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竞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就业条件——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第一节 客观条件——竞争环境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了解未来就业竞争对手的类型。

2.了解市场对毕业生需要具备的条件与要求。

3.正确认识自身条件。

4.学会自我评估。

导入案例: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启示】

上面这则案例中的现象在现在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并不少见,可以说是很多毕业生的通病。小刘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正确了解就业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对客观环境及自身条件都缺乏正确认识,最终导致自信心丧失,面临被动局面。要有效避免初次就业的盲目性,做到“打一场有准备的仗”,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身两个方面的就业条件:竞争环境与自身条件。

中国有句俗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业市场就是毕业生们的战场。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如果要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在初次就业时需要首先弄清楚几个问题:我即将面临的竞争环境是怎样的?我的竞争对手是谁?就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有准备地设定就业目标,才不至于像前面案例当中提到的小刘一样因盲目而丧失自信。

一、竞争环境

进行竞争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然后进行职业生涯机会评估。环境分析包含宏观环境分析和行业、企业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行业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目标行业的发展前景、国内外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目前行业优势和存在问题、有关政策等;企业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目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行业状况的分析。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不同的行业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前景都不一样,因此就业者选择行业绝不可草率,要充分了解行业状况,特别要考虑行业的发展空间。行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萌芽期由于关键技术还在研发阶段,消费群体还没形成,虽然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但失业风险也很大;在成长期的行业,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中,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机会,对就业者自身发展也有利;在成熟期,企业间竞争激烈,实力强的企业容易发展壮大,而实力弱的企业很容易被淘汰,这在留给就业者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在考验就业者是否具有发展的目光;在衰退期的行业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原有的产品被新产品逐渐替代,就业者几乎没什么发展空间,应该尽量回避。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通过以上分析,根据竞争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结合自身条件,掌握自己在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预见竞争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利与弊,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趋利避害,寻找并把握机会,不仅有利于毕业生顺利渡过步入职场初期的适应期,更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二、竞争对手

根据近几年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分析,除了对所学专业的要求以外,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条件:学历、工作经验。

(1)按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层次分类,应届高校毕业生按学历层次可以划分为:

①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②本科层次;

③高职高专层次。

这三类层次的毕业生中,研究生层次毕业生学历层次最高,专业理论知识理解、掌握得较好,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研究能力,对于就业的心理预期一般比较高。本科与高职高专层次相较而言,本科层次虽然也有一定技能要求,但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好。而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理论教育虽不及研究生及本科生层次,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使这类院校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比研究生与本科层次,在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2)按职场经验分可分为:

①初次就业人员:指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参加正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②再就业人员:指从学校毕业后,有了一段时间的正式工作经验,却因为各种原因重新寻找新的就业岗位的人员。

③多次就业人员:指正式工作以后,从事过多种行业或进入过多个企业,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了谋求自身更好发展等原因重新寻找新的就业岗位的人员。

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许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遇到的第一大障碍。用人单位出于实际工作需要及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是可以理解的。相对于再次就业人员及多次就业人员,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们缺少工作经验是客观事实,因此更应该积极地应对这一要求,比如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校期间就开始着手寻找机会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初入社会增加筹码,而不应该消极地等到毕业求职的时候才去抱怨社会对职场新人要求过多。

三、市场需求

在正式求职之前,毕业生除了认识自己就业的竞争对手以外,还需要做好的一门功课就是分析市场需求,需要弄清楚:什么才是市场需要的人才?一般来说,市场需求包括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要求以及具有特殊性的行业特殊要求两种。

1.市场需求的一般要求

市场需求的一般要求是指就业市场对所有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普通性条件要求,一般是对个人的修养、素质方面的要求。如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等,是当今就业市场对所有求职者的普遍要求。

2.市场需求的特殊要求

市场需求的特殊要求是指不同的行业为满足本行业发展需要,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特殊条件,一般是对个人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如从事某一特定行业需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

正确区分市场需求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有利于在校学生进一步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计划地学习和培养相关能力。毕业生如果能在求职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以上这些条件,无疑是为自己顺利就业敲开了方便之门。

