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董卓的好大哥
张奂是董卓的恩师,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升官也靠个人!其实真要追究起来,董卓10年没升官就是受张奂影响!
因为从张奂被贬,董卓是10年没升官,蔡邕和王允是20年没升官!(查资料推断的,真实性百分之九十九)
董卓比他们运气好,董卓遇上了他的好大哥:段颍!!
在段颍的举荐下,董卓的官职跟做了火箭一样!一年连升四级!!!而且这个操作很有将就!!
180年初,任并州广武县令,治理现在的山西代县!(相当于县官员)(武官转文官为以后升迁做准备)
180年中,四川叛乱,升董卓为蜀郡北部都尉,相当于一个郡的军事二把手,董卓率领亲卫部曲就出发了,还不到一个月就平定叛乱!(公安局副局长)
180年后期,调任西域戊己校尉,掌西域车师屯田事务,全是平调,但这个校尉有四个好出,一是军政一把抓,二是兵多兵强,三是地方大,比整个并州都大,四是离我老家近!在这有了2000西凉骑兵!
180年末,升为并州刺史,做了并州的第一把交椅,这是段颍之前的位置,成了真正的地方大员!
段颍接替桥玄,刚当上太尉一个月,因发生日食,被弹劾,诏命收其太尉印绶,并送廷尉受审。又遇到司隶校尉阳球上奏诛杀王甫,牵连到段颎,于是就在狱中诘问责斥他,段颎于是服鸩自杀,家属也被流放边境。
180年到183年,并州地区汉匈频繁发动叛乱?这个时候董卓才真正被汉灵帝注意到!
这也是过几个董卓会被任命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的原因!
被看到不是重点,重点是简在帝心,才会被重用!为什么董卓会被重用,直接原因是因为段颍,间接原因是因为皇权被士大夫阶级架空了,皇帝只能重用亲近的太监,董卓是间接通过太监升上来。董卓又是西凉武夫,天然和关中士大夫阶级不对付。董卓还是羽林郎出身,羽林军是汉灵帝的亲军!
这时候的董卓在汉灵帝眼里,“忠诚,能干,听话,不结党,身世清白”,全是优点,妥妥的孤臣!!不过这几年东汉天灾人祸不断,再英明的皇帝也疲于应付!
182年到183年,连续两年旱灾,干了3年多年并州刺史。又是叛乱又是旱灾,被清流弹劾,这刺史位皇帝也保不住,皇帝也不会保!
【参考段煨因为日食,刚到手的太尉丢了!不过这事和董卓还真有关系。
经查董氏族谱:董卓是董仲舒第四子董彰的后代,董仲舒的九世孙。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家都知道,“天人感应”也是他提出来的!问题就出在这天人感应上,只要有“天地人”祸,当政的就要免职。
人祸免职直接责任人,地祸连同上级责任人一同免职,天祸三公免职!若是祸乱频繁或祸乱更大,皇帝就得下罪己诏了!
并州干旱是地祸刺史免职,日食(天狗食日)是天祸太尉免职】
终究皇帝还是信任董卓,没有直接去官免职,只是降级调来了河东郡!为什么这么说呢,河东郡属于司隶,司隶是东汉的政治中心,这时候的司隶刺史是大将军何进,何进大家都知道吧,皇帝推出来对付士大夫的外戚,是皇党!只是后来何进变心跟袁绍这些士大夫搞在一起了!河东郡还是司隶第二大的郡,人口57万,每年可以推举两个孝廉!第一是河内郡,人口100万,太守王匡是大将军府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保护了董卓!
并州刺史之后被清流张懿担任,一直到188年,休屠各胡叛乱,张懿被杀。后面大家就知道了他的下属丁原取代了他的位置担任并州刺史!
这个时候董卓是前将军,九卿之下,负责京师兵卫。2月并州西河黄巾起义,与河东郡北面交界,白波黄巾好称10万。
并州北有胡人叛乱未平,南有黄巾10万!朝廷命黄埔嵩为主将董卓为副将,从洛阳去平黄巾叛乱!马上就平定了!(其实一年后又卷土重来了!)
同年陈仓也叛乱,平完黄巾又去陈仓(五丈原旁边)平羌乱,两人意见不统一,等了80多天,击败叛军!
189年,汉灵帝“废刺立牧”,2月,立董卓为并州牧。丁原并州刺史被废,受何进召,带兵入京,任执金吾,负责京城卫戍,计划除掉宦官!
为什么不直接调董卓入京呢?何进应该更信任董卓的。当然也信任丁原,丁原也是寒门出生,又勇武过人,只是比董卓小几岁,少了几年资历,是低配版的董卓!
当然董卓和黄埔嵩都在陈仓,汉灵帝2月决定“废刺立牧”,何进立马想到更亲近更合适的董卓,毕竟丁原才刚当上并州刺史不到一年,就升并州牧,显然不合适!
调董卓为并州牧显然更合适,毕竟董卓9年前就是并州刺史,现在的职位是前将军,那就只能把丁原调回来!这是非常合适又正确的安排!
