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你的伟大之处在于你的思想(2)

但这还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如果胃是产生脑力的根源,那么大脑支配或影响胃当然就绝不可能。 支配力量转换的那条法则不允许大脑这样做。 例如,假设发电机对机车说:“喂,别停下来!我要让你运转片刻。我高兴了就让你开动,愿意让你停就让你停下来,我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你,让你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地运转。 ”我们知道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因为发电机的动力是从机车接收的,或许只能返回所接收能量的 95%;因此,后一种机器不能影响或控制前一种机器。 总体来说,能启动、制止和控制另一台机器的机器,便是提供动力的机器。 大脑有能力启动、制止和控制胃,这是任何熟悉营养学的人都不会质疑的。 思想导致了唾液的产生和胃液的流动,思想能引起呕吐,或者完全终止消化过程,思想能造成最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

这些现象以及其他一些读者用经验便可证明的事实表明,胃是发电机,脑是推进引擎;并不存在将面包变成思想的化学过程;心理作用是消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思想造就人的大脑

接下来,我要进一步远离医学博士威廉.汉纳.汤普森不久前写的一本书《大脑与性格》中提出的观点。 不过,尽管观念很保守,他却写了一本地地道道的科学著作,其中心思想是:思想并非由大脑产生,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着大脑;其实是思想造就大脑,而不是大脑造就思想。 他将大脑称为“思想的物理器官”。

某些能力和才华的运用与大脑中的某些定点有很大关系,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个不新鲜的事实。 智力和技能与大脑某些部位的发达程度相适应,这早就是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现象,所谓“颅相学”就是以这种观点为基础形成的。 这个观点并非不以事实为基础。 但是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颅相学”并非事实,颅骨的形状或大脑某些部位的发育程度并不能决定人一生的性格、能力和命运。 不过,所有精神作用都完全取决于大脑某些特定部位结构的完整性, 这却是事实。 例如,大脑中有个专用于说话的中心,这一部位受伤会让人无法说话,哪怕他能像以前那样阅读并理解口语单词,却无法将它们说出来。 此外,与这个说话中心互相独立且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大脑定点,则是用于阅读,这一位置受伤将使人忘记怎样阅读;尽管仍然保持着流利说话的能力,却读不懂书面文字。

大脑就像一个留声机唱片, 你会在上面存储一些希望自己以后能拿出来随时使用的东西。 在学会阅读之前很久,你就已经学会了说话,并且有一个大脑部位用于存储口语单词的发音;之后,开始读书时,你会在另一个大脑部位上“刻”下书面文字的样子。 思维会接受这些事物,并将其写在大脑上,大脑定点受伤会破坏此处写下的记录,使某些依靠这一记录而存在的能力或技能丧失。 受伤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暴食引起的某条微动脉破裂(这也是导致瘫痪的最常见原因)。 汤普森先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有个例子说,有位女士丧失了阅读能力,却保持着完好的说话和倾听能力。 还有个例子说,“有位先生一天早上不仅失去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丧失了阅读能力。 然而,他却完全能听见别人说话。 说来也怪,此人的经历却证明,大脑中用于存贮数字的地方和用于存储文字的定点并不相同,因为他还能阅读和书写数字,并且在复杂的商业交往中进行各种求和运算。 此后七年,他成功地完成了这些交易赋予的任务,但每次都没能说出一个字,甚至连亲笔签名都读不出来”。 音符记录的位置似乎与这些位置都不相同,因为有好几例记录音乐家案例的档案都发现,有些音乐家完全丧失了阅读乐谱的能力,却保留着阅读所有其他东西的能力;另一些音乐家成了所谓的“字盲”,即读不出文字,却仍然能读乐谱。 一个人成为音乐大师的时候,只不过将某些知识“刻”在大脑的某个定点上。 请读者留意这句话,因为我还要再次提到它。

我们学习的每种不同语言都有特定的大脑定点。 汤普森先生举了一个英国人为例。 此人会说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 后来,他对英语一窍不通,对法语的理解也有不少问题,对拉丁语稍好一些,对希腊语的理解则像以前一样好。 “这表明,他的英语记录完全遭到破坏,法语记录受到了损失,拉丁语记录受到的损失相对更小,而希腊语记录却彻底得以保全。 ”所有这些现象是否能证明:大脑仅仅是一种记录或传递工具,间接体现了人的性格呢?

我要做的就是多积累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大脑并非思想之源,而只是思考者的一个工具, 就像钢琴是演奏者手中的乐器一样。 当我确信完成了这项任务时,就想看看能从这一基本事实得出哪些可用的结论。 我们只用了一半头脑用于思考,而另一半与思考或学识并无关系,这如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对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所有用右手做事的人)来说,思想完全是左脑完成的;所有知识都铭记在这一大脑半球。 右脑受一次伤,就会造成左侧某些肌肉瘫痪,但不会导致失忆、“字盲”或者前面提到的任一种智力障碍现象出现。 我们用左脑思考、记忆知识并控制右边身体的运动;右脑则用于控制左边身体的移动,但与思考和学识无关。 左撇子的情况恰恰相反。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天生就有两个空白的记录区。 没有哪个新生儿生下来就知道怎样说话、 写字或思考。 除非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用于说话的部位,否则他无法说话;除非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用于写字的部位,否则他无法写字;他会马上开始塑造一个可用于表达自我、阐述意愿的大脑来。 由于大脑的两半边同样都能用于实现这一目的,因此他自然会运用最早用于实现某个特定动作(如打手势)的那半边大脑,来表达相应的愿望。 语言的原形是手势,因此,语言技能中心应当在最早用于智力活动、但只能用动作表达欲望的那半脑中得到发育,这是很自然的事。

