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与业务谈恋爱(1)
不与业务谈恋爱
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李嘉诚
“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这是一种有着丰富的商业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活动之外的心灵感情。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业人士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盈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着该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说起来也许很容易,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主要是与一些人自我欣赏的情结有关。在取得了某一项业务上的成功之后,很多人往往将其作为自己以后发展的基础,将其作为自己向别人炫耀的一块招牌,无论如何,这块招牌是不能倒的。招牌虽然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岂不知如果总是沉醉于过去的辉煌,往往会成为进一步前进的绊脚石。
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或许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真正到了要放下的时候,大部分人或许都不舍得了。没有永远的业务,只有盈利的业务,在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放弃,利用进行前一个业务所积蓄的力量,可以很轻松地展开下一个业务,业务不断转移,但盈利的中心却不能改变。
李嘉诚的这句话或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要被一项业务所套牢。不管这个业务的前景多么诱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全部赌注都押在同一个业务上。分散业务类型,同时从事多个不同类型的业务,当其中的某一个业务不行了的时候,还有别的业务可以支撑,从而制造得以喘息的机会。
处理好政商关系
我是中国人,我订购祖国的产品是很自然的事情。
——李嘉诚
政府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销员,商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治家。假如能把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会创造出商业神话。要把生意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关注政治,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可以找到合适的投资环境,避凶趋吉——看不清政治形势,便可能四处碰壁。
早在1979年,李嘉诚作为香港经济界的重要人物,被委任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其他董事包括王宽诚和霍英东。李嘉诚的当选,使人们认识到他在中国外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着手进行各项经济发展。
“身为中国人,应竭尽个人的力量,为祖国多办实事、办好事”的李嘉诚,也着手将自身业务同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香港旺角区西洋莱街上的中侨国货公司新厦,曾经是长江实业的珍贵物业;而位于香港东区铜锣湾的乐声大厦,便是李嘉诚以优惠的价格售予中国国货公司的。
1980年,李嘉诚与香港大亨冯景禧、胡应湘、郭得胜、郑裕彤及李兆基等组成新合成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羊城服务发展公司合作兴建中国大酒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意义重大的典型。
1982年,由于经济气候的影响,世界造船业也陷入不景气的地步。李嘉诚的青洲英泥有限公司,却在中国大连造船厂订购了4艘每艘价值1 400万美元的万吨巨轮,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李嘉诚坦然地说:
“我对大连造船厂有信心,而且我是中国人,我订购祖国的产品是很自然的事情。”
1984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低温氢氧燃料发动机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85年秋,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射卫星服务,正当许多国家与中国只是试探性的洽谈,并无诚意的时候,李嘉诚果敢地决定将和记黄埔、大东电报局,以及中信集团合作购买的美制卫星“亚洲卫星一号”,交给中国长征火箭发射。这颗卫星于1990年4月成功发射上天,充分证实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意义极其深远。
眼界全球化
舞台大了,机会就会更多。
——李嘉诚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
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流入加国的最大一笔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
跨国投资是李嘉诚的夙愿,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黄、港灯相继到手,李嘉诚便开始大规模行动。
跨国投资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来。
“舞台大了,机会就会更多。”
跨国投资,使自己的企业王国可以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争取利益。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规避风险。
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
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李嘉诚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拿大,带来了100多亿港元巨资。
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华人行。
传媒报道:“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杂志封面),挂在办事处内,此人提到李嘉诚便赞不绝口,说道:‘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这位商务官很想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间纸厂还是一些餐厅连锁店,都十分欢迎。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
每当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便把他如众星拱月般地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在阿伯达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要为李嘉诚一行举行盛大酒会。加国殷商和政要,热情洋溢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殷切希望彼此继续愉快合作。
全球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趋势,是特大型企业的必由之路。李嘉诚抓住机遇,搭上了世界潮流的顺风车,为其全球化发展、创立国际化特大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李嘉诚的远大目光。
亲身体会挣钱不易
要别人买你的东西,不想被推掉,就必须在事前想到应付的办法。
——李嘉诚
挣钱如今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手段。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体会不到挣钱的不易,但李嘉诚却在其青少年时代便体会到了艰辛。
当时,年少的李嘉诚担任了推销员的工作。总结这一工作的艰辛,李嘉诚常说:“要别人买你的东西,不想被推掉就必须在事前想到应付的办法。”
为了能够推销更多的产品,他利用报刊杂志,搜集有关产品的市场信息资料,而且还和不同层次的人交谈,更具体地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李嘉诚还根据香港每一个区域的居民生活状况,总结使用塑胶制品的市场规律,并将这些资料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把多方面的信息汇集后,目标也就清楚了,以致于他所推销的塑胶制品一出厂,就知道该送到什么地方去销售。
勤奋且能吃苦耐劳的李嘉诚,早在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时,已练就了12个小时不坐来回跑动的功夫,而且也能忍受这种长时间的劳累所带来的腰酸背疼。后来,在他推销业务期间,为了省钱,他始终都是以步代车地奔走于香港的大街小巷。
今天的李嘉诚,只要讲到这段时光,总是不无自豪地说:
“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公司内的推销员一共有7个,都是年龄大过我而且经验丰富的推销员。但由于我勤奋,结果我推销的成绩,是除我之外的第一名的7倍。这样,18岁我就做了部门经理,2年后,我又被提升当总经理。”
决定后决不更改
我不会因为一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
——李嘉诚
在李嘉诚的经营决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每决策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全盘考虑、全面分析。一旦事情决定之后,便坚决果断决不拖泥带水。
李嘉诚在处理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遇事从来不钻“牛角尖”,他会全盘考虑、权衡利弊,然后挑选一条快捷的道路。这常常表现在他“见好就收”的看家本领上。
1978年他曾希望收购九龙仓,1980年欲收购置地及怡和,但遇到反收购行动后就放弃了——他知道在什么时候见好就收。
不仅如此,李嘉诚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海外,是付出7 700万美元收购英国皮尔逊公司股权。当遇到皮尔逊管理层提出抗议时,李嘉诚就趁机获利1 300万美元并聪明引退。这再次表现他“见好就收”的本领。他这种克制常人都无法回避的虚荣,正好显示他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将之风。
众所周知,李嘉诚作为世界级巨富的腾飞行动,最大程度是表现在他眼光独到的房地产开发上。当人们采访李嘉诚,希望他谈谈经营房地产的心得时,李嘉诚说:
“不能说是心得,或者我告诉你们我的做法。我不会因为一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看重高新科技
在转型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痛苦是无可避免,但必须支持政府应变的策略,发展自己的、有基础的事业。
——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