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世界级成果
这场临时的问询会,进行得并不久,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
然而,会场的气氛,却有些微妙,并非来之前预料的那般剑拔弩张,整个过程,更多的是安之敏作为考古领域权威专家,对苏亦的考古学识的问询。
其他人,更多是充当见证者。
同时,苏亦表现出来的学识让人叹为观止,大为诧异,跟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安之敏,也为之折服。
因此,接下来的谈话,就显得日常很多,完全没有此前的严肃气氛。甚至,师姐许婉韵还主动上前跟安之敏等人打招呼。
这时候,苏亦才发现,王戴文跟杨锦都认识她,跟她说话的口吻,就跟自家晚辈说话一样,难怪之前她会说,对于文物出版社比自己还熟悉,敢情没有说谎啊!
期间,安之敏主动过来寒暄,“苏亦同学,我还是叫你小苏好了,刚才听你说,之所以选择学习考古,是受到梁思永先生的启蒙,对吗?”
虽然不知道眼前的老人为什么有此一问,但是苏亦还是如是回答。
“是的,梁任公是我们新会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在我们家乡家喻户晓,我自小听梁氏一门的故事长大,尤其是思永先生,他的故事更是让我大为震撼。”
生怕苏亦不了解其中关键,这时,旁边的俞伟朝帮忙解释:“安主任初入考古所的时候,指导老师就是思永先生!”
苏亦做出恍然的神色。
其实,他前世读研,研究的方向就是考古学史,一些考古名家的师承关系他并不陌生。
于是,顺着俞伟朝的话,他望向安之敏求证道:“据说,当年梁任公因为我国境内从事考古工作的人员都是外国的汉学家,他们来华考古之后,就将考古所得实物与资料非法地带回境外,让他尤为不满,才决心让思永先生学习这一冷僻的专业,以图振兴中国的考古事业!”
安之敏感慨道:“是啊,梁任公是希望思永先生能够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领域争以世界性声誉。先生也不负众望,实现了梁任公的期望。”
“遗憾的是,先生早年在田野发掘条件太过艰辛,伤了身子,过早离世,不然他见到你这个来自家乡的后辈,受到他的故事感召投身考古事业之中,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这个时候,王戴文搭话,“就算已经去世,若是先生在天有灵,也会倍感欣慰的。”
对此,众人都陷入缅怀之色。
要知道梁思永先生,跟夏鼐先生一样,都是共和国考古事业的缔造者之一,更是被誉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之第一人”,还把考古学的重要的方法论“考古地层学”在国内发扬光大,在考古行业享有极高的威望。
安之敏又说道:“某种意义来说,小苏你做的事情,跟思永先生是一致,都开创了某个领域,并且都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领域争以世界性声誉。”
汗!
这个夸奖就太过了。
苏亦哪敢应承,“安先生,您过奖,我怎么敢与思永先生相提并论。”
安之敏笑道:“弟子不必不如师,你还小,未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不可限量,又有何不敢跟思永师相提并论,你啊,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你这一篇文章的成果,也是世界级的。你能证明水稻起源于咱们中国,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未来考古学史上,必定留下你浓墨重彩的一笔!”
听到这话,其他人纷纷帮腔。
王戴文也说道:“对,对,小苏,你们这一次发掘成果就是世界级,这一点,谁也没法否认。”
副主任杨锦也说:“必定学术史上留名!”
好家伙,越说越夸张了!
搁普通的学生,都要飘了!
王戴文看着苏亦跟安之敏越聊越亲热,也有些坐不住了。
主要是安之敏释放的善意太明显了。
不仅从师承上面拉近关系,还把苏亦的成果夸上天了。
对方想干吗?
不言而喻啊!
