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历史中的谜团(3)
直到兵变前夕,他看到他们弟兄已成水火之势,他的最后的安排仍然是,让建成在关中接替皇位,让李世民到东都洛阳,准许他建天子旌旗,掌管半壁江山,但只能做个不登位的皇帝。这件事,一方面由于李世民不愿意离开政治中心,从而失去夺取最高皇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由于李建成担心纵虎归山,终成后患,而没有执行。
只有一次,就是李建成策动杨文干起事的时候,李渊曾经改变过主意。他派李世民征讨杨文干时,曾对他说:
“你回来后,我立你为太子。当然,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样,诛杀骨肉,我将把建成封为蜀王,那里地方偏远狭窄,容易控制,如果他不听你的,收取他比较容易。”
世民走后,由于大臣和嫔妃的劝说,李渊立即改变了主意,为了掩人耳目,只是找了几只替罪羊,把东宫的太子中允王、左卫率韦挺,和秦王府的天策兵曹杜淹一并出贬了事。
可见,李世民发动兵变,残伤骨肉,是违反父意的。
作为这次兵变的余波是:二个月之后,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他被徙居太安宫(弘义宫),不情不愿地当了太上皇。
从此,李渊在政治舞台上消失,直到贞观8年,他才在一次宴请西突厥使者的宴会上露面。
贞观9年,他郁郁而逝。
尽管唐太宗的笔杆子们为该场“兵变”极尽雕琢粉饰之能事,但后代的史学家们从封建伦理的立场出发,对李世民的行为多有讥评。司马光和范祖禹认为:建成李渊所立,是父之统也,世民杀他而自立,是无君无父的行径。清王夫之更是认为:“太宗执弓以射杀其兄,急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李世民的行为,也是有亏于道德的。
然而,由于李世民的抢班夺权,唐王朝迎来了一个“贞观盛世”。由于他知人善任,锐意政治改革,轻徭薄赋,发展文化,给战乱的中国开启了一个民殷财阜、国泰民安的局面。从这点来看,李世民的兵变仍然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
这也是封建政治的一个表现,为了达到权力的目的,李世民可不管“本是同根生”,只顾相煎可要急。兄弟骨肉,阻挡他路的也得死,更何况他人,这就是政治权力的残酷无情。
4.“狸猫换太子”是真的吗?
前些年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里的“狸猫换太子”一出包公戏,把宋仁宗生母之谜渲染得充满了奇情异彩,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至今仍然在舞台上震撼人心。难道真有狸猫换太子一说,宋仁宗到底是谁的儿子?这一切的一切,让后人神乎又神。
在电视剧里曾有这样的实景:
包公外出巡察,突然,一阵怪风吹落了他的乌纱帽。
“咄!咄!咄!好大的胆!”
“谁呀?”王朝、马汉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道这位铁面无私的爷爷说的是谁。
“与我把它抓来!”包公发话了。
他们赶紧把眼睛在四周溜了一圈,然后耷拉着脑袋回话:“抓谁呀,相爷?”“落帽风。”“启禀相爷,这落帽风叫我们怎么去抓?”
包公脸色一沉。“抓谁是我的事,怎生去抓是你们的事。少废话,还不快快去抓!”
王朝、马汉傻子眼。好在是这阵怪风还未停息,包老先生的纱帽依然随着风势,嘀嘀溜溜地向前滚动,一直滚到了一座破窑门前。
窑中住着一位老妇,双目失明,她听说来的是当朝龙图阁学士、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时,双泪直流,悲切切地叫了一声“包卿”。现在,轮到包公傻眼了,这“包卿”二字,除了皇帝老子,或者皇帝老子的老子之外,岂是这民间的乡下贫妇叫得的?经过包公细心地询问、推求,才知道她就是当今天子宋仁宗的母亲。
原来她曾是宋真宗深宫后院的一普通的宫女。由于受到宋真宗的宠幸,后来被封为才人、婉仪。她怀孕了,曾经又惊又喜,因为“母以子贵”,宋真宗已经二十好几,虽有三宫六院,但还没有子嗣,谁要是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岂不是可以平步青云了吗?
十月怀孕之后,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李婉仪在昏迷中听到了一阵阵窃窃私语,尽管模糊不清,她还是听到了两个珍贵的字眼:儿子,儿子,儿子!
她怀着幸福的憧憬入睡了。哪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噩耗呢?
