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名词解释》:上古部分(1)
第一节 史前时代
1.南方古猿
迄今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其化石最早于1924年在南非汤恩被发现,是一个幼儿头骨,之后化石发现于东非和南非的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地层中,生存年代距今420万—10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类接近,可以使用天然工具,能两足直立行走,脑容量约500毫升,可能已有运用语言的能力。已发现的南方古猿可以划分为非洲种(又称纤细种)、粗壮种、鲍氏种和湖畔种等。古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人类正是从南方古猿的一支或若干支脱胎而来,目前有较多可能性的是南方古猿阿法种。
2.露西
南方古猿阿法种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化石,生活于距今约318万年前。由D.C.约翰逊等人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谷底哈达尔发现。发现时全身骨骼保存达40%,是一个20多岁的女性,根据骨盆情况推测生过孩子,脑容量只有400毫升。约翰逊等对这具骨架研究后,将其定名为南方古猿阿法种,认为阿法种是南方古猿非洲种和能人的共同祖先。一支由阿法种演化成南方古猿非洲种再到粗壮种;另一支由阿法种演化成能人、直立人再到智人。但人类学界对这些论点还有不同意见。
3.能人
意即能够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或最早的人类)成员。化石最早由利基夫妇于1960年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1964年,该化石被命名为人属能人种。其生存年代距今240万—170万年。他们的头骨相对较薄,锁骨与现代人相似,手骨和足骨比现代人粗壮,脑容量大约为680毫升,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甚至可能已有初步的语言。
4.直立人
生活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一般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其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猿人。生存年代距今170万年或150万年至30万年或20万年,之后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直立人的特征是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欧洲著名的直立人有德国的海德堡人;非洲著名的直立人有肯尼亚的KNM-ER3733号人、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OH9号人;亚洲的直立人化石主要集中在中国,目前已发现并定名的有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等。
5.早期智人
中国学术界曾叫作古人,早期智人的化石最早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生活于距今25万—4万年前。之后化石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约为1350毫升,体质形态的地区差异也凸显出来。亚洲著名的早期智人有中国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等;非洲著名的早期智人有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等。
6.晚期智人
也称为现代智人,中国学术界曾叫作新人。晚期智人的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农发现,之后化石广泛发现于欧、亚、非三大洲和大洋洲,生存年代距今5万—1万年。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已学会钻木取火。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欧洲著名的晚期智人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亚洲著名的晚期智人有中国的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等;非洲著名的晚期智人有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等。
7.人种
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在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也形成了。目前,划分人种比较通用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把晚期智人分为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简称黄种人;赤道人种或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简称黑种人;欧罗巴人种或高加索人种,简称白种人。四分法是把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土著居民即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中的澳大利亚人种单列出来,简称棕种人。不同人种的特殊遗传体质特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目前缺乏可靠的说明,相对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地理环境的外因与基因变异的内因的相互作用。各人种之间只有肤色、发型、眼睛、鼻型、身材比例等外部形态上的某些差异,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和智力上的优劣之分。
8.旧石器时代
远古人类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距今250万—约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约200多万年前—20万年前),大致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英、石英岩、熔岩、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此外,人类还学会了用火。火的使用,使人们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供原始人御寒取暖、防御野兽的袭击,因此用火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期(约20万年前—5万年前)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出现了用石片做的尖状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晚期(约5万年前—1万年前)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已经能制造简单的复合工具,此时人类开始进入氏族社会。旧石器文化以非洲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文化、欧洲法国的阿舍利文化为代表。
9.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距今15000—10000年,中石器时代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它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狩猎经济的发展。目前所知的人类最早使用的弓发现于德国北部汉堡附近的斯坦尔莫,年代约为公元前8500年。中石器时代的另一项成就是开始驯养家畜,最早被驯养的是狗,狗成为猎人打猎时的有力助手,在当时人类的狩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石器文化,在欧洲南部以法国、西班牙的阿齐尔文化为代表(公元前9000—前8000年);北部以马格尔莫斯文化(公元前6000年)为代表,其分布范围是从波罗的海向西跨西北欧到英国。
10.新石器时代
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0000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0000—7000年,中期距今7000—5000年,晚期距今5000—4000年。世界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和延续时间不尽相同,西亚和中国在10000年前就进入新石器时代,欧洲在5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其结束的年代也不一致,如太平洋的某些岛屿,北美北极地带等土著人现在仍处在新石器文化阶段。比较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中国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欧洲希腊的克里特文化等。
11.农业的产生
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农业的产生得益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经济。人们在长期的采集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掌握了某些可食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学会了如何栽培农作物,发明了农耕。由于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耕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原始农业的发生地有四个中心,即西亚、西非、东亚和中南美洲。西亚(现今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国土上)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年代可推至公元前9000年以后,首先成功栽培出大麦、小麦、扁豆、豌豆等作物。西非地区(今尼日利亚)的人们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成功栽培甘薯、黑豆和秋葵。中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居民在大约公元前6500—前5500年栽培出稻谷、芥菜、粟(谷子)、黍子、大豆等作物,可能独立驯化了猪和鸡。美洲中部及中南部的印第安人则在约公元前4000年独立栽培出玉米,之后又培植出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等谷物与蔬菜。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为主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为人类进入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