第二节 主观条件——自我认识

案例: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李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小李的问题出在对自身条件与就业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而这个现象在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并不少见。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要正确择业,除了需要客观分析前面所提的竞争环境以外,还应该包括对自身主观条件的个人分析。主要是了解自身目前的状况、个人条件和发展潜能,明确几个问题:我是谁?已经做了什么?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分析的实质在于知己之长短,扬长避短,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个人分析的自身条件主要包括兴趣、爱好、特长、知识水平、技能、智商、情商、思想方式、道德水准、家庭背景等。个人分析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量表、专业测评软件等,这样可以做到更加细致、科学。不过我们还不能过分依赖测评结果,因为任何量表和软件本身都具有局限性,有待完善。因此,我们还要寻找了解自己并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的人,听取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建议,他们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好友、职业指导专家等。

一、个人的基本条件

1.基本素质

素质是以先天的遗传的自然素质为基础,经过后天的不断的教育、学习、培养、运用以及承诺,逐渐形成并内化为个人自身独特的综合的潜在能力。所以,一个人的素质是既包括品德、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又高于这三者的一种综合的潜在能力。素质的真正内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什么是人的素质,就是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全忘光了,剩下的就是人的素质。”

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处于关键地位,对个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身心素质是前提,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能够工作和职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职业素质是基础,是从事任何职业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是动力,体现人的素质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完美人格的追求。

(1)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故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其他素质培养的基础,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是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个人在思想领域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以及明辨是非、判断真伪的敏锐性和判断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提高一般意义的思想素质,还应树立现代的思想观念。首先,应具有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要重视时事学习,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了解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化的重大问题,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全球观念,把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全球意识统一起来。其次,具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要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再次,具备质量意识和效率观念。当然,还有其他思想素质也很重要,如科技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等。

二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人表现在政治方面的素养和品质。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政治素质是针对每个人来讲的,要求做到:

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传统。能够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学会识别和抵制各种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③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八荣八耻”。

④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维护校园安全和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公民。

政治素质犹如机车和轮船的动力器与方向盘,起着统领和导航的作用。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现代社会的公民和所要求的人才,都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三是道德素质。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社会作用。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根基和形象所在,良好的道德乃做人之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能力强而没有道德的人,不仅对社会的前进无益,反而有害。”他在给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一点,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以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成为祸害。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他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这些都表明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道德素质是指具有的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和行为美德。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道德素质高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道德素质低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大学就是要培养高尚的人,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有文化、守纪律,成为有情感、有品位、有高尚人格的人。可见,高尚的人首先就要是道德素质高。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领域的体现。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是完美人格的体现。

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长期由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作祟,科学(技术)主义教育思想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所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选择,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体现了“教育的适应本质”,使得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具有“技术性”、“工具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也的确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技术性”、“工具性”虽然增强了,但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降低、缺乏创造性和人文精神等现象也随之产生。正如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的那样,单纯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忘记了方向”,“丢掉了教育的另一半”。爱因斯坦也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高职高专院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高职高专学生知识和人文素质的不协调现象极为普遍,诸如社会公德、环保意识、法制观念等也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不相称。

通过对大量高职高专学生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造成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的影响,以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作祟。

人文素质主导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塑造人的人格,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高职高专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作者。高职高专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也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从事职业工作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社会和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高职高专学生更应该成为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文主义的技术工作者,在自己的技术劳动中体现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的人文精神。

(3)身心素质。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然,这里的生理条件既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也包括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从现代健康观点看,健康一般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身体健康,学生成材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培养健全的身心素质,使其形成较高的智能、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新概念是: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生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即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身体健康的10个标准: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洁,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至于心理健康,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Mittelman)等提出了10条正常人的健康标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引用,被认为是健康心理的标准。它包括: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较好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 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①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②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③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④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⑤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⑥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结合上述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自我与客我的一种平衡关系,在自我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维持一种合理的张力,既保持内心与环境的平衡,又维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素质。具体地说,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情感智力高,二是交际能力强,三是意志品质好,四是抗压能力强。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用人单位不仅看重人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同时也非常看重人才的身心素质,要求员工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阳光的心理。近年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的各种压力增大,其健康状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张占平2004年对2662名大学生进行健康调查,发现有70%以上的学生属于亚健康状态。此外,高校内大学生由于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导致大学生休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因为心理障碍造成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高职高专学生要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4)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高专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一是专业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的培养方案一般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实训,在课程安排上,实训课程多,专业理论课程少。一般也认为专科学生还是以技能培养为主,对于专业理论要求不高,只要掌握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就够了。但是,知识结构不完整、不合理,理论水平不高,始终是制约高职高专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瓶颈,制约着他们专业和职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尽管课程安排的专业理论课不多,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需要,自学一些必要课程,系统地掌握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专业技术的创新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从事专业对口职业的技术能力、技术水平,把握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转换岗位或职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就是毕业生必须能够直接从事对口职业和岗位。显然,专业技能是他们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块基石和看家本领。这就要求学生毕业时,在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能马上操作业务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业务可以上岗。再者,还要具备转换岗位或职业的能力。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各种体制和结构的调整,不免要带来职业或岗位的变更,都可能遇到转业或换岗的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还要具备转换与所学专业相近职业岗位的能力。

