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朱子美学的历史来源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融通
当我们的目光被城外乡间的美景吸引而陷入沉思时,我们就进入一个没有概念、超越时空的世界之中。这并不是一个由小说家肆意遐想出来的虚幻存在,它是真实存在于我们面前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学者将其命名为“风景”。何为风景?米切尔(W.J.T Mitchell)认为:“风景是人与自然、自我和他者之间交换的媒介。”[1]这里的风景是一个近代的西方概念landscape,在中国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系统中,学者又将其称为“山水”,这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对山水的表达,远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存在。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对山水的追求曾让北宋徽宗不惜冒着亡国的风险来修建他心中的“艮岳”,也让元明清的皇室重视这些不远千里从河南运过来的太湖石[2],可见“山水”的魅力。中国人对山水的迷恋自唐朝时就已经有所体现,但在两宋文明的促进下才逐渐发展成熟,并以诗、画等载体开始闻名于世,成为中国美学发展史中的一座高峰。山水思想并非只是中国艺术的展现,还彰显了宋代以来文人围绕天道性命而发展出的一套独特的理学美学,是人真实存在的理学世界的美学式表达。这也是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产生的原因之一。
朱熹的理学与美学并非截然为二,而是二位一体。朱熹的理学构成了其美学存在的本体,即道者文之根本;同时,由于美学的存在,朱熹的理学不再是苦涩难咽的道德戒条,而趋向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合和之境。至此,朱熹理学构建了其美学存在的骨架,美学拓展了理学的视野。进而,美学的存在,进一步遏制了理学由儒家滑向法家深渊的趋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融通。
由于朱熹没有关于理学美学的专门的书籍材料,学者对这个领域的争论一直存在。在对朱熹思想的研究中,我们总是发现以下几个难题,一是他的理论过于庞杂,似乎可以囊括一切。但仔细研究起来,却发现无论是材料数量,还是逻辑形式,都需要进行再次的考证或解读。二是朱熹作为南宋时期的古人,他的一些思想在现代科学的检视下,出现了逻辑矛盾和难以自洽的诸多问题。这导致我们在运用西方概念体系来解读朱熹思想时,出现了种种矛盾现象。美学思想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朱熹的思想经过明清至当代新儒家的诠释,附带上了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在帮助我们有效了解朱熹思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接近真实的朱熹带来种种困难。基于此,一些问题便浮出水面:其一是朱熹理学里是否存在美学?这涉及朱熹理学美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其二是他的理学与美学的内涵是什么,可能也需要被进一步厘清;其三是纵使我们承认他存在美学理论,但其材料过于松散,是否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需要对朱熹理学美学的存在依据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