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告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追求真善美(2)

心之所信,并未指引我去逃遁山林,过凿井而饮的生活。都说“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没错,对于自然宇宙的信仰让我时时不要忘记拼搏跋涉,时时又心如止水。而若卸下了生活的泥沙,纵使生命的春水流得多么欢畅,但没有力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陕北的农民,在西北风的揉搓下,在黄沙、干旱、贫穷的多重磨难下,他们依旧能吼起震天响的秦腔,敲起响彻云霄的腰鼓;那盘古开天的遗音、那夸父逐日的呐喊,正是源于信仰,源于对土地、对家乡从未磨灭的信仰。有时信仰可以转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生命的遒劲,信仰让你贴近生活,而非信仰本身。亦如我的信仰,让我更有质量地生活在城市,让我有心享受着“箫吹秋月,酒饮冬霜”的平凡快乐。

信仰自然亦能助我洗清脸上狂妄的油脂,变得谦卑但不缄默。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间,又有谁能精明算计。可现实是,疏于对自然的追问与思索,我们却狂妄地试图消解那一抹抹难以附加的绿意:牛背上消散了牧童的笛声,田地里隐没了翻飞的麦浪,我们将荒原尽自己绝顶的智商转化为一片片由化学、工业、皮革组成的现代、后现代的“草场”,虽然貌似郁郁葱葱,但那是真正的荒原。由此可见,对于自然的信仰在当今的社会中多么重要,纵使只有在那些怀古水墨画的皱褶里,还隐约残存着自然与乡村的气息。

信仰是一株会思想的草,可若挡道塞路则为蓬臻,生无伦次则为荒葛,而我的信仰是那“春风吹又生”的古园春草,引我走过大江大海,走过城市乡间。

4.关于信仰的非理性讨论

2013级外语学院/彭与时

人活着,需要一个理由。如果我们会思考,我们就不会为了活着而活着。对于以前的我来说,我活着的理由是对未知的无限热情,看到喜欢的书就一口气翻到底,遇到奇怪的事情就拼命想个明白。

但后来发现,有些问题我们是不配研究的。

就像1+1=2,我们会试着去发掘1+1=2的道理,可是什么是1呢,我们连作为基础的1都不甚了解,又谈何探索后面的问题呢!

同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个宇宙到底是什么,这些作为世界基础的定义我们同样不甚了解,那我们又谈何探索世界的秘密与未知呢?

所以我会恐惧,我的存在基于无原概念的空想。人世是苦难的海,人需要给自己一个筏子,在飘摇中驶向远方,你一辈子要依靠这个筏子,除非你能找到更坚实的船。那么你的1,你的筏子,就是你的信仰。你后来的船也是,如果你能找到的话,那只是个更坚定的信仰,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于我而言,信仰并不局限于神学领域,而且相比于对神的信仰,出于己心的信仰更充满人文气息,更让人感动。智者学派信仰世界的无限循环,在坚信中狂欢;基督徒信仰主的公正与仁慈,在坚信中束手束脚地生活。这种来自他人的信仰总有一天会和自己的思维产生冲突,要么在冲突中升华,要么在冲突中受折磨,而且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后者,也许只有第一个感受到主的人有纯粹的幸福感。

所以不信仰神并非没有信仰,相反,非神学状态的信仰是人在灵魂状态下的成长。

我说人世是苦难的,肯定有人会反对。反对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活下去的1,他们的信仰,就是人世是幸福的。

我说人世是苦难的,肯定有人会赞同。赞同的人活下去的1便多种多样,可能是责任,可能是理想,可能是对幸福感的追求。

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死亡只是一种思维与时间结合的永恒状态,是“金戒指落入银瓶子里的一声轻响”;相反的,活着才是可怕的事情,因为活着的时候,人会被感官所欺骗,这时候人是最脆弱、最容易动摇的。因此,活着更需要智慧。我曾经看过一场话剧,话剧里有这样一段话“人是不能直接用感官去接触这个世界的,就像用眼睛直接观察日食,眼睛会瞎掉。用灵魂最纯粹的状态去接触世界,灵魂也会瞎掉。所以观察日食,你需要一盆水。观察世界,你需要一个媒介”。我想这个媒介,应该是信仰——你的筏子,你的1。