三是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一般而言,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热爱和忠实于职业的敬业精神、勤业与精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和职业道德行为。

就个人而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生当中很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宝贵的时期。职业道德既能使个人的道德品质“职业化”,又能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因此,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得以执行,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在认识、理解、遵守和执行职业道德的过程中逐步“社会化”、“成人化”,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人”的意志和行为。所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人的职业化、社会化和成人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凸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的极端重要性。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职业道德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上岗前就打牢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和掌握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

案例:

刘云,女,某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在校时成绩一直十分优异,大三时就拥有了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资格证以及其他一些专业资格证书。但在毕业时参加多场招聘会后,连班里成绩过得去的男同学都找了相对满意的工作,而她的工作却一直没有着落。一家IT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的话至今令她十分郁闷:“你的条件完全符合应聘要求,但是单位领导要求只招男生。”

同样的遭遇,也出现在了23岁的戴璐身上。她曾经到一家设计院面试,只被问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她有没有男朋友,第二个问题是问她有没有和男朋友同居,第三个问题是准备什么时候结婚。戴璐透露,她们班的很多女生在面试时,都会遇到类似这种“特殊的”问题,她们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性别歧视。“到找工作了,才知道这个社会性别歧视真的很明显。学校橱窗贴了很多招聘启事,但不少写着:某某岗位(男)……”

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已成了时下大学生就业时一句广为传播的流行语。据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以2010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的29.5%,可见在签约进展方面女生明显滞后于男性。同时,相关调查也显示:女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分别为1884元和1731元,较男性本科毕业生(2245元)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2063元)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性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此外,部分行业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签约于交通、物流、仓储和邮政服务业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女性月薪比男性低523元,签约于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女性月薪比男性低420元。

针对这些女性毕业生择业中碰到的问题,首先需要做的是端正心态。一方面不能因为女性就业难度大于男性而妄自菲薄、丧失自信,但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些女毕业生中存在的错误。例如一些女毕业生往往认为自己学历、成绩甚至容貌出众而抱以过高的就业条件,这反而为自己的就业之路设置了重重的障碍。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女毕业生们既要正视现实也要树立求职信心。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女生就业优势,同时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

其次,女毕业生们在择业过程中也要避免走误区。女性大多喜欢比较稳定、风险小的工作。就女毕业生自身而言,应该结合社会观念和背景,结合男女性别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客观地分析,减少一些极端的或是带有偏见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女生要先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就要先从完善自身开始。

2.基本能力

(1)实践能力。

①什么是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化、复杂性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不同角度出发,给出侧重点不同的定义,对其理解自然是见仁见智。需要明确的是,实践能力的本质是个体合理运用自身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非个人能力构成的一小部分,而是反映个体主体性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不是单一性的能力,通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互为影响。这个体系中以基础实践能力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目标。

②实践能力的类型。

基础实践能力是指所有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解认知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应变适应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七大要素,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是解决综合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其中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大学生认同度最高的三项能力要素。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如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记忆分析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写作能力、实验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等都属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范围,其以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为基石,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构成部分。

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在校期间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独立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新问题、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之上的解决综合问题的高级能力,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目标,它具有综合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重点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能力包括英语运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

高职高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必然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不仅是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更是其中的核心。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可以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有效突破口,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2)团队协作能力。

①什么是团队协作?

a.团队及团队精神。

“团队”一词,英文中表述为“Team”或“Work Team”,对其定义有许多种,一般表述为: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最低层次的组织。国际知名的《团队的智慧》的共同作者琼·R.卡扎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对团队做了如下的定义:“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实质上,团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行为上有共同规范的一种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其核心构成要素有目标、人、合作。

