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天年养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阴阳平衡,人才活得健康(3)

正确的方法是“躁烦”的人宜吃性热的羊肉之类的食物,“烦躁”的人宜吃性寒的西瓜之类的蔬果,这样就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使人的气血调和,从而健健康康。这是一种“辨证择食”的方法,把张仲景所提倡的辨证施治用到就餐上了。

白天要懂夜的黑,昼夜阴阳交替对疾病有影响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世间万事万物都讲究阴阳协调,并且都处于时时变化与自我协调之中,人的阴阳之气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古人早就对此有所研究,并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不仅如此,短短的一天之内,人体阴阳也会有类似四时变化的规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像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昼夜阴阳变化主要以影响人之阳气为主,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

正是由于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在某些病理变化中也呈现一定的昼夜变化规律,正所谓“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的就是,往往生病的人在上午病情会轻微一点,而到了傍晚或者晚上,病情会加重。不说其他的大病,就是平时一些小感冒之类,大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到晚上,鼻涕如失控的水龙头,睡觉的时候更是得张着嘴巴帮助呼吸。这都是因为晚上阳气潜伏,抗病能力弱。

自古以来,顺势而为,犹如顺水行舟,更能取得成就,治疗疾病也应如此。在我从医数十年中,接待的病人过往不息。曾经有个姓顾的男子,找到我的时候已经定时发作头晕达两个月之久。他这个头晕跟别人不大相同,大多数头晕的人都是在受到寒邪或风邪等之后发作,而他却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头部疼痛、犯晕,而且这时候身体四肢尤其畏寒俱冷,全身没有一点力气。这种症状一直持续到中午,中午过后疼痛消失,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每天如此。这就是典型的受一天之中的阴阳交替影响的病症。夜半阳气最弱,阴气最强。而早晨起床之际是阴气逐渐消失、阳气开始生发之际,在这样阴阳交换转化之时,生物节律最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诱导而失调。而这时候阳生不足,阴阳相争阳不能胜阴,从而导致了头痛、头晕。到了中午,阳气达到一天当中的鼎盛时期,而阴气的势力则是最衰微的时候,正气当头,头痛随之消失。

对于这样的患者,属于阳气虚衰,医生应该给他开一些温补肾阳的方剂,并嘱咐他在清晨之际服药,壮大清晨微弱之气的力量,克阴制胜。如果在每晚睡觉前,揉揉脚心的涌泉穴那就更好了。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肾经的经气就像泉水一样从这儿涌出。每天晚上的按揉刺激可以帮助通行肾阳之气,避免在阴阳交替之际阳气迟迟不胜阴气。

一般而言,一些阳气强盛之类的病症多在白天或者午后加重,比如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等。而属于阴气强盛之类的病症,病情多在上半夜加重,如四肢畏冷、腹部胀痛、宫寒不孕等。而一些阳虚类病症多在上午或中午时分减轻,在夜间,尤其是下半夜病情加重,如脾肾阳虚引起的夜尿、五更泻、胃脘疼痛、老年人肾阳不足引起的寒喘等。

而那些阴虚之类的病,如口咽干燥、盗汗等,多在午后加重,夜里减轻。这是因为夜间无论人体或自然界,阴气都占据着主导地位,阴虚病可在此期间得到补充从而症状缓解,而本来就是因为阴气过旺致病的病症在此时就会加重。同样,阳虚病因阴盛所制约病情就会加重,到了白天,自然界及人体阳气旺盛,阳虚病自然得到缓解,阴虚病和阳盛病反而会加重。对于这些阴阳不同属性病变在昼夜不同时间发病的规律,我们的祖先早已经总结成经验。说的是,“阳(虚)病则旦静,阴(虚)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对后世求医治病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病情的轻重缓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的生死存亡,从根本上讲,也是阴阳昼夜交替的促成。如果注意一些人的死亡时间,就会发现它与人体一日之内的阴阳消长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说,在一天之中,死亡在黎明、薄暮、日中、夜半者居多。这些时间都是某些疾病容易恶化的时段,患者及其家人应提高警惕,以防病情有变。

昼为阳,夜为阴,一日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才有利于身心健康。早晨适宜早起,适当做些锻炼;而夜晚适宜早睡,力避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此才能精力充沛,心身安康。

潮涨潮落,日升日落,阴阳交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运行着。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任何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大自然的运行对人的疾病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人们在恢复健康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天时条件,趋利避害。

虚寒之人,用“艾”升起体内的太阳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

有句话叫“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什么意思呢?吃药不管用,扎针也不顶事儿,像这种情况下的病可怎么办呢?艾灸。为什么这个时候艾灸可以治这个病呢?你想想,吃药不管用,这就说明这个人的脾胃已经特别虚了,虚得它无力去运化吃进去的东西,吃进去也是白吃,甚至根本就吃不下去。扎针也不顶事儿,这也是虚,气血太虚弱了,以至于无力去推陈出新。咱们中医讲“虚则补之”,这个时候需要补虚,而艾灸作为温补的最佳手段,这个时候就是最能解决问题的大救星。