12.畜牧业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取代狩猎经济的革命。在原始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人们将一些易于驯服的动物与野生种隔离开来,把它们驯养成家畜,从而产生了畜牧业。根据考古资料,早在中石器时代,狗和绵羊就被人们驯养了。但此时驯养的动物在骨骼形态上与野生种没有多大区别。真正的畜牧业是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出现开始的。据现有资料可知,伊朗西部是最早饲养绵羊和山羊的地区,土耳其和希腊是最早饲养猪、牛的地区。距今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狗等家畜。乌克兰草原是最早养马的地区,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年。南美印第安人则驯养了骆驼和羊驼。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狩猎为主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饲养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为人类进入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
13.农村公社
以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统一体,又叫村社或土地公社,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农村公社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保留着公有制,耕地、森林、牧场等均属公有,但耕地定期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它却存在并发展着私有经济,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房屋及房屋附近的小块土地,都是个体家庭的私有财产,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的成分越来越大。此外,农村公社还保留一些民主制度,重大事情由全公社的成员开会决定,但其管理机构已逐渐被脱离人民的富裕分子所把持,总之,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社会的形成,公有制进一步被破坏,农村公社便解体了。但在某些地区,农村公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仍长期存在。
14.氏族
原始社会中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氏族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15.部落
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由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对处于母系制阶段的印第安人部落形态做过详细记述。古希腊荷马时代,部落已建立在父系制基础之上,有作为常设权力机关的议事会和掌握军事指挥、祭祀、审判等权的军事首长(巴赛勒斯)。古罗马王政时代,每一部落须由10个库里亚(胞族)构成,并设元老院、人民大会和勒克斯(王)。进入原始公社后期,因战争的日益频繁,最终导致了血缘联系逐渐被地域联系所取代,出现了由若干部落的解体并结合而成的部落联盟,成为原始公社瓦解的开始和新的民族共同体部族或民族出现的前提。
16.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部落及部落联合组织,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貙、虎6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6种野兽命名的6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联盟中居于首领的地位。部落联盟可以是血缘或近亲关系部落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7.对偶婚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又称对偶家庭。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产生于蒙昧、野蛮时代之交,存在于野蛮时代。对偶婚的产生“是氏族组织的结果”。氏族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普那路亚集团范围的缩小,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的惯例,随着氏族人口的不断发展,分支增多而日益复杂,使普那路亚婚越来越不可能,而终于被对偶婚所排斥。对偶婚可划分为望门居、妻方居、夫方居三个阶段。从妻居的母权制是对偶婚的典型形式,建立在对偶婚基础上的两性组织形式是对偶家庭。其特点是男女对偶结合短暂,不稳定,男女双方仍分属各自的氏族,对偶家庭本身很脆弱,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没有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包括几个对偶家庭的母系大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实行原始共产制经济。对偶家庭已具有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若干特征。当从妻居发展为从夫居,可以同时确知生母和生父,就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再向前发展则为一夫一妻制婚。当今世界的某些民族中仍存在对偶婚残余,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云南永宁地区部分纳西族及傣、佤、独龙等族的部分人亦尚存此残余。
18.血缘家族
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互为夫妻,而亲子之间的婚姻则被禁止。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公社。其存在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这种社会组织是19世纪美国学者摩尔根根据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提出的设想,但在考古材料中还没有得到实际的例证,所以有些学者不同意摩尔根的推论。
19.安灵崇拜
可能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原始宗教形式。原始人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还活着,因此他们把一些动物、小饰物、工具与死者一起埋葬,即安灵崇拜。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便已产生按一定规则埋葬死者的习惯,包括在死者身边置放少量物品。这可能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已初步形成对超出肉体之外的灵魂和精灵的迷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种迷信明确化,旨在安抚与尊崇死者灵魂的殉葬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20.自然崇拜
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并不理解,对许多自然物和自然力既有所依赖,又有所畏惧。他们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看作具有生命、意志及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各原始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往往因周围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在所有自然崇拜中,以太阳崇拜最为流行。
21.图腾
氏族的徽号。“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方言totem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原始人相信各氏族与某种动植物或某种无生物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故将该自然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而加以崇拜。氏族往往以它命名,即成为本氏族的图腾。在现实生活中,图腾是祖先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只在特殊情况下,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才能食用。
22.图腾崇拜
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现象,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为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方言totem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原始人类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因而把某种在经济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属,认为它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或认为氏族一切成员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而对它表示崇拜,氏族也往往以它命名。这种宗教崇拜即图腾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