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的企业和其他各社会团体内的重要体现。但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现在人们还没有对团队精神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贾砚林、颜寒松等的说法,也是引用最多的一个定义,将团队精神定义为: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张扬个性;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团队精神的动力是共同目标;团队精神的实质是共同的价值观;团队精神的主要内容有成员对团队强烈的归属感、成员间协作一体、成员对团队事务尽心尽责。

b.协作及协作意愿。

巴纳德认为,协作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而又重要的前提条件。不管何种性质的社会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且处于动态的过程,其运营环境和组成要素都在不断地变化,故协作系统也不断地变化。协作系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决定于协作系统高效能和有效性。协作意愿是协作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意义在于自我克制,控制个人行为,即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个人参加协作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个人参加这个系统而不参加另一个系统,是一种牺牲,协作组织在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应该提供适当的“诱因”来补偿这种牺牲。一个人会把参加协作后带来的“牺牲”和“诱因”进行比较,其所得的净效果即为他的协作意愿。净效果越大,协作意愿越大;净效果趋于零或成为负数时,协作意愿也趋于零,甚至退出协作系统。净效果还可以与参加其他组织或个人单干时所造成的净效果相比,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服务于本组织,或是另选组织,或是单干。

c.团队协作的理解。

所谓团队协作,是指“团队”为完成既定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一个目标和四个要素。

团队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团队精神形成的动力。高效的团队必须具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它高于个人目标。团队协作中,只有团队目标达到了,个人才能获得成功。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团队力量”,是每位成员能够矢志不渝通过互相帮助、积极鼓励,不断超越自己的目标从而达到团队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合力。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团队的四个要素都充分作用,缺一不可。要素一,“团队分工”,即明确团队每位成员的地位、职责和任务。一个团队由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组成,根据不同职责,可以将团队成员分成若干不同角色,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才能形成有机整体,形成高效的组织。要素二,“团队思想”,即可以将团队成员聚集起来并凝集成团结的组织系统,并朝着组织目标不断前进的统一且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团队成员坚持团队的目标,统一想法,并为实现该目标主动积极地发挥自身创造力,提出建设性、创新性的意见,增强团队战斗力和创造力。要素三,“团队建设”,即在清楚每位成员及整个团队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通过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建设统筹兼顾、效能最大化的组织。团队还需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增值,通过培训提高每位成员的能力,提升团队整体实力。要素四,“团队支持”,即成员间融洽相处、积极鼓励、相互扶持。只有成员们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给予同伴积极的、真诚的鼓励,才能使得同伴发挥最好水平,使得团队良好运作。

②当前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缺失的表现。

a.过分关注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导致集体凝聚力偏弱。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片面地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个人发展做铺垫,而个人发展是为今后找个好工作,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共同想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看问题和处理事情时,只从个人自身出发,缺乏大局观念,没有进行换位思考,衡量对个人利弊后才决定行动,强调个人奋斗、个人价值最大化,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脱节,表现出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纪律观念不强,个人自由至上,集体凝聚力偏弱。

b.人际交往中强调个人利益,人际关系过于冷漠。与人交往的准则往往以个人利益作为尺度,或重利轻义,或以经济状况加以衡量,或以是否利己为尺度,有利则亲近,无利则疏远,人际交往的感情培养较缺乏,热情助人的情形越来越少见,过分强调竞争、排斥,忽视合作,长此以往,造成人际关系过于冷漠,关系紧张。

c.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不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校园文化多姿多彩,文艺、体育、科技等多项活动火热开展,适合不同群体的学生参加,能够给学生锻炼的平台。然而,个别学生提出所谓的个性发展,喜欢独来独往,对集体活动有抵触情绪,社团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表现淡漠,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缺乏等问题。d.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个体发展、轻社会合作的倾向。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关注自身特长发展和个性张扬,强调个人独立自主,不主动与人合作,久而久之,缺乏社会合作意识,漠视个人社会责任,个人奋斗和发展比团队合作和提升更为重要。典型表现为个别学生通过不正当竞争,争取在评选先进时获得通过,没有肯定他人的努力和团队对他的支持。

