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请先回答四个问题(2)
竞争就是一场战争,你有好的竞争理念、企业理念,有了好的平台,这些固然重要,但却远远不够,你还需要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才能将你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一个涣散的团队会把美妙的计划变成糟糕透顶的局面,更会把一件“马到成功”的轻松任务变得突然荆棘丛生,充满困难。
为什么你觉得世界很灰暗?
问:为什么有人对生活没有信心?
答: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精神追求。一旦经历挫折,物质追求的目标得不到实现,他们就会对世界失去信心,对生活丧失乐趣。他们没有人生目标,一旦有挫折,就觉得一切都是灰暗的,任何东西都毫无价值;他们不再爱自己,也不再爱别人,成为一具灵魂脱窍的“行尸走肉”,每天活在沮丧和无聊的氛围之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很多人都把自己定义为“被害者”的角色。当他们坐在我的面前时,我清楚地发现他们的脸上写着“我有冤屈”四个大字。他们遇到了太多的问题,受尽“苦难”,但仿佛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不应该的,是别人在伤害他,而他自己没有任何责任。
然而,这其实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境地。换句话说,就像汽车故障一样,每名驾驶员都会遇到不顺利甚至令自己愤怒的情况。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黑暗、磨难和挫折,诸如被解雇、生意破产、离婚、朋友决裂等不一而足的“人生阴暗面”。但是,没有哪一类事情的责任是必须由别人来全部承担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一个裂口,不管这个裂口是被别人撕开,还是被自己撕开,都将有阳光照射进来。这就是我的理解,就像在我第一次被FBI的上司“陷害”时他冷冰冰地告诉我的:“你应该感谢我,让你提前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太天真了,你是如此容易上当,如果我今天不给你上一课,你在一个月内就会丢掉自己的性命。因此,你应该感谢我,是我让你补上了自己的缺口。”
在上司的干扰之下,我没有完成那次任务,而且差点丧命,在追捕过程中,当我从三楼窗口伸头探视时,一个黑人青年在楼下用霰弹枪向我射击。7枚弹片分别击碎了玻璃和我肩部的木质窗框,并擦着头皮飞了过去。
这是一次巨大的失败,原因是我的上司在明知有埋伏的情况下,仍然采纳了我提供的“假情报”,在决定采取行动时,他不置可否地说:“嗯,那就由你来为这次行动承担责任吧!”--他要让我付出代价。
但是,我没有权力抱怨,而且必须感谢上司。听起来很诡异吗?如果你能坚定地认为这是自己必须做的事--去感谢那些为我们制造麻烦的人,你就能够向更大的困难挑战了,也就初步具备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精神能量,你就不会成为那种轻易屈服的脆弱的家伙。
人们经常会陷入很多没有意义的“小资情绪”的纠结与忧伤的叹息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为什么如此倒霉呢?我应该如何面对?他们将自己装扮成忧虑的诗人,每当无法跨越一些关卡时,就寻找和创造体面的退却理由。
更多的人则患有实质性的忧郁症,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总是悲观的、消极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依托--缺乏做事的动力,容易逃跑和在并不严重的挫折前突然变得颓废、失去意志。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他们偶尔悲伤,偶尔空虚,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活动--必须做或者不强迫的--都提不起兴趣,没有动力。他们有失眠和嗜睡的习惯,容易疲劳,哪怕刚睡足了12个小时从床上爬起来,半小时后可能又想蒙头大睡了;在工作中,他们也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或有罪恶感,甚至有自杀的冲动。
人们的最终出路是通过建立积极的信仰来解决意识滑向消极的矛盾。从文明产生的第一天起,上帝就为我们准备好了一个庞大的信仰体系。
存活的本能--繁殖冲动。
繁殖的基因在生命进化的开始就种下了,它首先让人类具有了生生不息的延续生命的本能。这种动机也许不是伟大的,但在每一个个体看来却足够神圣:“生下我的孩子,让他延续我的生命,传承家业。”这是让后人记住自己的方式,当然也是上帝为人类准备的“基础信仰”。
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渗进了繁殖的冲动,包括人们性爱的习惯和频率,都与此息息相关。没人可逃脱它的捆绑,虽然人们在显意识中很难感受到它的存在。这就好比一个因为生命短暂无法完成使命的人,他死去之后他的后代将继续为完成使命而努力奋斗,这是人类对于生命力永恒的潜在渴望和不灭的冲动。
