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案之谜:中国古代大案钩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占城使节:消失的朝贡文书

洪武初年,历经元末战火洗礼的华夏大地满目疮痍,大明王朝方才艰难立足,百废待兴。但明太祖朱元璋胸怀壮志,决意构建以大明为核心的庞大朝贡体系,重塑天下秩序。占城,这个位于今越南中部的古老国度,早在元朝时便已与中原政权有所往来,自然也被纳入朱元璋的视野之中,成为朝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往昔岁月里,占城严守藩属之礼,定期派遣使节,携带着本国的象牙、香料、珍珠等奇珍异宝,踏上前往大明都城南京的漫漫征途,以示对大明的尊崇与臣属之意。

洪武八年,又至占城使节朝贡之期。南京城内,官员们虽每日忙于繁杂政务,却也时刻留意着占城使节的行踪。依惯例,占城使节抵达的时间虽不完全固定,但大致也在预期时段内。然而这一年,时光悄然流逝,本该到来的占城使节却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礼部官员们最先察觉到异样,他们每日清晨便前往朝堂之外的驿站巡查,仔细询问往来的商旅,是否见过占城使节的队伍。驿站的驿卒们也不敢懈怠,瞪大了眼睛,密切关注着每一支路过的异国队伍。可无论是官道上滚滚烟尘中穿梭的商队,还是港口来来往往的船只,都不见占城使节的影子。

随着时间推移,朝堂之上渐渐泛起议论之声。一些官员私下猜测,占城此番是何缘故?是国内突发变故,还是在来的路上遭遇不测?有官员指出,占城国内局势向来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或许是内部争斗致使此次朝贡无法成行。也有人猜测,海上风浪无常,占城使节乘坐的船只或许在茫茫大海中遭遇风暴,不幸沉没于波涛之下。

而此时,远在占城都城,占城国王同样心急如焚。按惯例,使节早已出发多时,依理也该抵达大明。国王每日早朝都会询问使节团的消息,负责联络的官员们却只能无奈摇头,他们也未曾收到任何关于使节团的音信。

在南京,礼部尚书心急如焚,他深知朝贡之事关乎大明威严与外交秩序。若占城使节无故不来,传出去势必让周边藩属国轻视大明。于是,他赶忙进宫,向朱元璋禀明此事。朱元璋听闻,原本冷峻严肃的面庞上,眉头皱得更深了。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沉思良久后说道:“占城此举,究竟意欲何为?莫非是有了不臣之心?”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死寂,官员们大气都不敢出。朱元璋旋即下令,让沿海各卫所加强巡查,务必打探到占城使节的消息。沿海的卫所士兵们接到命令,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驾驶着战船,在近海区域来回巡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角落。同时,也向过往的渔民、商船打听占城使节的踪迹。

日子又过了好些天,终于,有消息传来。一艘从南洋归来的商船报告,他们在海上曾遇到一艘破损的船只,模样像是异国的使节船。那商船的船主详细描述道,当时那艘船在风浪中摇摇欲坠,船身破损严重,桅杆也断了一根,船员们在甲板上惊慌失措。他们本想上前救援,可那艘船却在一阵凶猛风浪之后,迅速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这消息让礼部官员们心中一沉,难道这就是占城的使节船?可若是船毁人亡,为何不见尸体?为何也没有其他幸存者传来消息?诸多疑问,如乌云般萦绕在众人心头。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之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有渔民在近海的一处浅滩,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物品,其中有几件带有鲜明占城特色的器物,极像是使节团所携带的东西。官员们得知后,赶忙派人前去查看。在那片浅滩上,确实找到了一些破损的箱子,箱子上的图案和装饰,一看便知是占城之物。然而,箱子里的东西大多已被海水浸泡损坏,更关键的朝贡文书,却不见踪影。

这一发现,让事情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若是占城使节遭遇海难,为何不见使节和船员的尸体?朝贡文书又究竟去了哪里?此时,朝堂之上的议论声愈发激烈。一些官员认为,这或许是占城故意为之,他们根本就不想来朝贡,故意制造了这样一场假象,以逃避对大明的藩属义务。