所以任何一个有思维的人,都是有他的信仰的,这样他才不会是个灵魂的瞎子,不会因为恐惧死或惧怕生而惶惶不可终日,虽然这个信仰可能并非我们理解的狭义的信仰。

事情都是两面的,从某种程度上信仰让人强大;相对的,在另一层面上,信仰让人更脆弱。信仰既然存在,就有崩溃的可能,信仰崩溃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可怜。没信仰的人是天生的瞎子,信仰崩溃的人是被现实戳瞎的年轻画家。这样的人厌恶生,又害怕死,在tobeornottobe之间徘徊。每个人都知道哈姆莱特的故事,但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其实在于剧中的所有人的信仰崩溃,生命又被仇恨与悔恨填充。哈姆莱特所信任与倾慕的波兰王子,是一个信仰不可战胜的人物。这也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生命状态,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

生命也许可以被简化为一个树立信仰与扞卫信仰的过程,扞卫也许可以被简化为理想化与现实的斗争,斗争也许可以被简化为思维与智慧的反复。

那么生命与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

痛苦,悔恨,快乐,满足,追求,坚持,智慧,爱,情感……

信仰给予生命哲学的美感,让生命突破生物意义的束缚,实现人出现以来最伟大的美的形式,达到一种不朽与永恒的状态。

信仰的崩溃与否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但对于全人类来讲,把全人类视为一个个体的话,信仰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自然把人类束缚在宇宙中,人类却用信仰创造了思维的无限广袤与自由。

5.选择信仰即是选择命运

2011级信息学院/梁瑞文

说到信仰,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宗教或者政治理想。那么是否没有宗教信仰或是政治理想就代表没有信仰了呢?我以为不然,每个人都有信仰。因为信仰是对生活的态度,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对人生的理解。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有了信仰,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增强自身幸福感;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实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信仰,每个人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仰,完善自己的信仰。

身边有些同学开始信仰这样那样的宗教,嘴边时常挂着宗教用语,我对此并不反对,但也没有跟随,只是静静观察这一切。西方人信仰上帝,认为是上帝赋予了人生命,赋予人爱和情感,赋予人旺盛的活力,赋予人神奇的生活;佛教则教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看开生老病死,抛开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之苦,从而到达幸福的彼岸;儒家要求自身以道德的高度约束自己,并以此作为理想社会的形态。不管在学说上有多大的区别,宗教的本质目的还是教人善良、博爱、宽容,让人的内心坚强。那么,如果人能够做到这些,又何必受那些烦琐教义的桎梏呢?我并不是说宗教没有意义,只是觉得如果能顺从自己的本心,做一个善良而纯粹的人,人生应该更加幸福。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生存。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每天,同学们都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家人甚至是陌生人发生一定的联系,要学会与他人相处,要善待他人。心中有他人,即有博爱之心,衍生感恩之心,引导着应该如何做人:谦卑、守信、诚实、勤劳、勇敢、自信。这样,在生活中,便会少去许多的见利忘义、尔虞我诈,而更多一些简单与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也希望理解别人。假如你真诚地理解别人,会意外地发现你得到的理解要比过去多得多;而只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不会理解别人的人,永远不会如愿以偿。就因为理解是爱,爱是真诚而且是相互的。

每个人都会有过梦想,也会有不可逃避的责任。这是一个有些沉重的话题。说它沉重,因为想要坚持梦想需要巨大的勇气,而承担责任,同样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实现最初的理想的确是一种奢望,但是否说这就意味着人生的不完满呢?生活本就是流动的,重要的不是它把我们带往何方,而在于我们曾向哪个方向奋斗与付出。况且,在这之中我们还有亲人与朋友相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人生也就有了新的目标与意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达到最初的梦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觉得幸福。

我们背负着责任在路上,对此有种言说不明的感情。好像是练拳的沙袋,一拳挥出去,硬邦邦的反作用力使自己又疼又有些发泄的快感。倘若没有领会沙袋的用处,说不定还会憎恨沙袋的存在呢。

但一旦没有了沙袋,一拳挥出去,击向空气,空荡荡的,反而闪了自己,内心失落自不必说。有力使不出的样子,浑身都疲惫,身上少了一份责任,却多了永远的亏欠、永远的自责。就算走得再好,活得再漂亮,没有了需要你的人,也是不会觉得幸福的。

于丹说:“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信仰,给了我生存的力量和勇气。选择一种信仰,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在信仰这个近乎虔诚的高度,我不敢说有任何的见解,只是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记录下来,并以此寄托对自己的勉励罢了。

