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阴阳平衡,人才活得健康(2)
所以,要想看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发达,我们不要去看它的首都,也别去看那些示范城市,这些都是花了大精力、大投资建设起来的,你从那里无法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虚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边远地区走一遭。这儿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那这个国家的实力就不可小觑,如果这儿的人民衣衫褴褛、食不果腹,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还有待加强。
同样的道理,要想看身体里的阳气是否旺盛,不要看别的地方,先看手足。如果手足的温度不低的话,就说明这个人整个身体的阳气是旺盛的,身体状况不错;如果手足欠温或者总是冰凉冰凉的,那他的阳气就不够强,健康状况也要差一些。
手诊是我们中医里一种非常不错的诊断方法。虽然现在看病可能用得少一些,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了解一些手诊知识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实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观察过自己指甲根部的那个半月痕,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多,两手的拇指、中指、示指,甚至无名指上都有,有的人仅是拇指上有。半月痕越多,代表着你的健康状况越好,一般6~8个都属于正常。而像我们刚才说的,有的人半月痕很少,就拇指上有一点点;还有一些人呢,连拇指上都没有,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身体里的阳气不足,健康指数亟待提高。
其实,手最能透露你身体里阳气足与不足信号的,还是一开始我们提到的它的温度。正常情况,我们的手应该是温热的,但有些人,他的手特别凉,不管什么时候,你去握他的手,都是凉冰冰的。有时候,我们会开玩笑说他是冷血动物。其实呀,这就是他体内的阳气不足。
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一些老人、女性,或者身体比较弱的人身上,同时你也会发现他们的穿戴比较厚、比较多,说话语轻声细,无论是工作还是大伙儿一起玩儿,精力也不是很充足,容易早早地疲惫。
像这些手凉的人,除了咱们一般的饮食补养以外,没事儿的时候,你就多甩甩手,多做做一些手部的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运动运动也可以让你的手变得暖和起来。
说了手,我们还要说一说脚。有一句谚语叫“寒从脚起”,意在告诉人们一定要注意两脚的保暖。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寒不从别的地方起,偏偏从脚这个地方起呢?
你看,两只脚处于我们身体的最下端,也就是最末端,是一个国家最偏远的山区,给养不足啊,它那儿得到的阳气供养最少,因此也最怕冷。
这个外邪和人体里的正气也像是两支作战的部队,外邪特别狡猾,它就是专找人体正气最薄弱的地方去攻击。所以,对于寒邪来说,就会经常觊觎着阳气最弱的双脚。只要你这里稍不注意保暖,它就趁机从这里侵入到身体里去,给你制造各种麻烦。
说到双脚的保暖,一定要记住夏天不要去趟雨水,这是现代很多年轻人爱犯的一个毛病。除此以外,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特别好的养生方法,就是泡脚。
脚底有很多穴位,泡脚的时候可以激活这些穴位。比如说脚底那个涌泉穴,它是肾经的首穴,《黄帝内经》里讲“肾出于涌泉”。激活它,你就激活了肾经,就可以起到强肾壮阳的作用。
泡脚的时候,时间最好长一些。多久呢?不必非得说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因人而异。只要泡到你全身开始微微出汗就可以了。我们中医也讲究按摩,特别是足部按摩,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词是很熟悉了。所以你也可以一边泡一边按摩、揉捏你的脚底板,那样比单纯的泡脚效果更好。
由于中医文化的广泛传播,现在也流行起了艾灸。一些热衷于保健养生的朋友,经常会买一些艾条来进行自我调理。我建议大家,在买艾条的时候不妨顺带也买一些艾绒,在泡脚的水中加一些艾绒进去,能够增强温通经络的功效。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获取艾叶更为方便,那些注重养生的人士就会煮一些艾叶水来泡脚,既可以温阳、祛寒湿,还可以治疗脚臭等脚部疾病。这个和我们加艾绒泡脚是一个道理。
张仲景说:“手足温者,可治。”手足不仅是透露身体阳气强弱的一个使者,同时还是判决生死的一个“判官”。
当一个人病得特别虚弱,以致到了不知道他究竟还有没有救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摸他的手足。如果手足还有温度,那说明他体内的阳气还是可以的,“有阳气者生”嘛;如果一摸他的手凉了,凉得一点儿温度都没了,那完了,体内的阳气已经衰竭了,再用药也是徒劳,“无阳气者死”,这个人算是走完他的一生了。
关于这一点,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曾多次讲到过,他就把手足是否温热,作为一个辨别生死的尺子。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就会着急了。冬天我的手就特别凉,这是不是也是阳虚啊?需不需要补啊?这要看情况。冬主藏,在冬天,无论是大自然万物,还是我们人体,都处于一种“阳伏于内”的状态,手凉一点,这也是正常现象。只要不是在暖和的天儿,或暖和的环境里也凉,那就不碍事儿。
人人都有一双手足,但未必人人都有识手足、辨健康的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再好的药方也比不上不让人生病,这里介绍给大家的东西,只是借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些知识教给大家一些预防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的本领。
