昌黎汇文中学。因学识渊博和教学有方,20多岁便蜚声唐山教育界,并于1955年选调到河北省教育厅负责语文教研工作。1958年,在共和国那场不幸的“反右”运动中,先生被打成“右派”,发配团泊洼“劳改”。1961年下放隆尧一中,1963年调入邢台一中。阴霾扫除后的1979年,先生晋升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此后长期担任全国中语会理事和学术委员,河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顾问。1982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当选河北省政协常委。1992年10月25日因癌症逝世。
孝纯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着眼于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与训练。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的总体模式由“一体两翼”组成: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是开展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学习环境。这种思想和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语文的封闭局面,把语文教学引入一个高远、廓大的境界。著名教育理论家顾黄初先生撰文认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当代语文教学法的泰斗、东北师大教授朱绍禹先生称,这种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并且预言:早晚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会向“大语文教育”靠拢。
(三)
更让人赞叹的是先生的品格。
先生的书房名为“二乐堂”。他自己题曰:
堂以二乐为名,何哉?孟子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惜吾不得享其首乐矣,至于其余二乐,则日夜孜孜以求,未敢稍懈。因以二乐名吾书屋,盖古人佩弦佩韦之意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终生的追求。
先生曾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为人民群众转送过一些申冤和检举腐败的材料,使其中一些问题得以解决,他自己也亲自检举过贪官污吏的违法乱纪事件。然而“德高偏惹谤相加”,他成了贪官污吏们的“公敌”。被查处的腐败者们疯狂地对他进行打击报复,甚至有人扬言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先生借他的《题石林》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意志:
万剑攒空触目寒,不教埃土琅。
爱君硬骨胜钢铁,历尽风霜锷未残。
我曾劝他,不要管那么多事,许多事连领导人都没办法,咱们能管得了吗?但他声色俱厉地对我说:“中国人都像你这样,就亡党亡国了!”有人曾用古代谚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劝他不要再与腐败者作斗争,以免招致灾祸。那年春节,他在家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作为回答并兼述志:
今生从未达,安能兼济天下;
此身尚不穷,岂可独善其身。
先生以他的身份为别人、为学校、为邢台市办了许多事,解决了许多问题,却从不为自己谋私利。1983年他当邢台八中副校长时,学校建了新的家属院,他应当是最有资格分房的,但他声明自己不要。在他的带动下,另外两个副校长也没有要。1985年,学校第一次给每个全勤的教职员工发了120元奖金,而他和其他校级领导都不要。那时木材紧缺,有一个中层干部给每位校长搞来半立方米木材,但他坚决不收这个礼。他的外孙以几分之差未被邢台一中录取,如果是别人早去“走后门”了,但他坚决不走这个“后门”;虽然他在一中工作20年,按情理、惯例也应受这点照顾。至今,他的大儿子仍是农村户口,过着半流浪的生活。先生一生清贫,家居极为朴素,身份地位远不如他的人,早已腰缠万贯“先富起来”,而他去世时,存折上只有2000元存款,连买一台彩电也都是儿女们凑的钱。大家都说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但他开玩笑说:“非也,我也占过公家的便宜——那年养水仙花,我从学校的沙坑里拣过几块石头……”在他的带动下,他们那一届学校领导,是邢台八中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具开拓创新精神,也最有工作成效的领导班子。
先生对自己的生死有着惊人的沉着与达观。1992年,先生确诊为肺癌晚期,但他仍然拄着拐杖步行上班,言笑如常。我们大家都为他悲伤,他却安慰我们说:“死生常事不足惧”,还开玩笑说:“我一生九死,活到现在已是赚了。”他的长达24页的遗嘱,回顾自己的历史,鼓励亲友努力学习和工作,嘱咐不得利用他的身份搞特殊,充溢着天地正气。到北京住院后,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笔名刘征)先生曾到病榻探望并赠老山参和“助药诗”一首,先生当即和诗四首(本文选二):
死生于我等鸿毛,助药诗来气更豪。
二竖纵然狡狯甚,闻君诗至也惊逃。
天将假我数年期,子在回何敢死之?
更望今秋登雁荡,大龙湫下共联诗。
这是何等的气魄!
我常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先生之品格情操和乾坤正气,可历千祀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研讨与练习
1.读完本文后概括一下:张孝纯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细读文中引用的张孝纯先生的诗文和对联,然后想一想,这些作品的主旨分别是什么?
(1)此鸟禽中英,不为呖呖鸣。一鸣惊众梦,震落满天星。
(2)堂以二乐为名,何哉?孟子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惜吾不得享其首乐矣,至于其余二乐,则日夜孜孜以求,未敢稍懈。因以二乐名吾书屋,盖古人佩弦佩韦之意也。
(3)万剑攒空触目寒,不教埃土涴琅玕。爱君硬骨胜钢铁,历尽风霜锷未残。
(4)今生从未达,安能兼济天下;此身尚不穷,岂可独善其身。
(5)死生于我等鸿毛,助药诗来气更豪。二竖纵然狡狯甚,闻君诗至也惊逃。
(6)天将假我数年期,子在回何敢死之?更望今秋登雁荡,大龙湫下共联诗。
3.这篇文章首尾引用诗词,主干部分也较多地引用了主人公的诗词,你觉得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读一读,写一写
俨然 栽培 口占 蜚声 泰斗 达观 廓大
山高水长 高屋建瓴 泥沙俱下 砥柱中流 孜孜以求 佩弦佩韦
不屈不挠 历尽风霜 声色俱厉 腰缠万贯 两袖清风 清正廉洁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