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请先回答四个问题(1)

为什么会有“上帝”?

问:我们为什么创造“上帝”?答:因为人类从诞生开始就需要信仰,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支柱,需要“上帝”来解释和仲裁许多人类本身无法掌控的事物,从而说服我们自己。所以,世界各国都有它们自己的“上帝”--西方的基督、耶稣,东方的释迦牟尼……这些都可以称为人类心智中至高无上的仲裁者。正因为“上帝”是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之内的,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它无处不在。只要你对这个世界还存在困惑,你就希望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为你遮风挡雨。

随着文明的发展,当物质生活不断地被提升和扩充之后,一个人的信仰或信念就会成为其最具原始动力的道德审判力和精神支柱。从物质层面讲,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只需要新鲜的氧气、适当的空间和足够的食物、水。但是道德、精神以及灵魂的存在,却在不断地提示我们--人类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并非有了这些物质满足就可以活得很好。

我们与低等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运用这种深藏在心智中的道德审判力,判断真伪、是非、对错,并以此影响自身以及周围人的行为和心智,来抵御单纯依靠物质生存可能带来的困境、磨难、挫折。

也就是说,人类的心智中为自己塑造的信仰和精神依托,是一种能够使我们正确地面对物质、更加满足地生存下去的内在动力。“上帝”的出现,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一种符号,好像小时候父亲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就会带给你安全感,当母亲不在你的视野中你就会放声大哭一样。

从猿人直立行走创造人类文明开始,就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类最初的哲学思考形态,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生命、人以及灵魂本体的思考,比如:

“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生命有没有指向性?”“命运是否已被安排?”“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是每一个人的思想走向成熟的入门课,我们利用信仰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之提供答案(思考源)和论据(逻辑),从而形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思想秩序”。

宗教信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道德审判力,形成了道德秩序。

“上帝”给予人类的道德审判力的根本就在于是非和对错的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信仰,人们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又是不能做的?宗教可以团结最多的力量形成一种氛围,并干预天性中的“自私因素”,以防它们发展壮大。

宗教信仰促成人与自然、社会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形成了竞争秩序。

不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任何宗教都会强调“和谐”--至少是它十分重要的内容。宗教信仰不单纯地追求文明的发展,而是要求人类在自然和科技的发展中找到平衡,规定竞争的标准,而不是单纯鼓励“胜者为王”。

每当人类错以为自己就是自然的主人时,宗教就会及时地站出来或者被利用来扭转人们的这种“脱轨认识”,告诉你必须按照另一种方式去融入世界。末世论的出现正是对于人类无限扩张的警惕--这最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命运。

其实,人类本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无法凌驾于任何自然形态之上,必须融入自然才能延长文明寿命。具体到每一个人,你又需要融入各种各样的组织--它们和“自然”具有相同的性质:权威、神秘、强大而又异常脆弱(需要你的奉献),你永远不能背叛心中的“上帝”,所以我们永远不能脱离“经书已规定好的群体生活”,在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中生存、发展。

人类的精神世界将会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提出更多这样的问题,而能给予我们答案、塑造我们信仰和灵魂的,除了宗教以外,就是我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你的信仰决定你的未来,也决定了你生命的质量。

为什么有的人不怕死?

问:为什么有些人不怕死?比如战场上的士兵,或者那些自杀的人,他们走向死亡的动力是什么?

答:因为他们富有某种足可战胜死亡的信仰,或者说拥有一种不再害怕死亡的动力。如果有一种东西比死亡还可怕,而它即将发生,那么你就会无惧死亡,从而做出超常之举。但要灌输这种认识并不容易,因为死亡意味着一个人生命状态的终结,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因此,战胜死亡的因素一定是某种异常强大的精神力量。

除了还未长大的孩子,我们都十分清楚死亡是什么。它就像一支熄灭的蜡烛,不但意味着生命将会终结,在世界上的物理痕迹也将随之消失。

除了还活在一些人的记忆中,在某个地方留有一处供人瞻仰的墓地,今后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再也没有了你的参与。死亡就是,你不再呼吸,不再思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就连无尽的黑暗你也感受不到--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对于这种不可逆转的生命消亡的结局,人们当然不想接受,至少我们需要良好的控制力才能说服自己在死亡面前冷静下来,接受现实。加州一所著名的私人医院,曾经有一位得知自己已到绝症晚期的商人突然失控,对着主治医生大喊大叫,举起椅子砸烂了诊室,又拔出手枪顶在医生的脑袋上--要求他立刻拿出可以救活自己的办法。结果,30分钟后,他就被加州警察用一支狙击步枪提前结束了生命。

他显然是一个怕死的典型。一些人有再多的钱,取得再大的成功,都可能在死亡面前变得弱不禁风,充满恐惧。然而,人们对此却又无法逃避。人们只有一种选择:面对死亡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有些人死得壮烈,那叫大义凛然;有些人死得平凡,那叫归于平淡;有些人死得卑微,那叫贪生怕死。这就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原因就在于人们心中的信仰不同,从而左右了他们在死亡面前的态度和采取的迥异的行为模式。

人的信仰分为很多种,并非仅仅指宗教信仰。表现在无神论者的身上,如果是不可视的信仰,它应该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内心信念。它在体内循环、流动,是用来创造奇迹的意志力和潜能。如果是可视的,那么它就是一把刻度明晰的标尺,可以衡量自身所处的位置并且明确未来的方向。它是一种内心的准则,纠错改正和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和水准。

