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占据——实现积极的人格
“主动占据”是指我们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自己计划并实现着的行为。
神经心理学家早就证实:主动占据能够实现积极的人格和心态。科学家发现,有生活目标对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生理健康也很重要。导致人类发病的各种原因当中,心理因素占到了30%~40%。是否活得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了他的生理状况。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表示:不管生活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生活目标高尚与否,抑或目标是远大还是适度,只要生活中有目标就会比没有生活目标活得时间更长。
芝加哥拉什大学阿尔茨海默疾病中心的神经心理学家帕特丽西亚·博伊尔说,“生活目标是什么并没有限制,可以说是各种各样,比如从实现一个人生理想,到在志愿者组织里做出成绩,再比如阅读一系列图书。”
通过对1238名老人的研究,帕特丽西亚·博伊尔说,“我们发现有较高生活目标的人,在随后3年的时间段里,死亡率明显大大降低。这部分人比那些生活目标较低或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死亡率低50%左右”。
美国其他研究机构在2009年早期也完成一项类似研究。经研究人员对超过65岁的退休人员调查发现,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人比不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人,在随后4年时间内死亡率低50%。此外,日本东北大学的医学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如果生活没有目标,衰亡进程就会加速。
“主动占据”不仅是一种高级的积极心态,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从职场的角度,“主动占据”几乎是所有的外企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要求的一种素质:自我驱动。要求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自己组织资源去解决。要求自己能够善于解释公司的意图,自己去规划和创新。
主动占据是种高度的智力行为,可表征为以下的思考模式。
(1)发现问题并提出明确的目标或任务。这种任务或者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也可能是外界强加的,如上级指派的某项目标:今年要实现一亿元的产品销售额。
(2)对目标进行分析和分解。比如说,今年要实现一亿元的产品销售额,需要分解到每个季度完成多少。分解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市场季节的需求变动、产品的准备情况、人力资源的到位情况、资金的到位情况、渠道的开拓情况等,由此才能够按照季度,甚至分解到每个月,等等。
(3)拟定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比如说,市场环境如何?怎样防止竞争对手的偷袭?从市场、渠道、技术、产品、服务、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需要怎么准备,用哪些关键措施?资源和措施如何配套?关键瓶颈如何解决?如何建立评估和考核机制?如何实施有效的监控?任务能否分解到每个人?相互的职责是否能够分开?流程是否流畅?如此种种。
计划分解一定要和资源紧密相关,超出资源能力的计划不仅无法实现,更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纪律无法执行。比如,你定了无法完成的任务,下属没能够完成,你就无法严格考核。而一旦无法严格考核,威信就会丧失,军心也会动摇。
计划的考核机制要及时。过短的考核周期随机性太强,难以实施。太长的考核周期则让激励不够及时,缺乏高效的激励性。
(4)计划的执行、监控和调整。计划的实施讲究所谓的执行力和细节,但是,片面地讲究执行力是一个误区。执行力是否能够有效,需要若干环节的资源支撑:
·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
·资源是否匹配;
·管理是否到位;
·激励是否有效。
没有上述资源的搭配,单纯讲执行力就是痴人说梦,往往成为执行者推卸责任的理由。
(5)对计划的考核。考核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很多企业出的问题都在这里。
考核的核心是检验:
·企业自身战略的制定能力;
·企业的产品和生存能力;
·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企业自身的文化;
·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
没有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企业无法发展。而这种制度必须是真正在实施中的,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
所以,主动占据锻炼了人积极主动的性格,更锻炼了人的思维和全面的素质。
主动占据是自己制定了预期的目标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人们一些占据的习惯。通常当人们长期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后,会倾向于保持其状态不变。
