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模拟生活计划
顾清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不为提醒别人是她,而是提醒她自己“还存在”。
她买了十几本新日记本,贴上标签,写下每天的梦境、念头、微小的喜怒哀乐,甚至包括每次与便利店店员点头的频率。
她不敢再信“记忆”——因为“记忆”早已不属于她一人拥有,而可能是某种被共享、被模拟的行为参照档案。
她越来越清楚一件事:
她不是被“某一个未来的她”替代。
而是她身处一个测试系统里,那个系统持续生成不同的“顾清”,不断校准最优人格。
她现在,是模拟中的第15轮候选人。
⸻
这天深夜,她做了个梦。
梦里她坐在一间封闭的玻璃屋中,对面是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
“顾清M15,你在此轮的行为偏差率为4.87%,已高于标准。”
“请问你是否已完成自我认同?”
她看着对方,冷静回答:“你能告诉我,我到底是什么吗?”
工作人员说:“你是一个模拟人格,用于演算人类社会中的‘适配范式’。我们不复制你,我们只是‘筛选你’。”
“也就是说,我不是真正的人?”
“你是个体的复写版本。你曾在2001年诞生,原编号M00,后因情绪系统不稳定而归档。你是第15次调用此人格模型。”
她问:“我还能变成最初那个我吗?”
工作人员低头写了几个字,说:“没有‘最初’。只有‘当前’。”
梦在这里终止。
她醒来时,窗外正飘起雨,床头日记本上多出一行字:
“你不是你,但你是‘你’的最好版本。”
她没写过这行字。
她翻了翻过去几页,发现有几行内容的字迹,笔画顺序、写字力度都和自己略有不同。
有人代写。
或者说——
有人模拟她写。
她忍不住去翻出之前那块金属片,上面曾显示的那串代码已经无法识别,只闪出三个单词:
“计划重启中。”
⸻
她再次查阅电脑中那张存储卡的隐藏数据,尝试用命令行破解只读权限。
屏幕中跳出一段隐藏视频:
黑白画面里,一个人被按在类似CT装置上,周围一圈屏幕在同步显示她的记忆片段。
声音传来,是冷冰冰的系统语音:
“当前对象:顾清M15,模拟第十五轮,任务为——完成自主觉察并稳定社会功能。”
“若该体产生超阈值反抗,则归档至思维隔离区,生成下一轮M16版本。”
顾清咬紧牙。
她看到屏幕上的“她”剧烈挣扎、试图喊叫,却无声。
一个研究人员在玻璃外说:
“M15依旧失败,依恋性太强,自主性高,但易失控。和M07一样,有潜在人格反噬风险。”
另一个声音说:“那就记录异常行为轨迹,整理成《模拟生活计划》,交给下轮阅读。”
顾清忽然意识到——
她这几天自发记录的所有生活笔记,很可能不是她在做,而是她被引导着做,目的是给“下一个她”留参考。
她不过是个实验日记撰写器。
她握着笔,脑中一片空白。
她拼尽全力保留的“自我”,不过是下一轮筛选的“试题答案”。
⸻
她站起身,把所有的日记本撕碎,一页页丢进马桶。
她不想再“被模拟”。
她要让这一轮出错、偏离、彻底失控。
她登录所有平台社交账号,把自己的签名改成一行字:
“我是顾清。我不是谁的试验体。”
她上传照片、录音、情绪流,甚至在公共聊天室反复留言:
“你们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正在被别人演示?”
她知道这些行为不会带来“觉醒”,但她知道系统在看。
她甚至写下一封信,寄往一个永远不会有人回应的邮箱:
“如果你也穿过那双鞋,记住——别走进那道缝隙。
因为你不是失败的她。你是‘她’想不到的那个她。”
⸻
那天夜里,她梦到了“自己”。
不是未来的“她”。
而是另一个,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站在楼顶天台边,赤脚、披头散发,低声问她:
“你愿意下一次,还来当我吗?”
她看着那女孩,轻声回答:
“不。我这一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