6.信仰发乎本心

2013级新闻学院/董一

“信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狭义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十分遗憾,我的户口簿上宗教信仰一栏为空,难道我要说自己是没有信仰的人吗?其实,我想自己是倾向于基督教的。我不能说是“信仰”,因为我不会每日祷告,不会在安息日到教堂吟诵,也不会过基督教的节日。我只会偶尔到教堂坐一坐,感受教徒的虔诚,求得心灵的宁静无杂,或者在遇到困难之时默念“阿门”祈求上帝赐予我力量,抑或“逢凶化吉”之时感谢上帝保佑。我相信因果循环,我坚信行善必有回报,作恶必得惩戒,我固守着一些小理念。自我有这种意识起,我从未在任何一场测验或考试中作弊,无论测验的小或大;我坚持做好每一件认为有用或是对的事,纵使从表面上看它并未给我任何回报;我会极力压制自己恶的一面(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吧),因为我认为一旦犯错必会受到惩罚。渐渐地,我发现,也许我信仰的并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良心。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作弊,我的良心让我多行善事,我的良心让我坚持正义。我想不谦虚地说一句,因为我对自己的信仰,我学会了“冷眼”看世界,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而不忘初衷。

你为什么活着?你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你学习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是不是感到很难回答,或者会找些冠冕堂皇的话来搪塞。而我,可以很快地说出答案,为了我的家人,这是心底的声音,笃定而真实。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仰!往严重处说,这是我坚持活下去的理由。我爱我的父母,我爱我的祖父母,我爱我的外祖父母以及所有的家人,我想带给他们优质的生活,我想常陪伴在他们身边,所以我要为他们奋斗;我也在期待自己未来的家人,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最质朴的想法就是希望他过得比我好。

不要责怪我没有远大理想,我只想说出心底的声音。但我也有一腔为祖国奉献的热血,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会为运动场上的中国健儿呐喊,我会为危害祖国利益的事义愤填膺,我关注祖国的盛衰荣辱。成为一名人大新闻人,我便是遵从了心底的渴望,我梦想有一天可以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我梦想有一天可以用文字和声音维护祖国利益展现大国形象!小小的我,也有大大的理想。

其实,很多人也把信仰理解为对某个人的信仰,即对偶像的信仰。我的偶像——科比。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外貌协会”的人,我对科比的信仰更多源于对科比精神的信仰。他毫不掩饰对成功的渴望,他毫不畏惧伤痛的折磨,他“凌晨四点”的付出鼓舞着我,他的篮球精神感染着我!

这就是我的信仰告白。我不知道自己所固守的信仰是对还是错,我不知道自己所固守的信仰能给我带来怎样的人生,但至少我现在正是倚靠着它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跋涉。

7.守住心灵的那份圣洁

2011级财政金融学院/周祺

何为信仰?

信仰,人所相信,所仰视,所坚守的东西。如辰星、如航灯、如圣人,既是人之精神支柱,也是人前进的导航,行为的标杆。

亨利·范·戴克曾说:“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只是在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过教养,但没有成为社会上行善的积极力量,这些人就对不起为培育和供养他们而花费的代价。如果他们也算是基督徒,就犯了因为伪装而受尊敬的罪。他们本应成为世上的盐,而盐的首要任务应当有盐味。”

人是社会的个体,社会是人的母亲和家。回报母亲,建设自己的家,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提升自己,为自己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同时,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的追求和方向。

我还记得那些画面。城乡相遇处的强制拆迁,地铁甬道里弹吉他的女孩,电视里孩子被拐的痛苦父母,街头的乞丐,还有我作为志愿者去敬老院看到的种种,去聋校看到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也有一股无形的责任感——这是我的国家,我所生活的社会。

我也常常想起另一些画面。当年的汶川地震,让我第一次有了那么深刻的濒临死亡的恐惧。宿舍的门在我眼前被生生撕裂,逃出那晃动不已的大楼后,无论遇见谁,关切的问候都如亲人般温暖,志愿者手上的红丝带依旧印在我的脑海,我更为身处其中而自豪。

每日听着收音播报,小陈浩,谭千秋,各地人民的捐赠,都让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除了感动,还有感谢。而另一些人,如像用双手接住从高楼坠下小孩的杭州最美妈妈,像割肝救子的陈玉蓉,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刘斌等。这些,都让我相信,善良不灭,正义永存。

贫富差异巨大,善行与恶行参差共存,这便是你我身处的中国。

我给自己这样一个目标:拥有独立的人格,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扬善。当然,学习是基础,在这前提下才能追求所谓“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就是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