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往往被人视为仅仅是适当的氛围、合适的榜样和其他隐秘外力作用的结果,坏习惯则是不当氛围和不当榜样感染的结果,但是这种说法只能算半对。
习惯是通过重复养成的,除重复这个办法之外别无他法。无论你反复用一种方式做什么事,今后都会一如既往地按照同一方式去做同一件事。如果你希望养成用某种特定方式在钢琴上弹奏音符的习惯,可以通过无数次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一开始弹奏,就能用特定几个手指、按照特定顺序不假思索或毫不犹豫地“获得弹奏的习惯”为止。如果你想训练孩子一看到地上有废纸就把它拣起来,就把废纸扔到地上,然后叫他去拣,然后再扔到地上,如此重复一模一样的练习内容,就像训练一条狗取报纸一样,直到这一习惯的形成已经达到孩子看到地上有废纸就条件反射地做同一动作——即去拣废纸的程度。
重复可能是无意识的,例如人们养成拿刀叉用餐、用茶碟喝水等习惯一样,方法都是下意识地反复模仿同一个动作;也可能是有意识的,例如人们养成游泳、开车或者驾船的习惯,就是通过主动去反复练习同样动作形成的。
通过为孩子营造恰当的场景,可以帮他们养成无意识的习惯。他的玩伴、保姆,尤其重要的是父母,应当成为他无意识效仿的模范、榜样和习惯样板。
通过反复锻炼孩子,可以帮他们养成有意识的习惯,但光告诉他怎样做还无法养成这种习惯。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养成轻声关门的习惯,那么仅在他“呯”地一声关门之后再告诉他关门要小声,或者再三告诉他关门轻一点、下次不要重重关门,这都是不够的。因为他的肌肉记住了用力关门的动作,而仅靠嘴上记住要小心关门并不能抵消这种记忆。他或许确实记住了下次要小声关门,但是十有八九仍然会在再次关门时忘记,因为这不是记忆问题,而是习惯问题。同样,仅让他某一次小心关门也不够,因为这一次只是抵消了上次大声关门的后续效果,只能算是两次相抵。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连续多次练习轻声关门,这样不仅强化了肌肉的记忆,而且也启动了习惯的形成过程。
在形成某种习惯时,需要注意的最重要原则是不允许失误、不允许特例,直到习惯已经牢牢养成,因为通过训练反复强化的习惯,只有在永远保持警觉、坚决不许失败的苛求下才能形成。仅仅一次疏忽便会让养成的习惯出现反弹,使更大的疏忽更易出现,而且也推迟了习惯变成“习性”的时间。如果家长或老师没有注意到本该变成习惯的行为未能到位,没有发现习惯已经“行百步止九十”,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失败的行为便会接踵而至,而习惯也完全无法形成。詹姆斯说得好,“每次失误都像任由一个精心缠绕的线球落地,仅仅一次不小心落地,便会让前面的劳动付之东流,即便再次缠绕很多卷也不能恢复”。家长或老师必须牢记或重视一次简单失误在习惯变得根深蒂固之前带来的负面效果。应当让孩子觉得:如果要求做的事没有做到,事后纠正就不可避免也不能避免。在训练小狗讨吃食物时,如果它经常不经过乞求就能得到食物,那么前面所有的训练便都做了无用功;在训练孩子说“请给我”的时候,如果他经常不用先说“请给我”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这种礼节训练就白费了。
孩子天生就会图省事、走捷径,如果我们希望反复强调的习惯要求他不辞辛苦,就必须在捷径中竖立一道屏障,直到他养成不辞辛苦去实现目标的习惯,这样,倘若他走进不让他走的那条路,就总能被迫原路返回并步入正道。要不了多久,他便会放弃走捷径的念头,但也只有当他发现捷径总是走不通时,才会主动放弃。倘若捷径之门偶尔开了一次,他就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希望能顺利地走一趟。
如果在一个相反的习惯已经形成之后再开始矫正,或者矫正过程断断续续,或者忽视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练习和再三重复,都会大大增加好习惯形成的难度。
因此,孩子身上好习惯的养成,对老师或家长来说,是世界上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但是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相比,又值得付出全部的和更大的努力,因为接受此类训练的孩子会带给家庭、学校、同伴和所有与他有联系的其他人以安慰、满足和成就感,同时还能为他的现在和将来带去名声、友谊、成功和幸福。
所以,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要逼迫孩子走正道、反复练习相同的正确动作,直到习惯变得耳熟能详、轻而易举和自然而然;而永远不要敞开通往错误道路的大门——直到习惯固定下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