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在沛县的逆袭之始
刘季对沛城痴迷至极,这里的商店、赌坊、酒馆,为他编织了一个无拘无束、纵情享乐的温柔乡,这是他心心念念、难以割舍的生活。而如今,沛城除了是他的逍遥之地,更在政治方面散发出别样的吸引力,让刘季在沛县的活动愈发频繁且活跃。
刘季这人,世故圆滑是出了名的。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在沛县民间虽说有点威望,能说上几句硬话,但要是不跟官府里的人搭上关系,那充其量就是个威风一时的地头蛇,难成大气候。说不定哪天官府随便抓个把柄,就能把他像小鸡仔一样关进牢狱。
于是,刘季铁了心要和县衙里的官吏套近乎、交朋友。巧的是,沛县衙门里好多人都是本地人,有的本来就和刘季熟络,有的也和他有过交集。所以,新成立的县衙对刘季并不陌生,他就像县衙的常客,经常大摇大摆地进出。
可按秦朝规矩,县衙那是治理地方的官署,普通百姓哪能随便进出。但刘季不一样,他在沛县可是个响当当的风云人物,多少有点影响力。就算官府里有些人打心眼里不喜欢他,可考虑到地方治安,也不得不强装笑脸,对他表现得亲近些。
县衙里的人聚在一起时,常常私下里议论纷纷:“这个刘季,整天纠集一帮无赖,也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天天到底在干啥。”这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谜。其实啊那时候不光别人摸不透刘季的心思,就连他自己,估计都有点迷糊,不太清楚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要做些什么。
县衙的役吏们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刘季这伙人都不是善茬,包娼、包赌、勒索这些勾当没少干,甚至还干过剪径、偷盗的违法事儿。但他们却都装作没看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之所以对刘季如此宽容,是因为他严令手下人,绝对不能在沛县境内干违法的事儿,美其名曰“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样一来,沛县的役吏自然找不到他们的麻烦。
而且,役吏们也有点忌惮刘季,他们清楚刘季能量不小,要是得罪了他,保准招来怨恨,给自己惹一身麻烦。所以,他们干脆改变态度,主动去和刘季这伙人套近乎,保持联系。心里还打着小算盘,说不定能通过这伙人,了解那些破坏地方安宁秩序的歹徒的行踪和情报。就这样,刘季的无赖团伙和官府算是相安无事。原本毫无背景和靠山的乡间无赖刘季,也因此成了沛县官府人员眼中的特殊人物。
刘季这人,天生就有股子闯劲,只要有一点机会,就能闯出一片天。自从和县衙里的人搭上关系后,他三天两头往县衙跑,和里面的人插科打诨,时不时还在一旁瞅着他们处理公务。
日子一长,刘季和县衙里的人混得那叫一个熟,对官府的办事程序也摸得门清。一开始,刘季对官府里的人还挺客气,隔三岔五就请官差去酒馆喝酒,或者送点小礼物,用这些小恩小惠来拉拢他们。
刘季经常去县衙,却很少见到县令本人,也没见过县令亲自处理政务。县署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是由县令的属吏们在操办。慢慢地,刘季心里就犯起了嘀咕:“当县令好像也没那么难,我要是当县令,说不定也能稳稳当当地把各种事儿办得漂亮。”
他有这个想法可不是凭空瞎琢磨。想当初,在来沛县之前,没接触衙门里的人时,他压根儿就没敢有过这种念头。可自从接触了衙门里的事情后,刘季就琢磨开了:“不管是谁,都能当县令。只要知道怎么用好手下有才干、有能力的人就行。以此类推,当郡守,甚至统治天下,道理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光,能发现有才干、有作为的人,发现之后还得好好对待他们、重用他们。”刘季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凭借自己那股子机灵劲儿和悟性,居然领悟到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沛县人眼里,刘季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亦正亦邪。有时候,在某些场合,刘季就像个谦谦君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做事也规规矩矩遵守公德。别人跟他开玩笑,他心情好的时候也不往心里去,很有容人的雅量。
但另一方面,刘季又像个典型的黑社会老大,身上流氓无赖的习气重得很。他报复心极强,对于那些他憎恶的人、故意和他作对的人,还有暗中想中伤他的人,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总会找机会狠狠打击报复。
他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因为他手下已经收罗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势力比刚到沛县的时候大了好几倍。只要他一声令下,手下人就会像一群恶狼一样,立刻照办。
在刘季结交的众多朋友当中,萧何是最重要的朋友之一。萧何和刘季都是沛县人,有着浓浓的同乡情谊。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是县令的主要助手,在县政权里那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刘季和他交上朋友,就像给自己的政治前途上了一道保险。在刘季还没步入政界之前,萧何就多次帮他解决法律上的纠纷,在生活上也是多有帮助。后来,在刘季争霸天下的艰难路上,萧何更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一路扶持着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