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
消除冗余方为艺术。
——巴勃罗·毕加索
很多教学方法和方式都已经过理论证明,却从未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而我们可汗学院却在不经意间依靠直觉和运气,将这些优秀的教育方法付诸实践。YouTube视频课程的时长只不过是在这种方式下歪打正着的成功案例之一。之后我们将看到,这一主题还会反复出现。
现在,我想介绍一下另一个逼迫我作出选择的关键因素:成本。可汗学院的运营资金全部来自我的个人存款。我喜欢教书,但我并不想因此变得身无分文。对于将视频课程发布到网上这件事,我当时的希望是将设备和制作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在某种程度上,出于这个原因而不是基于某种先前存在的理论,我决定不在视频课程中露脸。我当时并没有合适的摄像机,也不想因此去花钱买一台。买了摄像机会带来一连串麻烦事:如果我买了摄像机,就会担心灯光是否足够,就算灯光调好了,我还得费心思考我该穿什么出镜,牙缝里会不会粘着菠菜叶。这会让单纯的教学辅导变成复杂的电影拍摄。辅导他人需要双方情感上的沟通,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做的不是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交流。我想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与我在厨房的餐桌旁并肩而坐,共同解决学业上的问题,而不希望自己变成黑板前的一台讲课机器,拉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我做出决定,在视频课程中,学生们只能听到我的声音,但看不到我本人。学生们只能看到我在电子黑板上涂写的内容(有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图片),他们看到的内容和我看到的完全一样。
人类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面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会不断观察周围人的面部表情,以此判断谈话的气氛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方式。我们天生就会凝视他人,会在倾听他人的同时观察对方嘴唇的一张一合。养育过婴儿的人能够注意到,婴儿在看着母亲的时候精神特别集中,父母的面部也许是新生儿集中精神观察的第一样东西。
如果面部对人类来说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不在视频中加入人的面部呢?这是因为,如果视频中出现了人,学生就很容易分神,无法把精力集中在视频中所讲的内容上。毕竟从本质上来说,还有什么比一对不停眨着的眼睛、一个不断抽动的鼻子和一张一说话就会动的嘴更容易让人分神的呢?如果我们在一个空间里看到一张脸和一个等式,那么我们的关注点会在两者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也会处于游离状态。有时,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会不由自主地观察说话人的特征,而不是注意说话人到底说了些什么,我相信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过体验。
这并不是说面部(包括老师和学生的面孔)在教育过程中毫无作用。恰恰相反的是,在教室里,面对面的交流会让课堂体验变得更为人性化,让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展现出其独特性。老师能通过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同情、认可及细致入微的关心;而学生的面部表情也能够透露出他们的压力和疑惑,以及理解知识后的喜悦。
不过,面对面的交流应从视频教学里分离出来。这两种教育方式并不冲突,而是应在实践过程中相辅相成。视频课程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不需要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传统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茫然地坐在教室里,而老师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判断哪个学生掌握了知识,哪个学生没有。如果学生在师生互动之前就已经学完了课程,师生在课堂上就有话题可以讨论,可以进行互动。在此,我想强调一点:有些人担心,基于计算机的视频课程会取代老师,或者降低对老师技能水平的要求,事实与这种担心恰好相反。如果学生是在网络上接触到某个知识点的(不管是通过视频还是练习),那么老师的作用就变得更为重要了。老师可以与遇到困难的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摒弃枯燥的授课,将这样的交流变成指导、激励学生的方式,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解决问题的途径。
上面的内容表达了我内心深处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多采用新技术,而不是担心新技术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灵活、细心地应用新技术,网络课程就能够让老师做更多“教”的工作,课堂也会变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工作室,而非一个被动听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