烦躁与躁烦,相似的面孔下潜藏着别样的阴阳
“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现在的人,真正没有“闲事”的时候非常少,经常是忙得不可开交,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烦躁感。例如早晨太冷了,不想早起,烦躁;路上堵车了,烦躁;买东西排队,烦躁;洗衣服、做饭,琐碎的事情太多,还是烦躁……
“烦”字的左边是一个“火”字,属热。烦还不是最糟糕的,这时热的程度较轻;当烦热不消,就会变为躁,躁比烦更严重,说明热邪从外转入内了。烦躁,是先烦而后渐躁,是一种既烦乱又躁动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心身不安的处境,重点落在“躁”字上。躁烦是先发躁而后变得烦,这是病势较重而引起的,重点落在“烦”字上。
具体来说,在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热势较小,病情较轻,正邪相争中,正负邪胜、热在体表,如果治疗不及时,那么它就会逐渐向内发展;到了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就变成正虚邪盛了,由于津液干枯,燥邪入里使燥屎内结,大便困难了,自然感觉心烦加重。
烦躁与躁烦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烦躁在春季更为常见,春季桃红柳绿,生机勃勃,但是有的人却在这段时间特别烦躁,状态不佳,莫名地心烦意乱,这也被称为春季烦躁症。从中医角度分析,进入春季后,人体各个脏腑功能处于生发状态,阳气开始旺盛,很多人还没有适应过来,就造成了肝火旺盛,容易烦躁、发脾气。春属阳,木气生发亢旺,从阴阳来看,这就是阳偏盛造成的。
与之相反,躁烦在秋季比较常见,它是体内的燥邪比较严重。秋季的特点是风干物躁。秋躁易伤人津液,损伤肺阴,使人口干舌燥,这时很多人干咳少痰,大便燥结、皮肤枯槁等。秋属阴,金气肃杀收敛,从阴阳来看,这就是阴偏盛造成的。
对于烦躁证,常常使人口干舌燥,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这时要学会通过饮食调整。
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公出乘火车去南方,看到与我对坐的女士脸色发红、口角发干、不停地喝水,明显是体质偏热。但是她带很多橘子在车上,我问她怎么带这么多的橘子?她说最喜欢吃橘子。她一边吃着橘子一边说自己老爱上火,我告诉她你吃了比较多的温热的食物,你看这个橘子就是温性的水果,体质偏热的人吃了会更热,这就容易上火,出现烦躁。这就如同脸上长痘痘,这属于热证,这样的人不适合吃辣椒等辛热的食物,就是这个道理。她这才恍然大悟。我告诉她上火、面红、易烦躁时可以吃些梨、香蕉等水果,这些凉性的水果可以败败火。
把烦躁这两个字颠倒一下顺序,那就是躁烦,表面看起来它们比较相似,其实相似的面孔下潜藏着别样的阴阳,一个是实证,一个是虚证。烦躁是火大,属于阳证、实证;而躁烦虽是烦,但是身不热反而冷,表现出一种形倦神疲的精神状态,虽然口干,但是并不口渴,是阴证、虚证。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有的人略感风寒也会用它熬点姜汤来驱寒,这也适用于躁烦之证。据说清代名医吴鞠通,常取一块老干姜,用小绢袋盛装佩戴身上,称为佩姜,能避瘟疫邪气。一天,他在郊外遇见一村妇面白昏倒,守候一旁的丈夫顿足捶胸。问原因,知妇人连日泄泻。吴鞠通诊其脉舌,为寒湿泄泻虚脱,日晒晕厥,便取其佩姜,让妇人的丈夫速煎送来。不久,姜汤送来,村妇服姜汤后四肢渐转温暖,慢慢恢复过来。
生姜性味辛温,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正可以用于这个妇人的寒湿泄泻证,所以妇人服用后,很快见效。所以说生姜对于虚寒性体质或者寒性的病比较适宜,而对于热性体质或者属实热的病症必须慎用。有躁烦的人可以吃些生姜来温里,有烦躁的人本来就热,再吃辛热的生姜,会更加烦热。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偏热,还是偏寒呢?人们每天都会饮用适量水,有的人喜欢喝凉的,有的人喜欢喝热的。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先看看自己是喜欢喝凉开水,还是喜欢喝热开水。喜凉饮多为体征热者,火比较大,属于烦躁型;喜热饮者多为体征寒者,或已经伤阴,属于躁烦型。
除了冷热饮以外,你若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躁烦”的人一般面色较易发白、舌淡苔白,尿液清长,没有燥屎,平时比较怕冷,不抗冻;“烦躁”的人一般面色发红,舌深苔黄,尿液黄赤,有燥屎,平时穿的比较少,也不喜欢盖厚被子,比较抗冻,喜欢吃凉拌冷荤菜等食物。
如果有躁烦症,却总喜欢吃一些梨、香蕉、菠菜、鸭肉等这些性凉的食物,不喜欢吃性热或者平性食物,那么即使对症吃药,疾病也不容易痊愈。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普通日子里都少不了鸡鸭鱼肉,如何才能吃得好、吃得健康是一个学问。对于普通百姓人家来讲,知道如何辨别烦躁与躁烦将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涮羊肉虽好,但是有的人吃了就上火;西瓜虽好,可是有的人吃了就腹泻。有的人说这是众口难调,其实这源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在餐桌上,要先弄清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体质,多吃平性或与自己体质相反的食物,少吃与自己体质一致的食物,这样才能起到补充营养和纠偏的作用。
中医讲“药食同源”,食物和中药一样,都有寒热温凉之分。中医认为,阴阳调和,百病不生。人得了病,要用药的偏性来治疗,使阴阳重新调和,这样就恢复健康了。人吃饭也一样,食物也能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一个人如果是躁烦型,那么再吃寒性的西瓜,就是雪上加霜,可能使肚子受寒,出现拉肚子。一个人的体质如果是偏热性,经常“烦躁”,再吃性热的羊肉,也是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