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诺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居住习俗

一、茅草居房

当您走进基诺山的村寨,眺望那一幢幢竹楼,可以看见竹楼屋脊两头装着茅草扎的耳环花,那装饰着花朵的三角形竹笆山墙恰似一位头戴三角形帽子的基诺族妇女头像,耳孔里插着芳香的鲜花,端庄静穆地凝视着远方。一般群众的竹楼共装饰6朵耳环花,即每边屋脊顶端1朵,两个斜边各1朵。村寨的长老家装饰10朵耳环花,即每边屋脊顶端1朵,两条斜边各2朵。只要数一数它的数目,就可以识别出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据说竹楼耳环花象征父母的灵魂,父母死后必须将它取下来,追忆父母,待有了新家长,盖了新房再装饰。

基诺族居住的房屋以干栏式的竹楼为主。干栏式竹楼分为小家庭的干栏式竹楼及氏族大家庭居住的大房子。

奔向文明、健康、富裕的基诺族 摄影者:张云

第一种是小家庭的干栏式竹楼,由一夫一妻小家庭居住。竹楼用木架支撑,粗木做柱做梁,楼板和四壁用竹片排列铺成,屋顶用茅草覆盖。楼上住人,用竹笆隔开,里屋按家庭人口多少分成若干间卧室。外屋为客厅兼厨房,屋门一旁设有三足鼎立的火塘,用来做饭和做菜。家里大人劳动归来、接待客人、喝茶、谈天、商讨家务都围着火塘而坐、喝茶、谈天、商讨家务。楼下无墙壁,用于堆放农具、放置碓磨及家畜栖息。

穿枓居房模式

另一种是氏族大家庭居住的大房子。它可以容纳一个氏族的数代人。这种同姓合居的长房保留着氏族大家庭的残余,只要男性家长父亲、祖父或曾祖父活着,就不准分家。20世纪上半叶,不少基诺族村寨都保存着有干栏式大长房。它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长方形的大房子相传是杰卓山时代基诺族先民遗存的住房式样,人们把它称为“杰卓卓嫫”,意思是杰卓山时代母亲的房屋。

在20世纪20年代初,巴亚寨沙腰家42人居住在一幢大房子里。这幢大房屋呈正方形,长宽各为7排,房屋内部分6大间,在每间内部又分为若干个小间。

基诺族大公房模式 摄影者:张云

据巴亚寨长老们回忆,20世纪20年代巴亚寨白腊车家是该寨人口最多的父系家族。家长白腊车与子、孙、曾孙4代70多人居住在一幢长约30米、宽约10米的竹楼里。大竹楼坐北朝南,东面是正门,正面架着3口锅,全家做饭、吃饭、休息、举行家庭会议都聚集在这里。其中家长卓勒白腊车的居室是西边门朝南的第一个房间,与其对称的门朝北的一间是卓勒的长子勒奴同他妻子的房间,勒奴是家长的接班人。竹楼中间是一排火塘,一个火塘一户人家,有几个火塘就知道住着几户人家。火塘和过道两侧是一排排的房间,每对夫妻连同儿女居住在一个房间里,同睡一个连床。每户之间有竹笆相隔。

花开人儿笑 摄影者:张云

群居基诺族山寨——巴漂村 摄影者:陈海宁

亚诺寨的长形竹楼(亦称大公房)内共居住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竹楼一般宽约10米,长约27米,有前后两道大门。进门右边的第一间是大房子家长的居室,两旁是各小家庭的居室。房中央的过道上是高约一尺石砌的长方形土台,台上是数个火塘。第一个火塘是大家庭的总火塘,后依次排列着各个小家庭的火塘。火塘两侧是各个小家庭的居室。大房屋内部专设有客房招待亲友。卓巴和卓色家在竹楼的前面房间空一格,作为祭祀鬼神的场所。此外,各个小家庭在房内专辟有一个小巧的鬼房“内周”用于供鬼。在房屋楼下建有仓库、猪食房、猪圈和鸡舍,木柴亦堆放在楼下。

田园乡村巴来小寨 摄影者:张云

阳台——(德鸠)摄影者:李植森

20世纪40年代初,亚诺村玛牟艾玛家的大房子内曾住着同一父系氏族的29户人家,共126人。这幢房屋坐北向南,长33米,西头的前晒台为3米,实用房长为31.37米,房内各小房间2.4米。另建阳台(德鸠)和楼梯上阳台(遮塔勒布勒)。各小家庭的火塘宽90厘米,两侧为“若扣”,约3米,实际起走廊作用,亦可睡客人。楼上用篾笆隔开,里屋按人口多少隔成数间卧室,外屋为客厅兼厨房饭堂。客厅中间有1米见 方 的 火塘,锅庄石成三足鼎立状。火塘上面挂着竹编吊箩,放置食物。火塘和锅庄石是家中的神圣之物,家人劳动归来或来客都围着火塘而坐,饮茶、谈天,商谈家务事、安排生产都在这熊熊火焰处进行。

20世纪40年代,亚诺寨还余存着10余幢大长房。其中最大的一幢大长房是木拉基家,房内共有28个小家庭,140多人。直至20世纪60年代,亚诺寨还仍有60多人共居的大长房。

还有一种是平房。在土坡上挖一平台,靠平台的里侧是火塘,外侧是床,下面插几棵木桩,里面可放杂物。大门开在平台的前方,小门开在平台的后方。

二、瓦式居楼

寂静的基诺山寨,在鸟儿的晨鸣中苏醒,山岚轻纱撩起了睡梦的头盖。人们走出竹楼,呼吸着山林的清馨,滋润着心田的宁静。美丽出于质朴,和谐蕴于自然。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是一曲和谐的乐章。

今天的基诺山寨,草顶竹楼逐渐被挂瓦式板楼取代。草顶竹楼一般在3~5年就得换顶,8~10年就要换竹排。而挂瓦式板楼可使用20~30年才需要修整,从长远的角度看,很大程度地节约了物力、财力、劳力和人力。有的家庭,虽然新盖干栏瓦式板楼,但是依然在房顶的中央和两头用扎草装饰耳环花,以表示主人不同身份、社会责任和地位。

巴漂村 摄影者:刘云川

新农村建设以来,基诺族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竹楼前的(德鸠)晒台用钢筋混凝土建盖而成,一般是晒晾谷物、衣物或是晒其他物品,也是男子做竹篾活的地方,有时也是接待客人的场所。有晒台、洗脸台和卫生间及使用太阳的各式建筑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