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不与业务谈恋爱(2)

1999年9月,李嘉诚等香港大地产商宣布投巨资参与香港中药港的建设。兴建中药港,是特区政府确立的发展创新科技、振兴香港经济的重要施政目标之一。李嘉诚的参与,将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李嘉诚主要是靠房地产获得成功的。他对香港地产业的前景看得准,投资时不急功近利,而是用战略的眼光去估量整个房地产业。然而,这2年,“超人”的目光开始转向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不久前,李嘉诚在接受剑桥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后表示,香港应发展为科技城市,科技可以带给香港不可估量的好处。他强调:

“香港单单靠地产,根本没法子活下去。地产不可能再支持整个香港经济。”

是的,地产曾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单靠地产,香港不可能有竞争力。过去香港地产业一枝独秀,加剧了产业空洞化,加剧了香港从生产城市向消费城市的转化。1997年中,香港上市地产公司的总值,比全世界其他地区上市地产公司总值还大40%,这绝对不正常。

香港地产商以往不愿投资创新科技,他们戏称“高科技、高蚀本,低科技、低蚀本”,现在观念渐渐起了变化。李嘉诚希望香港企业界人士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囿于眼前的利益而迈不开前进的步子。他说,今天是一个知识与经济分不开的时代,谁目光短浅,谁就有被淘汰之虞。近来香港的上市公司纷纷寻求发展高科技业务。他认为,拥有专业知识及人才,对行业熟悉,对香港经济有利,这样做是件好事。

李嘉诚指出,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在一些国家,新科技带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因此,虽然美元加息、股票波动,经济也不会一下子就倒下来。相比起来,香港在经济泡沫破裂后,受到强烈的冲击,就是因为缺少实业,特别是缺少高科技、高增值的实业。

特区政府支持发展数码港及其他高科技项目,李嘉诚认为这表明地区政府知道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正在为香港的未来创造机遇。他说:“在转型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痛苦是无可避免,但必须支持政府应变的策略,发展自己的、有基础的事业。”

有所不为

任何事情都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有所不为。

——李嘉诚

从2000年开始,以生产塑胶花和地产业起家的李嘉诚已经开始了其商旅生涯中的又一次“变脸”:“李超人”不再以地产商或其他类似的面目出现,这一回,他摇身一变成了IT时代的新资本家。

李嘉诚从传统产业突围,追赶时代脚步的一大明显例证是:1999年,这位香港首富在世人一片惊叹声中,抛售英国电读Orange49%的股权,一进一出之间,将220亿美元轻松揣入腰包。李嘉诚经营之道最主要的一招就是“低买高卖”。

李嘉诚习惯在市场处于低潮时作重大的投资。他解释说,投资要看资产是否具备长远盈利能力,而不仅仅看价钱是否便宜。从1999年起,李嘉诚对全球电信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断寻找更新的发展机会。当年,李嘉诚以317亿美元出售英国Orange第二代移动电话业务,而预计经营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成本,总共不会超过140亿美元。

作为一位顶级的资本大玩家,李嘉诚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有所不为。2000年上半年,李嘉诚最让人惊讶的举动就是在第三代移动电话前景普遍被看好时,他居然顶住了诱惑主动退出德国、瑞士、波兰和法国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经营牌照竞标。李嘉诚认为,第三代移动电话虽然是未来方向,但在当时市场一片狂热之中,牌照竞价已经过高,他只能选择退出。事后证明,李嘉诚的这一判断没有错。

随着市场狂热逐渐平息,李嘉诚又出人意料地重新进场。他拿出了将近90亿美元的资金,争夺英国和意大利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经营权。他的意图在于夺得具有未来美好前景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的经营权和市场,这对全球第三代移动电话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商人的角色定位

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李嘉诚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许,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飘流不定,有正确的坐标,我们做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士农工商”社会等级的概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传统思想内。几千年来,从政治家到学者,在评价“商”的同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带着贬意。他们负面看待商人的经济推动力,在制度上,各种有欠公允的法令,历代层出不穷,把司马迁《货殖列传》所形容的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资源互通有无、理性客观的风险意识、资本运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创意贡献等正面的评价,曲解为唯利是图的表征,贬为“无商不奸”,或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唯利主义者。

当然,在商人的行列里,也有满脑袋只知道赚钱,不惜在道德上有所亏欠,干出恶劣行为的人。他们伤害到企业本身及整个行业的形象。也有一些企业钻营于道德标准和法律尺度中的灰色地带。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李嘉诚在公开场合常常对记者说:

“多谢大家常称赞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于这些支持、鼓励,我内心是感激的。很多时候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视竞争者为聪明人

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5年后、10年后的事情。

——李嘉诚

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对于李嘉诚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无穷尽的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嘉诚李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嘉诚,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事实上,李嘉诚有着一对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利,而是柔和的、探寻的,像儿童一样闪现着好奇心。说普通话和英语时,他语速不快,但铿锵顿挫。每讲几句,他都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

“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5年后、10年后的事情。”

李嘉诚说,最难做到的是要赚钱之余,又要令公司内外对你有信心,所以要清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者做好一点,就如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一秒就会赢。

“就以我自己来说,我年轻打工时一般人每天工作8至9小时,而我则工作16小时,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得益更大,这就可以比人赢少许,对于香港今日竞争这样剧烈的社会来说,这更加重要。”

“我自己没有什么压力。起初未够20岁时便要负担家庭,一心想向上,每到晚上便想着明天的事情,但翌日一早醒来,便发现所想的事是行不通的,因此我知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不及两三个人一起做事般事半功倍,但我会尽力去做,这样压力便减少。直至我做生意时,我采取稳健中大力发展,亦在发展之余取得稳健的平衡。一个大企业是不可以有错,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习,要视竞争者为聪明人,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用心思考未来

谁不思考未来,谁就没有未来!

——李嘉诚

“谁不思考未来,谁就没有未来!”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财富秘诀自然有多条,但“思考未来”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这可谓字字是金,是很值得企业家们学习和借鉴的“财富”真经。

多多“思考未来”,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机。企业家能否引领企业胜利远航,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看清前进方向,超前对市场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趋利避害,抢抓商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家就要经常思考未来,练就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市场之上”。

李嘉诚正是由于经常思考未来,才在经营中如有神助,屡创奇迹。比如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此时投资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价暴跌,但李嘉诚却凭借过人眼光和开拓魄力,逆向思维,人弃我取,趁机低价大肆收购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

这样,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时,他“赚到很多钱”。其实,在李嘉诚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这样的事例很多。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超人一筹的长远眼光和把握商机的才能,而这不正是由于经常思考未来的结果吗?

多多“思考未来”,才能着眼长远,树立品牌。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那么,他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捞一把,是一把”,而缺少应有的信用和品牌意识,企业也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

现在不少企业为什么活不好、长不大、命不长,“各领风骚没几天”,为什么中国企业普遍难以“大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者缺少“经常思考未来”的长远经营意识,常常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损害企业的信誉。

经常思考未来的企业家,其着眼点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往往把诚信作为经商之本,努力打造百年品牌。比如李嘉诚在做生意时,一直坚守诚信的原则。他说过“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也不做”,“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我不做”。有的人把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仅仅看作是超人智慧的结果,殊不知同时也是恪守诚信的成功。

要多多“思考未来”,企业家就要坚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用时代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和战略家的眼光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并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唯有如此,才能把准企业前进的大方向,成为市场竞争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