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医传承,医道菩提
从小看爷爷、爸爸用经络穴位治病救人,觉得是件很平常的事情。长大了,我也成为一名针灸医生后,才明白这有多难。没有给予身体任何外源性的物质,只是在体表一些特定的部位上进行刺激,或针或灸,或点或按,居然就可以治好很多疾病。
二十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中摸索和实践针灸治病的规律,间或在大学讲授有关经络穴位的课程。当然,还针对一些问题做关于经络穴位的科学研究。
从学习到使用,从家族的耳濡目染,到医、教、研工作中的慢慢感悟,我终于明白了针灸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经络。
经络是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体自我诊疗的医学模型,它在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体表与内脏、体表与体表之间的某种固定或规律性联系,也就是我们在经络课上给学生描述的“经络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其功能是网络周身气血”。
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不适症状时,如果你了解经络,就可以不需药物,而是在身体另外一个部位上找到相应穴位,给予正确刺激,就能缓解症状,恢复健康,寿享天年。
但想要弄清楚某种疾病用哪个穴位疗效最好,给这个穴位什么样的刺激才是最正确的,而且又是效果最快的,可能需要花费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程氏针灸——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140年的历史。其代表性传承人——我的祖父“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已近90高龄,行医已满70年。我的父亲程红锋也行医40余年了。
百年的历史积淀和百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实用、简便、有效的程氏穴位养生经验,汇编成此书,融入了程氏三代人对中医针灸事业的一腔热爱,对渴望健康的朋友们的一片诚心。
穴位就是你的随身药囊
经络穴位是什么?“经”的本意是“织物的纵线”,“络”的原意是“网络”,但中医里的“经络”,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说法。有人说它是神经,有人认为它是体液,有人说它是能量,还有人说它是自身调节……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这样告诉我们,“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它们“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它们“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气血的通道,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健康,也是疾病形成和痊愈的重要因素。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有上下循行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带脉除外),也有横行无数的十五络脉和孙络、浮络,再加上十二经别,经筋和皮部,它们纵横交错,共同组成了庞大的经络系统,运行着人体的气血。
经络如同生命的江河湖泊,经脉似长江、黄河,络脉和浮络、孙络好像支流和小溪,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这些河流看似纷繁复杂,但其中河水的流动却是井然有序的。特别是十二正经,里面的气血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按照一定的次序,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地流注着。
经络有“营阴阳、行气血、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具体而言是: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机体;抗御病邪,反映病候;传导信息,调整功能。这些就是经络存在的价值。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经脉按照上述流注次序把五脏六腑联系起来;络脉联系表里两经,沟通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筋、皮部联系筋骨和肌肉、皮肤。如果还有联系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浮络和孙络的责任了,它们负责串联细微的部分。瞧,人由内而外、从上到下是不是就被连成一个整体了?
运行气血,协调机体:既然经络是气血的通道,那里面流动的当然是气血了。气血是我们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物质,各个器官都需要气血的濡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随着经络的循行,走到哪儿就把气血输送到哪。走到五官,眼睛就能看清东西、鼻子就能呼气、嘴就会说话;行到四肢,我们就能举手抬肩、弯腰伸腿。所以《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抗御病邪,反映病候:人体的屏障是卫气,经络带着卫气遍及周身。在体表,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先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同样,如果屏障失守,这些经络中的气血就会发生变化,在体表出现结节、疼痛等症状,提醒我们身体生病了。
传导信息,调整功能:因为经络具有沟通人体脏腑、肢体、官窍的作用,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通过经络所运行的气血、传导的信息而进行沟通联络,对各脏腑和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协调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维持阴阳平衡的状态。所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也就是说,经脉,一方面可以反映疾病,对疾病进行诊断;另一方面,还可以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对身体的疾病进行急性治疗。所以说,经脉传导信息,调整功能的作用,是中医针灸治疗理论的立足点。
经络是人体的生命之河,其中流淌着的河水向身体各个器官提供给养。即使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些河道的具体构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它们来防病、治病。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疾病的种类也在“与时俱进”。过去何曾听说过“鼠标手”“电脑眼”?谁知道什么是白领病、文明病?谁又懂得疲劳综合征、亚健康是怎么回事?面对这些疾病,现代医学家利用手中精密的诊断仪器,把人体从皮肤到内脏,从器官到细胞,甚至连组成细胞的分子都看了个遍,结果却发现:各项指标一切正常。现代医学家们困惑了,老百姓们疑惑了,明明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了,为什么还显示“正常”呢?用药吧,没人知道当各项指标正常时该吃什么药。
中医文化流传千余年,人们只知道碰到疑难杂症找中医,却不知“治未病”才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中医的精髓——经络和穴位,是我们人体随身携带的“智能医院”,不仅可以诊断疾病,还能治疗疾病。“医院”里的“药”都分布在身体表面,不用花钱去买,也不分“医保”和“非医保”,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更重要的是,您不必担心会有不良反应。之所以称之为“智能医院”,是因为它们有双向调节机体的作用:实证能泻,虚者可补;高血压可降,低血压能升。
近年来,经络养生随着中医的复兴重新绽放光彩,它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方法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是公认的简便易行、快速见效、绿色自然而又没有痛苦的养生方法。在目睹滥用抗生素、激素的危害后,在癌症病人觉得放疗、化疗比疾病本身更加痛苦后,人们幡然醒悟,治病不如防病,养生的意义远大于治疗。经络通则气血和,五脏安,我们不奢望能“寿比彭祖八百春”,但至少要有强健的体魄,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在本书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二十余种疾病的穴位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都是无须借助旁人、旁物就可以简单操作且效果显著的穴位按摩方法。特别收录了博友们的使用体验哟!