总而言之,信仰的力量就是让你超越死亡,能够舍弃生命去完成一件事,成就一次“壮举”。

物理意义上的死亡就是指生命体征的结束,但在精神层面,一个人的“死亡”则是从信仰的破灭开始的。一个人失去了信仰,即便他各项生命体征都维持正常,甚至他健康的体魄无人可比,他也只是一具空壳,行尸走肉。一个富有信仰的人,即便他的肉体在这个世界中已经消失了,他的影响也仍然存在,而且长存不朽。

为什么有的人不怕死?这就是答案,信仰可以让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淡然而且无畏,从容地面对一切施加到他身上的灾难,直到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或者理想通过他得以实现。

人们很早就听说过马丁·路德·金的故事,他作为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为了实现白人和黑人平等的理想,最终倒在了宣言台上。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候,他所存在的价值反而成倍释放,刺痛每一位生者的内心,但为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士兵冲锋时在想什么?

这是一个令人“恐惧”但有趣的话题,除了马丁·路德·金这样有些形而上的名人案例,我在管理培训中最经常讲到的是与军队有关的故事。比如,一支冷兵器时代的步兵军团,如何在高速冲击而来的敌军骑兵面前保持镇定?

“怎样让你的士兵悍不畏死?”通过严酷训练--包括高度的纪律性、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使士兵保持完整的队形,直到骑兵冲到距离自己十几米的地方--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想让你的军团在骑兵的连续冲击下--这预示着极高的伤亡--仍然可以保持高昂的士气,在抵御冲击时还能有效反击,你就必须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大脑中都装上一枚“芯片”。

这个“芯片”会给士兵输入一种神圣程序,让他们相信:“为了战胜敌人,我所付出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我为了后方家人不受敌人的掳掠和欺辱而战斗,我为了祖国的安全而战斗,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哪怕粉身碎骨!”

训练保证人的纪律性,信仰则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能量,让你手下的军队拥有令敌人恐惧的战斗力。

我们的员工难道不是一个又一个士兵吗?给员工一个“神圣程序”,那么他们便也会生出无穷的战斗力。我们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并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正是信仰走进每个人内心的入口。

为什么你的人没有向心力?

问:你的人为什么没有向心力?

答:一个成功企业的作用并不是一只冰冷的“拼盘”,而是起到熔炉的功能。它需要激活并且强化每个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们在交流、协作、沟通、进程等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让合作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由此体现出来的,就是向心力。向心力不是个体成员能力的叠加,而是“1+1>2”。反之,如果你的企业只是起到最简单的拼盘作用,没有温度,也没有凝聚力,你的人就只能是被利益暂时捆绑在一起的乌合之众。

向心力也可以称为“凝聚力”,虽然它们并不完全相同。它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基业长青的决定性因素,关乎企业的根基。同时,向心力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乎到企业的生存,是企业的第一战斗力,关乎企业的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的人如果没有向心力,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他们的存在,也将成为毫无意义的消耗。

在管理实践中,许多人总能发现这些常见的现象:

公司内部充满了矛盾,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无法拧成一股绳;工作总是无法迅速执行到位,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扯皮,互相不配合;人们无法按时完成工作,总有理由搪塞上级的工作安排;

……

老板们都在问“为什么”,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度也很完善,情况仍然得不到改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缺失,这不是仅凭制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很多公司都在邀请权威的管理培训机构,为他们的企业进行凝聚力培训,期望给员工植入向心力的素质,就像打针吃药一样,让公司的肌体迅速强壮起来。但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只能起到轻微的辅助作用,或者为你制造一个表面繁华的假象,团队整体的凝聚力并不会由此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理由很简单,向心力是一种内生的“团队力量”,无法从外界通道输入,它需要领导者的亲力亲为,需要每名成员的真正领悟和贯彻。它不是商店里的商品,付款就能买回家,也不是吃了就会立刻消化吸收的食物,更不可能是单靠一张嘴就能“喊到位”的东西--诸如每天开一次动员会就意图凝聚人心的做法,不太可能长期奏效,它只适合于一些任务简单的“战斗小组”。

向心力总是与我们最高主管的“领导力”息息相关,平庸的主管让下属感受到的是离心力,卓越的主管则能释放出黏合剂,把人们聚拢在一起。

企业需要凝聚力,这一点无需质疑,但首先要找到的是最需要凝聚的东西--它不是技术,不是人才,更不是人,而是人心。在这方面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人心和人性一样,很难被改变,必须顺应人心来设计你的管理规则,规划你的企业文化,这是我们收获向心力的第一步,也是大前提。

每一家从繁盛走向消亡或面临土崩瓦解的企业,它们最终的状态一定是人心涣散的,而它们的失败也是从丢失人心开始的。领导者没有了威信,产品没了销路,员工没了保障,银行不再给你贷款……人心一散,这些问题都开始出现。管理者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灭顶之灾的降临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你辛辛苦苦构筑的这支“军队”人心浮动时,就是溃堤的开始。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任何一个军队,它的战斗力四分之三都来源于军队的士气。”任何战争都需要人的参与,任何事业也都需要由人来完成。人一旦失去了斗志,失去了战斗的欲望,不再信任和听从统帅的指挥,再好的战略策划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再伟大的事业和梦想也都将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