③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缺失的原因。

a.学生自身对竞争与合作关系认识存在误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然而,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过分强调竞争,忽视合作,没有注意到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合作能够在竞争中形成多赢的局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重视竞争轻视合作的倾向更加明显,如仅仅把求职过程看成竞争的过程,合作只是在竞争成功以后的事情,强调策略、技巧,这样就使学生走入误区,缺乏合作的团队精神。

b.现行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不利。从中小学开始,对个人荣誉和课程成绩主要甚至完全以个人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指标。曾有一项调查: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从小到大所获得的荣誉,有几个是靠团队合作赢来的?靠团队合作获得的答案只占5%。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各个学校和家长,只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实施典型的应试教育,没有顾及到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团队意识,对于团队精神了解甚少,甚至会产生错误认识。大学的教育则非常注重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课程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也主要是针对个人而开设的,没有重视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各学生社团数量虽多,活动不少,但普遍缺少有意识的沟通、协作,对于在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整体规划和持续性都不够,团队协作氛围不浓或者难以持久有效。

c.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的独生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产生一定影响。随着80后甚至90后入读大学,在校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爱,往往是家里最被疼爱的人,没有体会过在多个兄弟姐妹间发生纠纷的感受,缺少人际相处的磨合经验。小时候开始对合作、谦让的感性认识不多,使得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使他们在协作方面比较被动,在合作中获得共赢的意识不强,因此使得在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中难度增大。

(3)自我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是上天公平赋予个人的礼物,如不充分利用,虚度光阴实在可惜。时间的利用管理在于知道用在哪里,是否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大学新生要想充分利用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条不紊,就必须学会进行时间管理,培养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首先,必须主动管理时间,分析自己当前的状况,确定自己一个时期内的首要任务、次要任务,进而制订出一天、一周、一月的时间安排计划。其次,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办事效率,防止时断时续、懒惰和拖拉。参加学生社团,要精而不要多,加入太多社团不仅浪费时间,也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爱好选择一两个社团并长期坚持其中的活动就可以了。

例如,写一份一天的自我时间管理策划书:

第一,每天晚上睡觉前,写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及要求,不要列太多,分大项,大项中再分小项,一般不要超过5大项,对各件事情分配一个时间段。

第二,第二天按照这个计划来做,给自己要求,按照计划上面的时间分配办事,事情没完成但时间到了要停止,开始进行下一件事情。

第三,在休息时间思考自己在哪一件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没估计好,对下一天的时间计划进行修正。

第四,坚持把计划方案做一个星期、一个月。经常向别人取经,利用周围同学、朋友的力量给自己监督约束。

做好自我时间管理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目标原则。时间管理的目标性要强,要有计划。二是效率原则。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要分析、记录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实践中尽可能按计划贯彻执行。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充裕了,你的工作自如了,你的效率提高了,你的自信增强了。三是要事原则。做工作分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先做。与实现学习生涯规划密切相关的事情,要优先安排,下大力气努力做好。四是检验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及时检查时间管理的实际效果,定期反思、检查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制订、调整和修正方案,从落实的实际出发,保证自我时间管理顺利执行。

二、SWOT分析法——分析核心竞争力

1.什么是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订、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随着社会上个人竞争形势日益激烈,SWOT分析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个人。即:将自身优势(S:Strengths)与自己的劣势(W:Weaknesses)分别与外部环境中的机会(O:Opportunities)与威胁(T:Threats)进行组合,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做出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为个人进一步采取行动、避免威胁提供更为具体的方向或目标。

2.如何使用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需要总结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然后结合这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优势分析。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如果你能根据自身长处来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如果你像让兔子学游泳那样选择了与自身爱好、兴趣、特长“背道而驰”的职业,那么,即使以后再勤奋弥补,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事倍功半,难以补拙。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是:知道自身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之上。具体来说,就是要知道:

①你学了什么。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升华了你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②你曾经做过什么。在学校期间担当的学生职务,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如何等。要提高自己经历的丰富性和突出性,你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项目,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这样才会使自己的经历有说服力。

③最成功的是什么。你做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如何成功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譬如坚强的意志、创新精神,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力支撑。

(2)劣势分析。

同样,你要指出你的劣势和你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寓言故事中的小兔子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里,就会盲目高兴,会觉得天生能做好许多事情,从而沉浸在自我优势的圈子里,像井底之蛙,不知天到底有多大。找到自己的短处,可以努力去改正自己常犯的错误,提高自己的技能,放弃那些对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具体来说就是要知道:

①性格的弱点。人天生就都有弱点,这是我们与生俱来且无法避免的。坐下来,跟别人好好聊聊,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与你的自我看法是否一样,指出其中的偏差并借鉴,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②经验或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了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努力克服和提高。

③最失败的是什么。你做过事情中最失败的是什么?如何失败的?通过分析来避免在以后的职业中再次失败,防止在跌倒的地方再次跌倒。

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能规避缺点和短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尽量多参考父母、同学、朋友、师长、专业咨询机构等的意见,力争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机遇分析。

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发展的条件和成功的机遇。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变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竞争加剧,对个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环境,就会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成功。否则,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同时,我们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比如,经济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出国深造的途径多了,择业的双向选择给了自主选择权,等等。这都是大学生面对的机遇。有人说,在机会面前有五种人:第一种人创造机会,第二种人寻找机会,第三种人等待机会,第四种人错过机会,第五种人漠视机会。我们如果做不了第一种人,至少也要主动去寻找机会。如果不善于创造机会,那我们一定要善于抓住身边的机会,不可让机会从指尖流走。

(4)挑战(威胁)分析。

除了机遇,在这个社会中,我们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威胁。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努力弱化它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就业还处于买方市场形势,所学专业过时或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来自同学的竞争,面对有更优的技能和更丰富的知识及更多的实践经验竞争者,公司不雇用你这个专业的人,等等。这都是你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这些挑战,我们不能采取一味地回避的态度,或者自怨自艾,抱怨就更不好了,因为我们不能让社会适应你,只能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去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努力把挑战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不利的影响,在困境中脱颖而出,寻求发展和成功。

SWOT分析是检查你的技能、能力、职业、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用工具。如你对自己做个细致的SWOT分析,那么,你会很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个人优点和弱点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并且你会仔细地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为职业生涯做更好的规划。

三、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估

1.自我认知

希腊德尔菲神庙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刻了一句震撼人类灵魂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对“人”这个东西很感兴趣,他们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祸,于是想探明自身到底是什么。这是人类探寻自我、自我认知的开始。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是人类意识特有的行为方式。人的自我发展是在自我认知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批评自己、提高自己的不断上升的过程。

但是,认识自己并不容易。自我认知并不与一个人的体验或机体的真实自我相同。较高的自我认识倾向于对自己做出过高的评价,造成孤傲、自恋;较低的自我认识则倾向于对自己做出较低的消极的评价,容易产生自卑。在当前的大学生中,明显地存在一些自我认知失衡的现状。作为一名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很多高校学生却出现了目标模糊、迷茫失落的状态,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切合实际的指导。这一切,最初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入了大学之后要做什么、该做什么。

2.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具备了自我认知能力可以通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整个自我的运作并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

大学正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从中学到大学,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会促使大学生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探索自我、审视自我。相比起中学时期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学习上相比,大学生会更多关注自我的情绪,形成并完善自我性格,定位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处的位置,他们会常常给自己一个评价判断,并十分留意他人给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案例:

小新,女,高中时没有住宿经历,学习成绩一般,考进了一所专科学校。高中时她就经常由于考试的来临而生病头疼,进入大学后与宿舍同学关系一般。在大一期中考试之后就向学校要求调换宿舍,原因是在宿舍时感到压力很大。宿舍的几名同学在学习上都很认真,而且各有爱好和专长,活跃于各种社团和活动实践中。小新自认自己比不上同学,又苦于没有办法去学习别人,感到心理失衡,自己总感觉其他同学都在嘲笑她,于是无法在宿舍正常作息,继而影响了学习。

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新遇到的问题与本章一开始提到的小刘一样,都在于缺乏自信,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却难以准确把握评判,不懂得调适心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陷入了对自己的怀疑、自责、否定当中。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在内容上是多样化的,可以从生理、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自我描述。这些描述在总体上是积极的,显示了大学生心理自我体验的正面性,但也存在着理想化和自我中心化的特征。当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锁的冲突、追求上进的理想与自我消沉的现实冲突等等不良症状,人们在对问题进行评价时,往往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于是容易产生自卑,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产生认知偏差,影响自我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确立适合自身的远期和近期目标,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大学生自我认知形式、心理类型的情况,有助我们深入了解自身自我认知的特点。

