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福建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创造了具有浓郁人文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光耀近代的船政文化、久负盛名的海丝旅游城市文化、影响广泛的妈祖文化、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以及现代开放的海洋文化。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漳州都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沿海地区拥有大量的海洋文化遗址、文物,遗留下卷帙浩繁的具有海丝文化特色的福建地方文献,见证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辉煌,揭示了福建和世界各国通过海上航线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福建海丝文献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翔实、全面地记载着福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文脉传承、民俗风情、船政文化、对外商贸等内容,承载着绚丽多彩的福建海洋文化成果,是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史料依据。通过对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进行研究,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海丝文化,发展福建海丝文化事业,推进重点海丝文物保护,探索海丝文化与福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海丝文献潜在文化价值,促进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工作,为加快福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海丝文化的福建地方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项目批准号:16BTQ044)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主持人为福建师范大学孟雪梅,参加人员有福建师范大学林泽斐、福建医科大学陈颖、福建师范大学张雪峰、黎明职业大学张巧娜、福建师范大学陈汝模(研究生,现已毕业),书稿由上述人员完成。本书由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上编为福建海丝文献及整理开发概述,包括福建海丝文献的概述、类型、整理与开发的机构、内容、研究现状及整理开发价值。中编为福建海丝文献整理,包括福建海丝文献整理的概况、特点、方式、成果,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下编为福建海丝文献开发,包括福建海丝文献开发的概况、特点、方式、成果,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本书由项目负责人孟雪梅提出写作大纲和写作要求,并统稿定稿,各章节内容具体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孟雪梅,第二章孟雪梅、张雪峰,第三章孟雪梅、陈颖,第四章林泽斐,第五章林泽斐、孟雪梅,第六章孟雪梅、陈颖,第七章孟雪梅,第八章孟雪梅、张巧娜、陈颖,第九章孟雪梅、张巧娜,第十章孟雪梅、林泽斐,第十一章孟雪梅、张巧娜,第十二章孟雪梅、陈颖、张巧娜、陈汝模,第十三章孟雪梅、陈颖、张巧娜、陈汝模,第十四章孟雪梅、张巧娜,第十五章孟雪梅、林泽斐。附录孟雪梅、陈颖,参考文献陈颖、陈汝模,图表及注释由林泽斐、张巧娜负责规范完成。
本书着重研究和挖掘福建海丝文献信息资源整理与开发的价值及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归纳梳理了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的概况、特点、方式及成果,构建了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的信息资源体系,分析了在整理与开发海丝文献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充实和丰富了福建地方文献研究理论,为海丝文献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二是通过深入揭示和宣传福建地方文化,有利于福建特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三是通过梳理研究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成果,能够更好地挖掘福建海丝文献价值,明确了福建海丝文化内涵。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梳理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成果,为学者研究相关课题提供系统全面的信息支持;二是通过对福建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促进福建海丝文献整理和开发机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三是有助于推动福建地方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步伐;四是为海丝文化建设提供资料线索,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相关资料。
本书对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本书深入揭示了福建海丝文献价值及整理开发意义,可促使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投入福建海丝文化建设之中,调动民众积极参与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福建海丝文献的利用率。本书通过梳理归纳福建各机构整理与开发海丝文献的方式及成果,有助于促进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的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活动的合作交流,促使整理与开发工作规范化,提高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效率。在系统全面地对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为促进福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连接纽带,书后附录也为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特别是书中所提出的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策略,不仅对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机构开展工作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延长海丝文献资源的价值链,推进福建海丝文化事业发展,利用海丝文献资源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福建海丝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促进福建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孟雪梅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2021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