而胡惟庸,此时也在暗中打着自己的算盘。他眼见这个情况,觉得有机可乘。在朝堂之上,他向朱元璋进言:“陛下,占城使节迟迟未到,如今又出现这般怪异之事。依臣看,占城必定是心怀不轨。他们本就地处偏远,向来对我大明阳奉阴违。此次怕是有意挑衅我大明威严,我们绝不能轻饶。”胡惟庸此举,一方面是想借此机会彰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打压与占城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官员,扩大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然而,也有一些官员持不同看法。他们指出,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轻易对占城下定论。占城毕竟多年来一直遵守朝贡之礼,此次或许真的是遭遇了不可抗力。而且,仅凭这些零散的物品,不能就认定占城使节遭遇了不测,更不能推断占城有不臣之心。

双方各执一词,朝堂之上争论不休。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官员们的争论。他心中也在权衡,若是贸然对占城兴师问罪,万一占城真的是无辜的,岂不是会让其他藩属国寒心,影响大明的朝贡体系。可若是对此事置之不理,又怕有损大明的威严。

就在朱元璋犹豫不决之时,又有新的变数出现。有官员报告,在京城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他们的穿着打扮像是异国之人,而且说话的语言也听不懂。经过一番细致盘查,发现这几个人身上带着一些占城的信物。官员们大喜,以为找到了占城使节的线索,赶忙将这几个人带到京城审问。

然而,审问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这几个人只是占城的普通商人,并非使节团成员。他们说,因为国内局势动荡,生意不好做,所以才冒险来到大明,想做点买卖。至于使节团的消息,他们也一无所知。

这一消息,让原本燃起希望的官员们又陷入了迷茫。此时,距离占城使节本该抵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数月之久。朝堂之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朱元璋也愈发恼怒。他再次下令,让礼部和刑部联合调查此事,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查明真相。

礼部和刑部的官员们不敢懈怠,他们一方面继续派人在沿海地区和京城周边搜寻线索,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占城国内传递消息,要求占城国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终于,在一番艰苦的调查之后,事情有了转机。原来,占城使节在出发后不久,确实遭遇了一场强烈的风暴。使节船在风暴中受损严重,被迫停靠在一个偏远的岛屿上进行维修。在岛上,他们又遭遇了当地一些海盗的袭击,使节团成员为了保护朝贡文书和财物,与海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一番混战之后,虽然击退了海盗,但朝贡文书却在混乱中丢失了。

使节团成员在岛上休整了一段时间后,重新出发前往大明。可由于耽搁的时间太久,又不熟悉大明沿海的航线,他们在海上迷失了方向,绕了许多弯路,这才导致迟迟未能抵达南京。

当这个消息传回大明时,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朱元璋得知真相后,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他虽然对占城使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也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感到不满。他认为,占城在遭遇如此变故之后,没有及时向大明通报情况,导致大明朝廷白白担心了这么久,这是占城的失职。

于是,朱元璋下令,让占城国王亲自上书解释此事,并要求占城重新准备一份朝贡文书,尽快派使节前来朝贡。占城国王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赶忙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向朱元璋表达了歉意,并重新准备了朝贡的礼品和文书,选派了新的使节团,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大明。

当新的占城使节团抵达南京时,朝堂之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占城使节在大殿之上,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并献上了朝贡的文书和礼品。朱元璋看着眼前的一切,脸色终于缓和了一些。他对占城使节说道:“此次之事,虽有意外,但也给你们提了个醒。以后朝贡,务必小心谨慎,若再出现类似情况,定不轻饶。”

占城使节连连称是。这场因占城使节未如期抵京引发的外交争议,终于在历经波折之后,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然而,此事却在朝堂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让朱元璋更加重视朝贡体系的管理,也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意识到,外交之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而胡惟庸,也在这场事件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野心和手段,为日后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