原来,她的儿子被没有生育的刘德妃派人抱走,给她留下一条剥了皮的狸猫,等到真宗皇帝兴冲冲地前来,看到的却是一条半人半兽的血淋淋的一团,而且是死的。
生下了一头怪物的李婉仪理所当然地被打入了冷宫,不曾怀孕的刘德妃却成了宋仁宗的生母。刘德妃当然想杀人灭口,李婉仪在另一位好心宫女的帮助下,逃出了深宫。一位好心的后生把她认作干娘,她隐姓埋名,和她的干儿子相依为命,在这破旧的寒窑里,一住就是整整二十年……
包公把她带回京城,设计使仁宗认母,真相大白,坏人受到惩处,可怜的李婉仪——后来被封为李宸妃,终于等到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然而,事实上的李宸妃并没有母子相认的这种幸运。宋代宫廷流传的却是另一则传说。
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
刘德妃从小死去了父亲,是舅父母把她抚养成人。长到十五岁,如花似玉的刘德妃曾以“播鼓”——花梢的击鼓为表兄的商业招揽顾客。
这事儿惊动了刚刚成年的太子赵恒,他见她千娇百媚,便把她纳入了王宫。这事儿虽说受到了他父亲太宗的训斥,但几年之后,赵恒坐了皇位,死去了的父亲却无法阻止他再度把她接入宫廷。刘德妃青云直上,先封“美人”,再封“婉仪”,再封“德妃”,一切都如愿以偿。遗憾的只是她膝下没有子嗣。
那是一个“母以子贵”的时代,郭皇后正好去世,后宫的最高席位——皇后,正等待它的竞争者。谁要是为皇帝老子生下一子,就无异于在这场无言的竞争中拔了头筹。尽管刘德妃用尽了心计,同皇帝情款意恰,佳期独占,但那平整的小腹依然没有动静。她知道,如果杨淑妃、沈才人一旦占先,她的皇后梦就将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灭。
她身边有一个侍女,姓李,看着她那含苞欲放、楚楚动人的样子,一条妙计突然闪现在她的心头:借腹怀胎。
对,就是借腹怀胎。
她着意地打扮这个李姓的小宫女,让她引起宋真宗的注意。她知道:天下的男子大都是见好爱好的孬种,哪有不吃鱼的猫?哪有不上钩的鱼?不久,她怀孕了,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刘德妃也装做怀孕了,肚子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对于皇帝来说,这真是双喜临门。不过那宫女怀的是真胎,刘德妃怀的是假胎。
十月之后,“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正如上面所说的,李姓宫女生下的是个“狸猫”一样的怪胎,刘德妃生下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皇儿——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李氏被当作怪物,打入冷宫,最后在高高的宫墙内寂寞的死去。
有了皇子的刘德妃可真是如鱼得水,不久,赵祯被立为太子,刘德妃理所当然地晋升为皇后。有大臣认为她出身微贱,少小时曾临街播鼓卖艺,不足以母仪天下。
宋真宗急切切地发话了:
“德妃之父刘通,曾任嘉州刺史、虎捷都指挥使,虽说去世得早,但她总还是宫宦家的后裔,缘何说她出身微贱?至于早年临街播鼓,并非卖艺,而是为表兄长繁荣商业。一个弱女子,身处逆境,竟能沽身自好,戮力自强,怎么不可以母仪天下?”
停了片刻,他又说:
“况且,刘妃为我生一贵子,使我赵宋江山后继有人,此乃大功一桩。千古以来,都是‘母以子贵’,我意已决,你等不必多言。”
就这样,刘德妃使用了移花接木、借腹怀胎之计,登上了皇后宝座。
《宋史》本着“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中国史家传统,平实地记载了李宸妃平凡的一生。为仁宗生母之谜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宸妃姓李,原本是刘德妃的侍儿,她生得花容月貌,却是庄重少言,她的进幸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等到怀孕后,与其说是喜坏了宋真宗,倒不如说是喜坏了刘德妃。刘德妃当时已被立为皇后,膝下无子,经过宋真宗同意,把襁褓中的宋仁宗赵祯立为己子,为了假戏成真,掩人耳目,她把仁宗从他母亲的怀抱里夺走,交给了淑妃抚育,这样,宋仁宗同他的母亲虽说同居一宫,却是母不认子,子不认母,活活地割断了他们间的血肉联系。
为了报答李氏的信守诺言和甘耐寂寞,她先后被封为“才人”和“婉仪”。
1022年,真宗去世,11岁的太子赵祯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刘皇后又理所当然地成了刘太后,亲自辅政,掌管军国大权。李婉仪默默地处在先朝嫔妃之列,不敢有一点母以子贵的表现。其他人因畏惧刘太后的威势,也不敢向幼小的仁宗道明真相。而仁宗,则只知道他的身边有疼爱他的“大娘娘”、“小娘娘”,同她们感情融洽,向她们竭尽孝道,而不知有其他。
天圣年(1031),仁宗生母李婉仪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明道元年(1032)宸妃去世,享年46岁。
此时的刘太后,还不想让仁宗明白真相,准备用普通宫人的礼仪来安葬她,当朝宰相吕夷简进奏说:
“李宸妃的丧仪应在皇仪殿举行,须用一品仪殡葬于洪福寺。”
刘太后唯恐仁宗听出破绽,连忙把仁宗支开,然后回到帘下,不高兴地说:
“后宫之事,难道也该宰相管辖?”
“只要是皇室之事,都有关国家安危,微臣敢不关心?”
刘太后发怒了:
“一宫人死,你竟敢提出厚葬,是不是想离间我母子的感情?”