教你3秒钟一招取穴
取穴对于中医外治法十分重要,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效果。穴位应用,强调的是准确取穴,是否有简单直接的取穴方法,让没有中医学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地找准穴位呢?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的就是常用的取穴、定穴方法。
体表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表面的一些自然标志来取穴。固定的标志有五官、眉毛、发际、乳头、肚脐、指(趾)甲及骨性标志等,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鼻旁0.5寸取迎香。两眉头连线中点取印堂,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巨骨,胸剑结合部处取中庭。
需要采取某种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活动标志有皮肤的皱褶、肌肉的隆起或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凹陷等。如耳门、听宫、听会穴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又如:屈肘关节,肘横纹头取曲池穴;上臂平举抬肩,肩峰前下凹陷中取肩髃穴;取养老穴时,应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咬牙时,下颌角咬肌隆起处取颊车穴;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方纹头取后溪穴;弯曲膝关节取足三里、阳陵泉穴等。但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在明显的体表标志附近,怎么办呢?
骨度分寸取穴法
古人在体表标志取穴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两两体表标志之间按尺寸比例进行折算比量,称为骨度分寸取穴法。这里的“寸”,实际上是“份儿”的概念,即指两两体表标志之间可以等分为多少份儿,然后再描述某某穴在几分之几的位置。例如,前臂部腕横纹到肘横纹之间可以等分为12寸,肺经的孔最穴在腕横纹上的太渊穴与肘横纹上的尺泽穴之间的十二分之七的位置上。
下面,我们需要了解并记住常用的骨度分寸方法:
表 常用骨度分寸
续表
(参照8页、9页的图1和图2)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法可以精确定位穴位了,但却失于繁琐,有没有省事一定的方法呢?有,古人又发明了手法同身寸定位法。
以故又称为指寸法之后再加一句:这个方法省事是省事了,但却有失精确,所以临床中当几种方法相互参考综合使用。
以手指的长短、宽窄为依据定穴,因为此法只限于自身使用,故又称“指寸法”。
★ 1寸长度的定位法(又称拇指同身寸法或中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是指寸法取穴方法之一,以拇指屈侧指节横纹两端间距离为1寸量取穴位。《千金要方》:“取手大拇指第1节横度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取穴方法。
中指同身寸也是指寸法取穴方法之一,以本人中指第1、2指节横纹桡侧端间距离为1寸量取穴位。《太平圣惠方》:“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2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1寸。”适用于四肢直寸与背部横寸取穴。
具体取穴时,可将拇指与中指屈曲对接,形成环状,伸直其余手指,使中指桡侧面得到充分显露,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纵向比量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横向取穴。
★ 1.5寸的定位方法
一般我们把食指、中指并拢后,以中指第2指节横纹为标准,两指的宽度定为1.5寸。
★ 2寸的定位方法
中医针灸学课本上规定三横指为2寸,也有把食指指端到第2指节横纹的长度定为2寸,还可以把拇指指端到第1、2掌骨指蹼连接处定为2寸。
★ 3寸的定位方法(又称横指同身寸取穴法)
横指同身寸定位法(又叫一夫法):是指将第2、3、4、5指并拢,以中指的第2指间关节横纹为基准做一条横线,两端的距离为3寸,适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定穴的方法。
现在,通过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确定了定位的标准尺寸,这样1寸、1.5寸、2寸、3寸就都有了。如果穴位是2.5寸,就1.5寸再加1寸;如果是4寸,就可以用“一夫法”加1寸;如果是5寸,就把“一夫法”再加2寸;要是6寸用2个“一夫法”就可以了。
常用简便取穴法
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取穴。如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点取百会穴;拇指向食指并拢,虎口处肌肉隆起最高点取合谷穴;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尖所抵达处取列缺穴;屈膝,掌心盖住膝关节髌骨,手指垂直向下(食指紧靠在小腿胫骨前嵴外缘),中指尖所达之处取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