基于繁殖信仰的存在,人类文明的思想、生命、科技、能力……所有的一切都在人口的增加和代代的延续中得到保存和进化,将人类社会提升到更高的阶段。
寻找生存的积极意义--思想的进化区。
和生命繁衍的使命相比,追求思想的进化则是一项更高级的信仰。它是人类信仰体系的第二个支柱:除了延续生命,我们还需要延续思想,追求智慧,并找到生存的积极意义(来说服自己战胜对未知的恐惧)。
人类的这两种基本信仰都不等同于宗教,它在我们的基因中存在,而不是后天发展。它是一种让我们的生命保持积极意义的信念,是帮助我们在面临灾难和困境时不轻易放弃的动力。
由于这一信仰基因的存在,人类源源不断地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出现,其中包括思想领域的大师。那些科学家、哲学家、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就是凭借对生存意义的探索走在了普通人的前面,成为时代的典范。就像帕斯卡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是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如果你学会了思考,你就已经激活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存信仰。
乐天派总会胜出--意志力优胜机制。
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自己是乐观的,但事实上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上帝为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法则:悲观者出局,乐观者留下。这是关于意志力的信仰。赢家总是能够战胜内心充满恐惧的人,他们对自身抵御各种危机的能力表示出强烈的自我认同,并始终坚信:“喔,会好起来的,也许就是下一秒,我只需……再坚持那么一小会儿。”
不期而来的意外是我们生活中的家常小菜,它们从不提前通知你,而是在你最兴奋时给你当头一棒或者迎面浇你一盆冷水。这当然令人烦恼、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最后可能许多人的生活越来越糟糕,他们对事情持悲观看法:“这表明未来没有希望,否则这种失败怎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呢?”这是宿命论者的哀叹。
有的人踌躇满志要考入哈佛大学,为此努力了四到五年。当他听到自己没被录取的消息时,瞬间就感觉未来蒙上了难以言喻的“黑暗”的色彩,他们觉得一切都完了--理想崩溃了:“我不知道将来我还能做什么,我连哈佛都考不上。”
类似心声在所有悲观群体的身体内复制。但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因为事实既然已经无法改变,为何你不能勇敢地面对真相,尤其是改变一下自己过去对待坏事的消极态度呢?上帝给我们播下了意志力的种子,它是“信仰”的养分。如果期望自己的信仰可以茁壮成长,并助力于人生或事业的成功,没有乐观的意志力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的优胜劣汰的机制中,意志力强大的人拥有最大的“赢”的概率,反之则最小。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会遭到各种打击与挫折:比如考试落榜,事业上的不顺,无法适应某一份工作……如果他们用悲观消极的想法看待这些事情,那么现实就会变成他们想象的那个样子--现实因为他们的内心镜像而变得黑暗了。
不论事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一概给予否定,心里总是充满痛苦、自责、悔恨与遗憾。对于未来,他们没有信心,只知道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任何事都做不好。
他们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听着,伙计,我走路时左脚是不是有一些歪斜……不,是已经很歪斜了,你看,鞋的一侧都开始扭曲了,人们肯定注意很久了,都在悄悄嘲笑我,没有一个人提醒我。”
如果你顺着他的思路与他讨论,他会觉得情况确实很严重;如果你不顺从于他的判断而是告诉他不要多想,他会更加认定和赞同自己的感觉:“你不要宽慰我,兄弟,我知道,你是不想让我伤心,想不到我的脚有些残疾,是吗,真可笑,我竟然有这种毛病!”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扭转他的逆向伤害,他就会带着“脚歪的缺陷”生活下去,直到他在一天的24小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把自己当成一个脚歪的残疾人--这时他不论从心理还是身体上都已经是“残疾人”了,之前他的那些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此时已经不值一提了,早就被他丢进了灰色记忆的“垃圾回收站”。
在我的培训机构,有人问过我一个奇怪的问题:“格兰德,你总说信仰是造物主,是上帝给我们量身打造的,但我从来没看到它的出现,它怎么与我交流,告诉我应该遵守这个体系?”