(1)人们倾向于听从安排。一般来说,我们总容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给别人出主意容易,轮到自己的事时,则总是犹豫不定。当我们抱怨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时,也是希望“组织”或“社会”进行干预和安排。
在工作单位中,当我们抱怨不受重视,就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上级领导安排我们去做某事,而不是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去解决。单位给每个人发了张电影票,其结果是大多数人都去看了电影,即使他们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吸引人。而在通常情形下,看电影的人中有许多是终年不会自己买票进电影院的。这其中经济原因不重要,更主要的是一种被安排的倾向。
(2)在强迫或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人们被迫做出决定。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顺应潮流的,往往是那些无业人员,甚至有些是曾经劳改过的人员。因为他们必须谋生,尤其当他们没有退路时,被迫面对自己、背水一战时,他们就得自己去做决定,去挣钱或创业。而大多有铁饭碗的人们总是要旁观一段时间,甚至有的人会冲动地希望社会干预,将个体户的收入拉下来。
(3)舆论、环境的冲击与推动,激起人们的情绪,促使人们做出决定。当一个人的同学中出国留学的比例很高时,他也会要急于出国。当“下海”成为一种潮流时,人们便考虑着自己是否也可以尝试。落后乡村地区的人们偶尔有几个人闯到城市中打工,便会引来百花齐放。对我们冲击最大的是我们最熟悉的人的变化,这种变化激励着我们去效仿。所以,自己生活的地区和个人的接触人脉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巨大影响。
(4)当有坚强的心理后盾时,人们乐于顺从自己的好奇心或敢于尝试。如果不担心受到惩罚,人们就会发挥自己天生的好奇心。而如果这样的好奇心或冒险能够获得鼓励的话,人们大多会跃跃欲试。比如:大学生团队一起的时候,由于女生在场,男生会更加活跃,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心理后盾”还指这样的情形:个人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底线,让最坏的结果低于这个底线。在公司里面,如果给开创新业务的人以承诺:即使任务失败了,仍然保留职位和待遇不变,则员工的积极性会大幅提高,创新程度也将大大提升。
(5)强烈的情绪或欲望的刺激:一个平时看起来极其温和的人,在他感到被侮辱时,会勃然大怒,爆发出骇人的勇气。当司马懿坚壁不出时,诸葛亮便命人装扮妇人谩骂、嘲弄之,使之一怒之下,冲出大营。在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之下,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为名垂青史,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强烈的情绪和欲望永远是人们行为中最彻底、最直接的动力。
在主动占据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由此会产生失衡的情绪。为此,我们不妨用“预期占据产生愉悦心态”的原理进行自我调节,将自己专注在目标上。
1.短暂情绪的调节方法
当我们想摆脱某种短暂出现的情绪时,这种情绪可能是消极情绪,如愤怒、烦恼、悲痛等;也可能是较强烈的积极情绪,如激动、狂喜等。我们需要调节它们以使我们进入自己所需要的适当的情绪状态。为此,我们必须有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其宗旨是:立即另找件事做。
(1)深呼吸法。其方法是尽力吸气,想象吸入的气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再呼出;在想象中,呼出的气息来自于刚才灌入的身体各部位。如此做几次,这种呼吸方法有各种变形方式,如传统的气功、瑜伽、佛教中的“身念住”等。也可以在极力吸入气后屏住气息,不急于呼出,直到实在憋不住时,才徐徐地、有节制地或分阶段地呼出,如“龟息法”。
(2)简单移情法。找件简单的事情做,转移一下。伸懒腰就是一种极好的方式,或是握握拳、做做拳击动作、哼哼歌、洗两件衣服、吃点东西等都不错。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特别认真地写几个字,可以用钢笔、铅笔、毛笔写,也可以用手、木棍划。至于写什么字是无所谓的,要领是全神贯注。为了保证全神贯注,每笔每画都要求自己构思,谨慎、认真,慢而用力。这样既调动了肌肉组织,又调动了思维和生理感觉,达到全面的心理调节。通过这种写法,个人很快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态。
(3)失神法。失神不是冥想,而是有意识的“出神”、“发呆”,让大脑处于空白的、无意识的占据状态。用这种方法无论是调节个人的情绪还是思维都十分有用。常常失会儿神,无疑使自己轻松多了。不过时间不要太长,一分钟即可,并注意节制意识性的内容如随意想象之类的出现,以免“走火入魔”。
(4)比较法。对于过于亢奋的事情,要想到有人比自己更优秀、更幸运,或者物极必反,如此来让自己保持冷静和克制。对于不幸的事件,则宽慰自己得到的比很多人更多。比如,被抢劫的人相比于那些在遇抢时被杀死的人;贫穷的人可相比于和自己同样贫穷而又身患疾病的人;身患疾病的人可相比于那没有亲人或朋友关心的人,等等。
2.对强烈、持久的消极情绪状态的摆脱
长期的消极情绪对个人有极大的伤害,这类情绪常常由某一强烈事件的刺激引起,比如失恋、夫妻离异、亲人离世、高考落榜、工作上受到重大挫折等。其影响强烈地贯穿在个人的行为之中,构成了个人心理普遍的背景,可称为心境。