其实,他找安之敏过来当审稿人,跟苏亦理解的“同行审稿”,没啥关系,更多还是找人来背锅。
他们《文物》非常想发苏亦的文章,但又知道文章发表出来,肯定会掀起轩然大波,于是,才找来安之敏。
安之敏是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又是《考古》期刊的主编,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这样一来,要是安之敏都认同苏亦的学术成果,从某种意义来说,也代表着《考古》在认同苏亦的成果了。
甚至,还可以代表安之敏背后的考古所的态度。
当前的国内考古文博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系统,第一文物局系统,第二就是科学院系统,第三就是高校系统,三个系统都归国家管理,可称“三位一体”,民间机构,不可从事考古工作。
文物局系统,也比较好理解,就是以国家文物局为首领导的各地文物局系统;科学院系统嘛,包含社科院考古所,也包含中科院双古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第三个就是各大高校考古文博系了。
不要小看今天这一场临时的研讨会,三大系统的人都到齐了。
王戴文、杨锦两位《文物》正副主编代表着的就是文物局系统,而安之敏代表的就是科学院系统,至于高校系统,当然就是北大的俞伟朝老师了。
三个单位的专家,已经代表着三大系统的最权威的人士了。
三家都认同苏亦的学术成果,那么权威性已经足够了。
三堂会审,不是说说而已!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要是文章发表出去,还要被质疑,就不只是《文物》编辑部承担压力了。
70年代,国内学术期刊,并没有同行审稿的概念,更多还是按照从苏联引入的“三审制”,简单来说,就是编辑审完,主编审,主编审完,总编审。
这玩意一开始就是照搬了图书出版中的审稿制度。
《文物》如此,《考古》也如此。
相比较《考古》,《文物》在权威领域确实弱了一些,至少在史前考古成果的审阅方面稍逊一筹,比如,考古所这边,早些年不管是《考古》还是《考古学报》的文章,都是考古所的所长夏鼐先生审阅通过之后才能够发表,作为共和国考古事业的缔造者之一,夏鼐先生的权威性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这也是为啥,《考古》《考古学报》一个是双月刊,一个是季刊的原因,要是都是月刊,夏鼐先生啥也不用干,直接当专职的审稿人了。
这些年,夏鼐先生年事已高,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不是非常重要的稿件,一般都不会亲自审阅。
《文物》编辑部这边能够邀请来安之敏先生,已经极为难得了。
要知道他过来担任审编,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
很快,苏亦就知道安之敏过来的原因了。
他对着苏亦说道:“你们这一次发掘成果,夏先生很关注,嘱咐我一定帮忙把好关!”
这一句话,已经说明所有的一切。
夏鼐先生是以严格要求著称的,像苏亦这种颠覆性考古成果,他不可能不过问,在行业内,要是他不点头,国内三大刊都不可能刊发。
其实,在苏亦文章发表之前,北大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的前期工作,俞伟朝老师亲自拿稿件到《文物》编辑部。
北大考古教研室的主任苏秉崎先生亲自返回考古所找夏鼐先生,要不是夏鼐先生忙于准备出访日本的事宜,估计还要亲自跟苏亦几人见面。
然而,这些工作做完,《文物》编辑部还要搞出这样一个临时研讨会,也说明文物出版社的领导对此事的重视了。
好在结果是好的。
最后俞伟朝也安排苏亦道:“好事多磨,不要多想!”
安之敏是考古所的人,平时也很忙,研讨会结束,并没有久留,很快就离开故宫。
王戴文等人还想挽留,却听他说道:“夏先生还在所里,等我回去汇报结果,不能久留,还望见谅!”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王戴文自然不再多说什么,这一次,苏亦发表的学术成果,太重要了,不仅出版社的领导关注,考古所的夏鼐先生同样也在关注。
离开之前,安之敏又对苏亦说道:“以后写出新的文章,不要总是发《文物》,也要多考虑一下我们《考古》,毕竟,你终究是考古人,而不是文物人嘛!”
听到这话,其他人都笑起来了。
苏亦也感慨不已,几个小时还觉得自己的稿件会被《文物》拒稿呢,结果,现在都开始变成香饽饽了!
被人当面挖墙脚,王戴文哪里还能坐得住,连忙说道:“安主任说笑了,咱们考古文物本来就是一家人嘛,不分彼此,苏亦同学的文章发《文物》也没啥问题,再说,我们《文物》是月刊,不用排队那么久嘛!”
好家伙,大佬们说话都这么直白的吗?一来就见真章。
这是暗示,《考古》是双月刊,要排队很久啊。
被将军,安之敏也不吃素的,直接笑道:“其实也不一定需要等待那么久,我们也可以安排加急嘛,再说,要是这一次小苏你的文章选择发表我们《考古》,文章审核方面,也会便利很多!”
这是在内涵《文物》,没有权威专家呢!
搁《考古》这边,要是作为主编的安之敏没法决定,直接找夏鼐先生拍板就是了,哪里需要弄出来什么临时问询会。
实际上,各地才刚开始恢复学术工作没有多久,学者们等待发表的文章不知多少,写完文章,能够在一个月内发表是少数,等那么两三个月,对于别人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大家都等得起。
70年代,考古文博领域全国性的期刊就这么三家,这可比后世的C刊含金量高多了,要知道后世三大刊都是C刊,可是考古文博系统的C刊,可不仅仅只有这三家。
短短一两句之间,两位顶刊的主编就多了一次交锋,互有胜负,旗鼓相当!
鹬蚌相争,苏亦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