我说:“那你知道天使是什么吗?天使就是乐观,是造物主送给每个人的礼物。”我们看不到上帝,但却能看见天使,它以各种形象出现--取决于你那时候的心情--假如你是一个全天候悲观的人,你看到的将是“恶魔”。
我从事了十几年联邦特工和审讯员的工作,深知乐观和悲观的区别,知道他们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它几乎决定生死,你深信可以完成任务,而不是情报泄露或者调查工作失误导致危险,你出现最糟糕的那个结果的概率就会降到最低,否则就要做好去第五大道扫马粪的准备。(注:华盛顿FBI经常被派去第五大道执行迎宾护卫任务,跟在骑警的屁股后面,调查局职员幽默地称此为“扫马粪”,称只有倒霉蛋才会被派去第五大道,是对其工作平庸的惩罚。)
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才会发现积极的一面。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总会把快乐的情绪留给自己。开心就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信仰,是快乐工作和实现梦想的能量源泉。
乐观的人有更强的意志力,不论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都能保持好的心情,做出最好的选择。面对一串葡萄,有的人选择先吃好的,而有的人选择先吃不好的,这就是一种选择的区别。意志力强的人能够坦然地选择“困难”,第一时间战胜它;消极和脆弱的人则会能拖一天是一天,结果“困难”越积越多,最后突然发现失去的已无法挽回。
选择显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你看世界的目光是什么样的。你怎样看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样来看待你。
积极态度和理性分析--信仰的认知模式。
我看到的“失败者”充满悲观--他们不但看不见积极的方面,而且总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抱怨环境的恶劣,认定自己一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重要的是在认知方面,我们的宿命总是由认知主宰。如果一个人觉得世界就是灰暗的,那么他的信仰认知模式就是由消极主导。人生在他看来,也毫无乐趣可言。
于是,他就失去了理性的能力。放弃是他最终的选择,当他们对于一件事情真正开始放弃时,他也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人要活得很好就必须积极,在我们的基因中,积极的认知意味着我们十分清楚,必须抛开在头脑中若隐若现的悲观主义,因为那意味着绝路,意味着一切努力终将化为虚无,看不到明天,也看不到希望,整个人生也变得索然无味。
这样的人不会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他们是冲动的、感性的,也是缺乏远见的。他们从来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既不坚持,也不理智。因此,在认知的层面解决错误,是我们变得积极进取和抓住机会的根本举措--这是信仰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你要改造悲观主义者,首先要铲除他们的悲观认知。
有计划地完成阶段性目标--信仰的行动模式。
调节你的行为模式,就意味着改变了我们的目标进程--行动不同,完成目标的概率就大有区别。
行为是认知的必然结果。在正确的认知形成后,我们的行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正确的行为背后需要有一定的情绪控制力配合,也意味着对于信仰的实现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而且擅长制订有效的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目标,保证行动的效率。
改变我们过去的行为是需要勇气的,就如同改变一种习惯,要与人身上固有的东西做不懈的斗争。有的人不习惯做计划,想起什么就赶紧去做,因此他做事情就总是“做做停停”,今天很努力,明天很懒惰,所以他们完成一件事情是不可预期的,即便有着伟大的理想,又能怎么样呢?体验成功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确立阶段性的目标。每完成一步,你的自信就会增加一层。这将让你距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提升成功体验的境界,而不是在挫折和困惑的浓厚感知中越发消沉。当信心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变成生活的乐天派,并且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动主义者,掌控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