这便是思想中心位于“右撇子”的左半脑,而位于左撇子的右半脑的原因。

在某一特定年龄之前,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使得用于思考的大脑部位一旦受伤,人们仍然能在另半个大脑中再次重新创造知识中心。 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一种现象:有些年轻人由于脑伤而失去某些能力和技能,后来却在另外一部分大脑中,通过形成新的中心而恢复了这些技能。 但这种现象很少出现在 45 岁以上的人身上, 这是由于超过这一年龄的多数人都由于暴饮暴食而用含钙物质堵塞了大脑,在头脑中塞满了食物废料,从而破坏了大脑的可塑性。 如果所有 45 岁以上的人每天都只吃 12 盎司或更少食物,就很快会发现,这些人在 75 岁高龄时仍然能像 15 岁青少年那样轻松地领悟新思想。 不过,如果大脑由于塞满大量废物而变硬,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了。 一旦暴饮暴食,就会由于“吃得太多而反应迟钝”;到了 50 岁,就只能慨叹“不复当年之勇”。 因此,要让“留声机唱片”始终保持柔性,使它容易接受新鲜信息。

所有这些让我们对有关儿童的问题有了新的感悟。 婴儿躺在摇篮里,他的大脑两个半球上还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他会是一个音乐家、演讲家、诗人、慈善家、技工还是杀手? 这完全取决于这个小家伙身上隐藏的神秘个性会在大脑中写下什么。 大脑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此时它存在某些特定倾向,这些倾向从上一辈甚至祖先那里遗传而来,会强烈限制他朝特定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欣喜地得知,没有哪种遗传倾向是无法通过在大脑上写下相反信息来克服的。 这并不是 “培训”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开发大脑”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让他身体力行,去构建类型正确的大脑。 如果他在大脑中建立一个音乐中心,那他就会成为音乐家;如果他建立一个语言中心,那他就是演讲家;他在大脑中写下什么记录,就能够表达和体现什么技能,而记录中没有的内容,也就在生活中得不到体现和彰显。 尽管孩子发现在头脑中留下一些事物的印记要比留下另一些事物的印记更容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要看到,任何生下来头脑正常的孩子,都能学会艺术、音乐、演说或机械方面的所有知识。 只要有信念,一切皆有可能。 空如白纸的大脑在那里等待他们留下印记,而孩子也会将想要写下的东西写在上面。 对他来说,这完全是个与自身意愿有关的问题,就像对你我一样。

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

就孩子而言, 问题不在于我们能否拯救他, 而是我们能否引导他自己救自己。因为在大脑塑造和定型问题上,谁也无法代他受过,谁也无法救他于水火。正如谁也无法替别人学会游泳一样,同样也没有哪个人能替别人学习。 镌刻在大脑平板上的每个印记都必须通过我们自身努力后刻在那里;有时候,付出这种努力要求你必须有耐性、毅力和坚韧的勇气。

不妨想想小孩牙牙学语时付出的艰苦和长期努力。 只有通过反复磨练(往往需要一年多),一些单词才能最终合理地记录在大脑“唱片”上。 有时候,为写出某些单词,几乎需要重复无数次,另一些词则比较容易记住。 如果没有开口说话的欲望,孩子也许永远学不会说话。 他想要某件东西,于是便想方设法提出自己的要求;他想了解某些事物,于是便想方设法提问。 在这些再三进行的尝试中,一个又一个生词便写在他头脑中适当位置上了。 成年人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过程与此一模一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又一个生词便写在大脑的适当位置上,直到以后一直留在那里。

有些人说自己根本学不会语言。 他们这样说其实恰恰表示,学语言这件任务对他们没有半点吸引力,以至于他们不愿意下定决心(决心是学习之前必不可少的前提),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从而熟练掌握一门语言。 因此,对那些说自己“学不会音乐” 的人来说,“学不会音乐” 表示学习欲望尚未强烈到促使他们集中精力、持之以恒,直到将音乐基础知识写在大脑适当部位的程度。 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能学会打算学习的知识,或者完成其他人可以完成的事、做其他人可以成为的人。 这不过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已。 遗传对我们的最大影响,便是教会了我们要有欲望。 如果不想成为某个样子,你就不会为成为这个样子而不懈奋斗,从而就不会成为这个样子。 但是,正如你能将愿望写在石板上一样,你也必定能将愿望写在脑海里,而且在那里写下什么内容,你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然而,没有哪种劳动比头脑塑造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严格自律。 鉴于此,在很多情况下(比如某人开始学外语),多数人在仅仅获得一点点使自己可以勉强应用日常用语的技能(其实此时语言水平还很低)之后便放弃奋斗,一辈子都没能让别人真正听懂自己说的话。 由于没有付出使其完整、连贯所必需的劳动和努力,因此,大脑中记录的太多内容都断断续续、残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