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编说明
蒙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提供出版机会,本着尊重历史原貌的原则,精选了冯中一先生晚年学术高峰时期的若干代表作,以及先生在生前未曾结集的散佚文稿,汇集编成这本《冯中一文选》,以期展示先生堪称教书育人楷模的学者风采,为20世纪末改革开放年代的山东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一份历史的见证。具体的编辑思路如下。
第一,冯中一先生是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新诗研究贯穿他学术生涯的始终。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新诗纷纭多变的创作思潮,激发先生以激情充沛的诗心进行严谨的学术探求。他带领自己的四届研究生,在喧哗躁动中切磋思辨,在乱花迷眼中教学相长,紧扣新诗创作的时代脉搏,撰写了一系列诗学论文、诗歌评论、诗集序言、诗友答疑、诗会发言等,为中国新诗特别是山东诗坛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这类著述精选40篇,按撰稿先后编入“诗苑耕耘”辑,既能体现先生贴近社会现实、注重艺术感悟、启发生命自觉的学术风格,也大致可见先生在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美学观念、实现自我超越方面的研究步履。
第二,冯中一先生还是著名的写作理论家、山东高校写作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头人。为推动山东教育界写作教学事业的发展,大力推举中青年师资,他把审阅晚辈后学的写作类著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常年花费大量时间写序撰评,在字里行间呕心沥血,如同点点雨露,滋润学林青苗茁壮成长,惠泽数代莘莘学子。因此,将这类著述40篇,按照撰稿先后编入“学林雨露”辑,以串联其作为教育家诲人不倦的真实历程,也了却先生意欲使自己的此类序言评论汇集成册的遗愿。
第三,在搜集先生散佚文稿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与新诗研究和写作教学关系不大的文字。多与文化事业有关,也与先生的个人情怀有关,均未收入先生已出版的文集。这些文稿总体呈现了20世纪末期山东文坛的时代背景,是先生推动山东省文艺事业发展的心血结晶。故将这类著述10篇,按撰稿先后编入“文坛拾零”辑,彰显冯中一先生孜孜以求事业精进的精神风貌和忘我奉献的人格风范,以光大先生倡导的建设中国文化的事业心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第四,此外,在追溯先生的学术生涯时,得益于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依据先生提供的笔名,寻得了20世纪40年代,即先生18岁初登文坛后发表的一些诗作、诗论。在修正明显的排版错误后选入40篇,按发表先后列入本书附录“佚存诗文”,以呈现动荡时代里一个文弱书生挣扎生存的剪影,为旧时文学青年经历的迷茫和求索留下一笔记录。
第五,为呈现各篇文稿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在编辑中尽可能为每一篇加了简明的题注。原文在注释、引文、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方面或有与当下规范的学术出版体例不符之处,均尽力保留当年的历史痕迹,这是我个人对先生应有的尊重,也是晚辈后学对学术渐进传统应有的敬意。
吕周聚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