人们恰当地把这类情绪比喻为笼罩着个人生活的阴影。阴郁的心境常导致行为者对生活中一切刺激的阴郁化,如高考落榜者、残疾人常会觉得受人嘲笑、看不起,别人的眼光或行为都带有某种针对性的挑衅。行为者可能因此愤世嫉俗、看破红尘,有意和交往者产生“冲突”、制造矛盾、进行“考验”。工作上受到公认的重大挫折的人也容易发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感叹。所以,及早摆脱这种阴影是十分重要的,不仅需要亲人、朋友和组织等的情感支持,也需要我们考虑一些有效的、个人能够方便采用的对策。
对强烈、持久的消极情绪状态的摆脱,上述方法除“比较法”之外,都不容易奏效。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有效摆脱这种情绪状态。
一种方式是从事新的行为。新行为的新鲜感会带来愉快的体验;新行为带来的正向后果会鼓励个人消除失败的阴影;新行为的预期占据的特点可以让自己的心境转向快乐。比如:创业失败了,可以先找一份自己能够轻松驾驭的工作,让自己在轻松驾驭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产生效果的激励,让自己摆脱失败的打击。工作中,一个项目失败后,重新开始一个难度较低的新项目,会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失去亲人的人,让他注意到别的亲人急迫地需要他照顾和关怀;失恋的人,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挑战中,通过工作中产生的各种目标和责任刺激他,让他不至于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占据总是独裁的。当个人被新的行为占据了,痛苦事件的影响力就减弱了,隐藏了。
不过,对有些人来说,如果新的行为没有能够带来一种连贯稳定的积极心态,心中仍然会“隐隐作痛”。这样,一旦个人再次遇到挫折时,旧伤就如同夏夜里萤火虫的光芒一样引人注目,促使人们强化过去的挫折、失败,使得阴影更顽强地作用于个人。
我们不妨采取第二种方式:直视阴影。对自己说:“事情确实太糟了,偏偏发生了!既然如此,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视阴影的方法是一种理性分析的方法,要求个人勇敢地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理性陪着自己的感性,去护理伤病的心理。相信自己不会伤害自己,自己能够接受“受伤害”这一事实,而去检查这种伤害,和自己共同面对它,商讨解决的方法,由此获得积极的体验。有以下两种解决方式。
(1)心理咨询法。通过倾诉寻求情感支持,进而从事态中彻底解脱出来。
心理咨询法的核心是一对一的沟通。要求咨询者能够大胆而勇敢地倾诉自己的情绪、经历的事件,宣泄自己的感受,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要求心理咨询师能够态度亲切而尊重、全神贯注、学会倾听。心理咨询师要注意咨询者的表情反应,眼睛要看着对方,做到察言观色;谈话应无拘无束,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示都应准确无误,随时把握好会谈的方向,重点深入探讨心理症结所在,并密切注意来访者的反馈意见。
心理咨询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问,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实践。个人在遇到重大的情绪挫折、心情长期不愉快的时候,应适当地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没有专业的咨询机构时,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和心理咨询师沟通。
不过,由于心理咨询职业在中国还刚兴起,成熟的咨询师队伍不大。个人在选择咨询时要广泛地运用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调查、了解具体咨询机构的信誉、资质和别人的评价,以免上当。
在缺乏专业咨询师的场合,自己应善于找朋友、同事或亲人倾诉。当人们通过话语把造成情绪的前因后果加以诉说时,一方面诉说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情绪转移过程,具有前面提到的对短暂强烈情绪的平息作用,这种迅速平息避免了使那种强烈的情绪长久地盘踞在心头而造成强化性的后果。另一方面,通过对原过程的追溯和描述,就潜在地进行了一种归因。当这种归因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后,便使原来造成情绪的情境异化为所陈述的语词的外壳,这样,主体就获得了解放,从单纯的情绪体验,进入到异化了的形式中。这种形式以其明确的可占据性而不是模糊的黑暗,澄清了内容。并可能因此成为个人愿意进入的境界,即再认的快感诱使个人无所顾忌地进入这一禁区。
(2)进行理性的分析。一般来说,倾诉及其各种形式都带有无意识归因的色彩,人们很少以严格的剖析态度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只是为了方便或情绪上的某种原因,把活生生的事实抽象为话语或外在的形式,使这种抽象的形式替代原始事态。
理性分析并不满足于这一点。它要求分析这一事件在现实中的过程,在逻辑上的各个环节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个环节中主体所处的位置,及其行为的结果。
通过这种分析,事件就成为非偶然的、具有生活必然性和个人试验的过程。痛苦的事件会成为个人独特的经历,变成只属于自己的情感和秘密,珍藏着自我的真实、自我的挣扎奋斗和自我的力量,获得了迎接未来的精神力量和优越感。
由此,个人的情感与人生观都升华了。一切情绪都来自于得与失,当一个人从痛苦中再生时,成了自己的旁观者与管理者时,他就超越了这种得与失,超越了爱与恨,超越了痛苦与欢喜,获得了自信和坚强,享受着内心的骄傲与平静,达观地组织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生活的馈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痛苦过而庆幸着、愉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