3.自我认知能力构建

(1)认识自我。

人要充分认识自己,就要认识到人类的共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共性是可以接纳的,即使是缺点。自信、乐观、聪慧、豁达等等是一个理想的“我”,但是,自卑、怀疑、软弱、无知等等也是一个现实的“我”。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即“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前者是自我设定的最佳形象,后者则是现实的本来面目。大部分同学在发现“现实的我”之后,感觉到两个自我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容易受打击,会产生消极情绪,继而否定自己,畏畏缩缩,不敢前行。

我们要鼓励新生学会悦纳自己,深刻地自我了解,认真努力地学着去爱自己,勇敢而积极的生活是大学里成长及快乐的开端。认识自我,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是大学新生的“必修功课”。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去认识自我。

第一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找出“理想自我”的生活原型。

第二步,客观分析“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探究产生差距的原因。必要时可以请教师长和朋友、同学。

第三步,放弃自卑或自大心理,重新悦纳存在不足的自己。通过第一、二步的比较分析,对于自己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都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勾勒出清晰的自我形象。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地认同自己。从正面的角度,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开列出来,鼓励自己:我是有价值的,我喜欢自己。对于负面的缺点,也要敢于面对,不要逃避、抱怨和压抑,将不足记录下来,时时提醒自己:我有缺点,我会去改正缺点。

比较是认识自我的主要方法。勇敢、客观地剖析“现实自我”的不足,审视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并探究产生差距的原因,显示了你开始能去接受自己,并愿意改变存在不足的自己。这是你心态上的积极表现。通过比较探究,我们又可以发现其实你自己也葆有不少闪光点。于是在审视了理想自我的生活原型的合理性后,你会感觉心情释然,充满提升自我的愿望和动力。在做比较分析的时候,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第一,注意比较条件,要全面比较分析各种条件因素。例如比较学习成绩时,不仅仅看分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考虑造成成绩差异的多方面原因,其中包括了学习基础、智力优势、学习环境、应考技巧、中学时的教育背景等因素。如果仅仅看到分数的高低就妄下定论,只能得出片面结论,错误判断自我能力。

第二,注重分析本质、重要的特征因素。不要在乎自己的外在条件如何,人的发展倾向、发展潜能更主要在于个人的高尚品德修养和稳定的智力水平。例如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员工时,更主要的是看他的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关心的绝对不是他的外在条件。

第三,注意比较的价值标准。社会上通俗的价值标准并不是完全的真理。就像性格好动的人不一定会比性格内敛的人优秀,在某些专业领域,如科学研究、计算机技术开发中,性格内敛的人往往会有更大成就。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需要具体分析。

通过自我比较分析,使人们回顾了成长经历,对自己的期望、行为进行了理性思考,认真描述和判断出自己的特点。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询问自己,总结出了经验和教训,既发掘了“现实自我”的闪光点,也重塑了“理想自我”的形象,实现着两者间的调整平衡,从而给人积极的情绪和更明确的目标。

要认识自我,还可以采取专家咨询、进行心理测验得出参考性的意见建议。进行专家咨询是一种有效快捷的方式,在学校里的专家包括了心理咨询专家、职业指导专家、辅导员、知名教师等。咨询人员会用他的学识经验及科学的咨询技术给学生提供帮助。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资料,获得对问题的新认识,提高自己的决策判断能力。这对于我们进行自我比较分析也是一种很好的参照模式。

心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手段,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测出一个人某方面的特点,使人获得对自己较为客观、准确的描述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未知、别人未知的部分。心理测验具有相对性,它把人放在群体中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我们要注意在专家指导下准确去理解测验结果,而不是盲目接受,要注意去矫正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常用到的自我心理测验有气质类型、性格类型、情绪心理、气度心理、社交心理、自信心心理、责任心心理、人际信任心理等。

小测验:你适合创业吗?

最简易的一个判断方法就是做一些测试题,看一看自己的性格倾向是否适合创业。在创业准备期,创业者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是了解自己。创业者不妨参照以上的创业素质条件给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1)我的创业动机是什么:

①不愿为别人打工,想自己做老板。

②想积累更多的财富。

③不愿受别人束缚,能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④为了避开就业压力。

⑤为了追赶一种时尚,体验一下创业的感觉。

⑥发现了一个有创富潜力的产品或市场。

⑦为了开创一项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⑧其他。

无论创业者做出何种选择,动机本身都没有对错高低之分,但“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创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创业之路能够延伸的距离,所以在决定创业时,动机的选择应该要趋于一种获得成功的倾向。

(2)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

①在一个集体中,我是否喜欢并且容易成为领导者?

