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波士顿马拉松为何如此特殊
大卫·麦吉利夫雷(Dave McGillivray)
波士顿体育协会(BAA)波士顿马拉松赛事总监
收到保罗·克莱里西的邀请,为其新作《朝圣波士顿马拉松》作序,我备感荣幸。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连续41年参加并完成波士顿马拉松、协助指导马拉松比赛26年(截至2013年),居住在离赛道不远的地方而且数万次来往于赛道之上的人而言,不少人会觉得我肯定相当熟悉赛道上的一切,哪怕只是一盏路灯或是一个坑洞!
总有人问我:“波士顿马拉松为什么如此特殊呢?”
毫无疑问,这场比赛自身的历史和传统不可忽视。不过在我看来,波士顿马拉松赛道本身也是独一无二的。在我跑过的赛道中(我曾参加过128次马拉松比赛),它的独特和“可爱”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赛道都无法媲美的。
从典雅的霍普金顿开始,顺延下行穿越亚什兰进入弗雷明汉,而后越过铁轨到达纳提克,然后前往呼声震天、热闹非凡的卫斯理学院……这些都无法用言语去表达,惟有亲身经历才有体会。
蜿蜒而行的“山脉”出乎意料地穿过128号路线,向牛顿-卫斯理医院(Newton-Wellesley Hospital)“前进”。右转,即可抵达17.5英里(28.164公里)处的牛顿消防站,继续前行即可抵达“山脉”末端——心碎坡(Heartbreak Hill);经过传奇马拉松运动员约翰尼·凯利(Johnny Kelley)的雕塑之后,就要穿过激情澎湃的波士顿大学学生人潮。
左转进入比肯大街(Beacon Street),你就能看见CITGO的标志。前进6.4公里,穿越麻州收费公路(Mass Pike)进入右边的芬威公园(Fenway Park),途径肯莫尔广场(Kenmore Square)道路中的“最后1英里”(“One Mile to Go”)标志后,你就会看见著名的“右行赫里福德,左行博伊尔斯顿”(“Right on Hereford,Left on Boylston”)路标,以及距终点线500多米的波士顿公立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
当然,整个26.2英里(42.195公里)的赛道两旁都会有观众为你欢呼喝彩!
我第一次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时只有17岁。当时的感觉不太好——那种感觉没法形容。只能说我当时太小,无法正式参加比赛(只有年满18周岁才能参加)。
我刚跑到牛顿山附近,就瘫倒在地无法前行,随后立即被送到附近的牛顿-卫斯理医院。我的祖父(他家离赛道不远)当时正在柯立芝角(Coolidge Corner)处等我,而我却没能坚持到最后。他说来年他还会在那里等着我。遗憾的是,两个月之后祖父去世了。
为了表达对祖父的敬意与怀念,第二年,我坚持参加比赛,不过最终在21.5英里(34.601公里)处败下阵来,而就在马拉松赛道右侧附近的长青园公墓(Evergreen Cemetery)正是祖父的安息之处。冥冥之中,似乎天有注定——他曾说他会在那里等着我,的确如此。后来,我坚持完成了比赛,并在随后的每一年都参加。
1987年,轮椅运动组发生意外。当时,前排选手被用来防止错误开跑的绳索绊倒了。赛事部门邀请我担任1988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技术协调员,为此,我陷入两难的抉择:是继续参加比赛还是协助比赛,也就是指导赛事。
后来,我选择了协助比赛。当年,我只是为轮椅组运动员控制起跑线,而后赛事部门则利用志愿者组成的“人墙”来替代绳索,问题也就解决了!而我这个工作一干就是27年。
当1988年马拉松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我第一次帮助管理赛事的那年,我决定返回起点,再跑一次马拉松。而我最终也在晚上11点左右完成了整个赛程——估计我是有史以来最晚抵达终点的选手吧。而在过去的26年里,我也总是最后一个完赛的人,不过说句实话,我不太在意这种事。
关于协助指导比赛这件事,除了第一年之外,我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参加1996年第100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那次。当时必须要在短短不到的12米宽的起跑线安排好38000多名选手,而我们也的确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项艰难的任务。
2007年比赛的时候正值东北强风影响大的时刻,我们必须办好“这场盛宴”,庆幸的是,我们做到了!后来在2012年的比赛前夕,气温升至32℃,比赛差点在举行的前一天取消。后来我们要求选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决定,如果觉得天气太热的话可以延期至明年参加比赛,而我们也竭尽所能地减轻高温对选手的影响,确保比赛正常进行。
不觉间,2013年4月15日悄然而至。
我们需要也值得拥有这么美好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一切顺利,然而在下午2:50的时候,事态急转直下,暴力惨剧不可避免。当然,没人会料想到这种事情的发生。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我实际上已经回到霍普金顿打算开始自己的马拉松。随后,我即刻赶往波士顿,返程车速达到160公里/小时,马萨诸塞州的警车也在一旁保驾护航,仅仅20分钟我们就赶到了波士顿。那里发生的一切想必你们也已有耳闻!因此,我们之后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2014年的赛事中,希望2014年能是个特别之年。
参与比赛并融入其中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不过,估计没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第一次在晚上跑马拉松的时候遭到了不少质疑。甚至有的人会说:“嘿,小蜗牛,明年多练练吧,那时你可能就不会垫底啦!”两年前,在坚持这种做法20多年后,一个老人坐在休息椅上,手里拿着饮料对着我大喊“加油”;而他几个小时前刚刚经过此地,他的朋友拍拍他说:“别管他,他是马拉松比赛的总监!”我花了25年才做到这一点,不过我现在也是个“人物”——就像那些在我之前完成比赛的27000多名选手一样!
愿上帝护佑那些参加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受害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同时祝福保罗·克莱里西,祝贺其新作《朝圣波士顿马拉松》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