为什么说艾灸是温补的最佳手段呢?我们民间有端午采艾的习俗,艾叶一般会在天地阳气最旺的端午节前后采摘,这就使得它的阳气格外旺盛,被称作纯阳之物,可以“回垂绝之阳”。“垂绝之阳”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人是靠阳气来活的,阳气尽了,人也就死了。这个“垂绝之阳”就是说这个人病得体内就只剩下一点儿阳气了,再不进行救治,这命就不保了,这个时候什么能挽救他呢?就是艾叶,它能够把这个将尽的阳气尽快地给它补回来。

艾灸,就是把艾叶制作而成的艾条或者艾炷用火点着,用它来熏烤我们身体的穴位或者生病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火是热性的、阳性的,这样一来,艾是如虎添翼,温阳的功能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所以,用艾灸来治疗一些虚寒病症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说受凉后引起的肚子痛、女性朋友经期的寒性腹痛、老人们的风湿关节疼痛,还有一些人经常腹泻、老爱拉肚子,这也是脾胃虚寒,也可以用艾灸来治疗。就像经常感觉手足冰冷的阳虚体质的朋友,经常用艾灸来调理调理,身体也会慢慢地暖起来。

《扁鹊心书》里说:“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可见,这个元阳对我们的身体是多么重要。接着它又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要让身体里的这个元阳之气不衰,最好的办法就是艾灸,其次才是那些温阳之药。

既然要艾灸,那该灸哪儿呢?《扁鹊心书》继续给我讲:“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这里所说的“壮”是古代人用艾炷来灸的一个计量单位。现在我们一般用艾条来灸,这个更方便一些,所以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它。看它灸的位置是哪儿,“脐下”,确切地说,这就是我们讲的关元穴。这个穴位在脐下四横指的地方,古人认为这就是炼长生不老丹的最佳位置,所以也叫它丹田。

说到丹田,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我们在看电视或者听评书的时候,说到那些古代练功的人时,经常会有一句话“气沉丹田”,可以看出这是人体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也是人体最富有能量的一个地方。这个能量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元阳之气,关元穴就是存放这些元气的一个能量库。经常艾灸关元穴,就是在激活这些能量,让体内的元阳之气长盛不衰,对于身体里寒气比较重的人来说,这是温阳祛寒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灸的时候该怎么灸呢?很简单。买一些艾条,在药铺或者一些知名的中医养生机构都可以购买到,价格也不算太贵。然后点燃一根,对着关元穴来回熏灸就行了。

有些医疗书籍上可能会说距离穴位要2~3厘米,这个你不必拘泥,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调整。怎么样的效果最好呢?就是灸的时候感觉有热感能透入到你的肚子里,但是外边的皮肤又不会觉得烫得慌。

灸一段时间后,点燃的那头会产生艾灰,你要注意把它轻轻弹掉,要不然,掉你肚子上会把你烫伤的。不过,现在市面上也有卖灸盒的,那个东西更安全方便,你就不用有这方面的担忧了。灸多长时间呢?一般十几至二十分钟就可以了。最后,灸完后,把剩余的艾条放在一个密闭的罐子里,让它自然熄灭,别用水浇。

对于经常感觉手足冰冷的朋友,在灸关元穴的时候,还可以配合着灸一灸阳池穴。古人给穴位起名字可不是随便乱起的,它有它的意思在里边。你一看它这个名字,就会知道它是帮助人升发阳气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就在人的手腕处,离手最近,只要你一灸,阳气起来,很快就会跑到手上,手很快就会暖和起来,效果特别明显。而我们的手和脚是相对应着的,大家平时也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手上暖和了,脚上也就不冷了。

其实,艾灸不止补元阳,一切阳气都可以补。在《黄帝内关元经·灵枢》中有一句话“灸则强食生肉”。意思就是说,经过艾灸之后,人的脾阳增强了,有多强呢?连“生肉”都可以消化。所以说,就像脾胃虚寒的朋友,经常艾灸一下,是完全有可能治好这个病的。灸哪儿呢?就灸胃那一块儿。慢慢地,你脾胃里的寒气就会化掉,脾胃之气就强健了。

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艾灸神奇疗效的病例。近代的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用艾灸灸好了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

承淡安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但是他年轻的时候并不相信中医,像我们现在的好多人一样,他觉得西医更好、更先进,于是去了上海学西医。可是一次,自己害了一场腰痛和失眠的大病,治了好几个月,什么药都吃过了,就是不见效,结果还是父亲用针灸给治好了。从这以后他相信中医了,认真学起了针灸。现在一般人理解的针灸,觉得针灸就是扎针,其实,针灸是既包含了针法,又包含了灸法。

有一次,沙洲纯阳堂的一个农民得了寒霍乱,生命垂危,请承淡安医治,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很有名的针灸大师了。承先生就用疡科常用的丁桂散加麝香分许,填满了患者的肚脐(肚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我们也叫它神阙穴),然后在这上面放上艾炷一直灸,直至灸到这个人四肢有了温度,脉搏开始正常跳动。就这样,这么危重的病人,经过承先生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给医好了。你说这艾灸有多厉害!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承淡安先生的高超医术。

其实,艾灸的功效还远远要多于我给大家讲的这些。古人说“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这实在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贝,大家们应该好好了解和利用。如果不懂得继承,弃之不用,那实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