②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我是否愿意做出一些冒险的决定?

③是否喜欢与别人竞争?

④是否具有坚定不移的毅力?

⑤面对挫折或失败,我选择放弃还是重新开始?

⑥是否乐意与别人交往?

⑦是否能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

⑧是否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能够大致判断你的性格特质,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或者你的大部分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已经具备了创业者基本的性格特点。

(3)了解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①是否愿意并且能够加班加点、超时工作?

②你的健康状况是否足以承担工作压力?

③是否能够承受和应付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情况和压力?

④是否能够接受创业初期可能面临的经济困难、生活水平降低?

⑤是否具有面对创业失败的勇气?

(4)了解知识、经验积累如何:

①是否对自己所涉足的行业有足够的了解?

②是否了解国家关于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③是否知道创办一家公司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④是否具有创业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基本的管理知识、财务知识?

⑤是否具有工作或创业的经验?

⑥如何获得有关创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其次,也可以通过一些职业倾向、能力、性格测评等小测试,来了解你适合什么方式的创业,属于哪种类型的创业者。

案例:

康睿宁是上海大学的一名学生,是上海子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他在回顾一年的创业路时强调,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创业前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以下是他的回顾和感悟:

大学前两年,我埋头读书,打下坚实知识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是21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术,所以在大一时,我靠自学,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和计算机相关课程,并直接参加学校免修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大二,我搬出了集体宿舍,开始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我读化学系,但是自己真正的兴趣却是管理。我通过互联网完成了网络学校的十几门企业管理课程,以及欧洲高级商学院全套MBA课程。这些课程开阔了我的眼界,由此接触到国外先进理念,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能力。

2004年1月,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上海举行。我与5位同学,在上大商学院陈宪院长指导下参加比赛。在以前自学过的管理学知识基础上,我和几个同样没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队友一起,快速学习创业知识。在决赛现场,我们这支“非专业”团队,和其他兄弟院校由全MBA学生或是数个博士坐镇的“豪华阵容”同台竞技,最终以第二名(金奖)博得满堂彩。

去年7月我接触到VOIP(网络电话)产业。这是一个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但是较好的学习能力让我立刻就能深入这个领域,仅用一两个月就完成了核心技术软件VoIP Switch的学习。很快,我又将“网信卫话项目”在上大科技园区孵化。VoIP Switch软件代理、香港耀邦国际有关负责人连连称赞我为他所见过的“学得最快的客户”。此后,我经常以“技术顾问”身份,帮助耀邦国际调试新用户的软件交换系统。

我认为,持久的竞争力来自高效的学习能力。无论你是什么专业,拥有什么样的学术背景,只要培养出良好的学习能力,随时都有可能脱颖而出。

案例分析: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有创业意向的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说,应该抓住高职高专院校的优势,如高职开设的专业的职业指向明确,注重技能性;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市场意识较强,开设的专业多为市场热门专业,迎合了市场需求;高职开设的专业中,有许多专业的市场创业门坎不高,适合小规模的自主创业等。利用好这些优势,主动接受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背景,为今后选择创业、确定职业目标奠定基础。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如综合素质不够硬,学校的专业授课为了迁就广大同学的平均水平,不够扎实、深入等,这就需要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弥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实践中自我适应程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创业方向,对个人的创业条件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同时进一步检查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者的能力素质;此外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学习一些专业之外的创业知识,比如市场调查和分析的方法、营销技巧,以及对经营项目的投资、筹资、成本、收益等做出可信的测算,常用的财务管理知识,等等。为以后的创业做一些初步的准备,积累一些必要的经验,才能在创业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通向成功!

思考与训练

1.要实现就业,个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

2.正确认识自我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有哪些基本步骤?

3.根据下面的材料,请回答:

(1)小王的问题出在哪里?你是如何看待个人意向与实际就业环境之间的矛盾的?

(2)案例中该生未被录用的原因是什么?

案例材料一

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刚好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案例材料二

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了以下6条要求:

(1)从事财会工作;

(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

(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

(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

(5)每半年调薪一次;

(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

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