“不敢。”吕夷简不卑不亢地说,“太后如果念及刘氏后代的安危,则丧礼以从厚为宜。”
刘太后是何等精明之人,吕夷简一语中的,刘太后也顿时醒悟:一旦自己死去,仁宗得知了实情,痛感自己生身的母亲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一定会怨恨自己,并迁怒于刘氏的后裔,她立即谢了宰相,吩咐以一品礼安葬宸妃。
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斑罗崇勋,给李宸妃着皇后装成殄,并使用水银宝棺,以保持尸体永远新鲜,刘太后也一一依允。丧礼举行得格外隆重,众宫女恸哭致哀,送葬队伍竟“繁华辉焕,蜿蜒三十余里”。
1033年,65岁的刘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临终时,她留下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重事。”
这可激怒了一班元老重臣。
御史中丞蔡齐说:“皇上已成年,岂能让女后相继听政。”
仁宗的叔父八大王元俨说:“太后是皇帝亲母的名号,连亲母都不曾尊崇,哪能尊崇那么多的养母?可怜的李宸妃,生了陛下,不仅生前不能与陛下相认,连死也死得不明不白!”
仁宗惶惑了,他问吕夷简,吕夷简证实了元俨的说法。震惊,悲痛,愤恨!他身为天子,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身为人子,不能孝敬自己的生母一天,让母亲含恨而死。他号啕大哭,下哀痛之诏自责,并派兵包围了刘太后娘亲的府第。
处事公道的吕夷简进谏说:“太后虽有不义之举,但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刘、杨虽非生母,但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不可或忘。”
仁宗决定重葬他的生母,尊宸妃为皇后,谥章懿,亲临殡仪之所祭告。待开棺考察之时,李宸妃安详恬静,栩栩欲生,身着皇后礼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这时仁宗才下令解除对刘姓戚属的包围,在焚香泣告生母李太后的同时,也祭奠了养母刘太后。
为了弥补他对亲生母亲的愧疚之情,他把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又将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至此,仁宗生母之谜已经结束。可以肯定的是:包公与李宸妃的平反昭雪毫无关系;李宸妃也不曾流落民间。至于刘德妃把仁宗收为己子,是使用的狸猫换太子手法,使用的移花接木手法,还是正当的过继承嗣,则永远是一个谜。
至于李宸妃在亲生儿子即位之后,长达9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三缄其口,不置一词,致使仁宗为不能在生前认母抱恨终生,则更是一个不可释解的谜中之谜了。
可见,历史留给我们的谜团很有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宫廷的竞争残忍,与现在的商战之烈有过之而无不及。
5.雍正皇帝为吕四娘所杀还是自然死亡?
在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内,有座规模庞大的陵墓,里面埋葬的是清帝入关后的第三位君主,即清世宗雍正皇帝。公元1735年阴历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猝死于京郊离宫圆明园的九州清宴殿内,终年五十八岁。雍正平时的身体十分健康,又非年高衰亡,因此,这位盛年之期的皇帝突然驾崩,难免使人产生种种猜测:他是怎么死的?
首先传出的是雍正被刺身亡。世宗刚一辞世,京师内外即说他是被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死。据《清朝野史大观·世宗宴驾之异闻》载:“世宗暴崩,传闻异辞。有谓被刺者,其说也非无据。当时(吕)留良孙女某,为祖父报仇,入宫行刺……”
这里说的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名光纶,字庄生、用晦等,自号晚村,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明朝亡时,他曾散财结客,意在复兴,事败后家居课徒,仍做着推翻满清皇帝的准备,不幸以病而终。他一生写了《吕晚村文集》、《东庄吟稿》等著作,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吕留良去世之后,湖南人曾静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派门徒张熙专程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详细列举了雍正帝的十大罪状,劝其举义反清,不料策反未成反被岳钟琪拿获,雍正闻讯自然要严厉查究。曾静供称是受吕留良著作的影响才萌生异志,雍正刨根问底,决心铲除这一祸源。结果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被剖棺裁尸,曾静、张熙和吕留良的另一个儿子吕毅中皆被枭首示众。吕家其余男子远戍关外宁古塔流放,所有女眷则变卖为奴,连其门生等也受到追究,酿成了“株连十族”的文字大狱。雍正本人为此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专门反驳吕留良的学说和曾静等人对他的攻击,这就是清代极其有名的曾静吕留良案。据说,此案在捕人之时,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不在家中,幸免于难。此女矢志为家人报仇雪恨,非要亲手杀死雍正皇帝不可。为此,她隐姓埋名,入山拜一老尼为师,学得一身精湛武功,与著名武林高手甘风池等人并称“八大侠”。后来,吕四娘乔装为宫女,潜入圆明园内,手刃了雍正皇帝,并割其首级逃之夭夭。雍正死后,清廷虽然极为惊恐,但不好对外声张,为能全尸,悄悄让人雕刻了一个金质脑袋,匆匆放进棺材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