天下15个州,谁抢到就是谁的,大汉又不只是何进说了算,至少有三方势力:刘姓宗氏、何进、世家。也可以说成:皇帝、外戚、士大夫。
天下州牧已经确定,诏书旨意皇帝都已经盖了公章发出去了,有的离的近的估计都到任了!皇帝那出幺蛾子,可能是病情加重,可能脑子抽风了,可能是突然相通了!刘协确实比刘辩聪明,他也明白嫡长子继承制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可刘辩的性格,成年了,也还是傀儡,国家一样不得安宁,一样是取乱之道。长痛不如短痛,和10个太监商量了一下觉得可行,他老妈董太后肯定也会支持他,而且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天然更亲近。
汉灵帝12岁登基,一直是太后帮忙辅政,不说有多高的政治素养,搞钱的能力却是一把好手,东汉末年最缺的是什么,钱啊!!不缺人才,不缺士兵,只缺钱粮!钱粮在谁手上,士大夫!何进和世家现在都快睡一个被窝了!
董太后的侄子董重、董跻也是外戚,手上也有兵劝!还有一个董卓,即是大汉数一数二的能打敢打会打仗的将军,还对皇帝忠心耿耿!董卓和董太后祖上是一家。最主要的是董太后相对而言不算贪劝,权利平稳交接到汉灵帝手上,基本没有发生政治冲突,更别说重变了!
【经查阅资料:董仲舒族谱——董太后是董仲舒长子的后代,董卓是董仲舒四子的后代】
相比于刘辩,刘协完胜!
于是汉灵帝临终托孤: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有意让刘协继位。
蹇硕计划先杀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但因何进部下的告密而失败,于是何进必杀十常侍!
之前只是受袁绍他们蛊惑加裹携,想杀十常侍,其实不杀也没事,皇帝死了,他外甥刘辩继位,太监们更影响不了他的权利!
现在皇帝要废刘辩立刘协,蹇硕还想杀他,他打心里就一定要杀十常侍了!也必须杀十常侍了!!
也因为皇帝打算立刘协,董卓就不再那么可信了!但他来不及处理董卓的事了,因为他要先杀十常侍!
这个时候董旻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来董旻是作为人质留在洛阳!正是因为董旻传递出来了可靠消息,董卓才留在河东郡的。董卓没有儿子,最亲近的人就是弟弟董旻,侄子董璜了。董璜是武将,上阵父子兵也是可以的,那母亲等其他家属就要留京为质!
为什么董旻能知道,董卓167年为羽林郎,170年为郎中(负责宫廷事务),188年为前将军(负责京师兵卫)。而且董旻也不是吃干饭的,他是奉车都尉,手上还有兵。而且董旻能力也很强,从他顺利接手何进何苗军队,轻松架空袁隗,可见他是有勇善谋之士!
而且很有可能董卓就是通过董旻,与董太后、蹇硕、董重(车骑将军,刘辩继位被杀)等人合谋的。
董卓为什么只带了3000兵,调任让他去当州牧啊,又不是去打仗,为什么停在河东郡,河东郡是去并州的必经之路,河东郡他当过太守有人脉基础!进可坐观京城局势,退可说剿匪,这里本来就有白波军,再不济补充粮草,征辟文臣属吏!都能说得过去!(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比如《左传》!这是董卓成功的原因,能把我机会知进退!那董卓失败的原因呢?是出身?是残暴?是用人不当?还是缺钱缺粮???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想。)
刘焉不也在颖川,荆州边上溜达等机会。
一切都是从汉灵帝要立刘协开始,大家都在等机会更进一步,大家都有很多事要做,大家又连选择的决定都没了,大家也是从这一刻彻底从战友变成了敌人!
董卓没得选,董太后侄子都死了,所以董卓的母亲、弟弟、孙女等都得死,董卓也得死,只是要多废一点时间,先打败了或夺了兵权再被杀!无路可选,唯有更进一步!
十常侍没得选,何进与士大夫勾结,早就想杀他们了,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直接原因是皇子有两个皇位只有一个,根本原因是党锢之祸,深层原因是皇帝不让!(典故:二桃杀三士,鹬蚌相争)
皇帝没得选,前面分析了。终究是不让二虎共斗,如何稳坐钓鱼台啊?可悲的是整个东汉外戚专权成为常态!
何进也没得选,刘辩被废,他就必被杀,没人容得了他!对于皇帝来说用外戚如饮鸩止渴。对于外戚来说扶持皇帝就是养蛊!他俩无解!!
其实何进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和世家走的太近!太监必死的根本原因是杀人者,人恒杀之!东汉必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和桑弘羊三文!
还有一个外戚专权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死的太早或死的太早!
只有董卓不是必死的局,是他没棋没下好!参考他的后来者——曹操!!
那么董卓接下来,下一步棋应该下在哪里?
先别让董卓下棋了,应该先让董卓从捅里起来!
注:【真实的历史:董卓的好大哥是——何进!!因为段颍是179年去世的,180年何进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正是进入权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