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络小说佳作赏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

亮亮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是亮亮最为出名的作品,曾获浙江省第一届网络文学双年奖优秀奖。亮亮的推理小说充满幽默感,将“搞笑”情节融入本格元素的演绎书写之中,无厘头的人物互动让原本残酷阴冷的谋杀案走出一种意外轻松的步调,阅读起来毫无负担,也因此吸引到许多以往从来不看本格推理小说的读者群体。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是一部充满无厘头搞笑的悬疑推理小说,现已出版三部。第一部由钱包失窃案、校园坠楼案、计划以外的凶杀案、银行抢劫案、绑架勒索案、车祸案、诈骗案、爆炸案、碰瓷案等大小九个各具特色的案件构成,年轻睿智又极具无厘头喜感的“主人公”季警官作为办案警官,将形形色色的案件串联起来。其间,各类自我感觉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小偷、劫匪、绑匪、杀手、骗子、毒贩等)纷纷粉墨登场(还经常在其他案件里客串演出),共同演绎了一出出幽默风趣的“纸上悬疑推理剧”。从第二部开始就逐渐加入了主线剧情,通过各种伏笔使得每一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二部共包含6个短篇,案件性质比较多元化,不局限于常见的杀人事件,并通过警方卧底的明线与神秘组织的暗线串联成一个新增的主线剧情,但又不同于一般连续短篇小说中常见的线性串联或平行并联关系。6个短篇中的奇偶两篇紧密相关,形成3个在时间节点上相对分离的独立小章节,然后发生在不同时期的3个小章节又通过上述主线形成关联,尤其最后两个故事回溯到两年前,揭示了前面几篇中埋下的人物关系伏线,又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新的伏笔和悬念。如此新颖巧妙的布局构思不仅大大超越了前作水准,更开创了一种新的短篇连作形式,令人赞叹佩服。

第三部共4个故事,分别是:卧底能有几条命;每一个骗子都是影帝;外地不适合做案;杀人,不能只看背影。这部与前两部已经有了差别,虽还是幽默搞笑,但本格推理已弱化,季警官也变成打酱油的了。

在悬疑推理小说越来越猎奇化、变态化和重口味化的今天,受到出版管制的作品越来越多,于是许多作者把自己小说无法出版的原因顺理成章地推到了审查制度身上,而并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勇于发掘更好的出路。同时,读者群体早已对模式化、毫无新意的内容与题材产生审美疲劳。那么如何在这二者中寻求平衡,为中国的悬疑推理小说打开出路?亮亮所著的《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本书非常明显地借鉴了日式推理小说。日式悬疑推理小说一直以来都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无论是缜密而巧妙的推理,还是独具特色的人物设定与情节,都令人叹服,因此在我国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作者亮亮本人就是一个日式悬疑推理小说的狂热读者,在《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日式悬疑推理小说的痕迹。以作品中使用的标题为例,《坠楼要在毕业前》《银行劫匪X的被迫献身》分别模仿了东川笃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后》与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小偷·警察·我的钱包》《凶手还没出手就死了》《只有骗子知道》分别借鉴了乙一的《夏天·烟火·我的尸体》、苍井上鹰的《侦探一上来就死了》、仁木悦子的《只有猫知道》。而修改前的篇名都是诸如《毕业》《抢劫》这类偏简单无趣的,相较之下,修改后的篇名的确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仅在标题上做手脚而无内容上的提升肯定是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着重提到的一点是亮亮对日本推理作家东川笃哉的借鉴。亮亮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是直承东川衣钵,更是以“中国的东川笃哉”誉之,或者戏称为“中川流”。一言以蔽之,“中川流”的主要魅力在于推理文体的“反写实”和推理文风的“幽默化”,而这也是东川笃哉作品的趣味所在。以《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闯出名声,从篇目标题到文风、人设都满载“东川印记”的“季警官系列”,显然也是以“幽默推理”见长。幽默搞笑、娱乐性强,又不失悬疑推理的精彩故事,极易被大众接受,能够扩大原有推理圈的读者群。只要尽可能地降低血腥、恐怖这些容易被“和谐”的元素,这一类型作品还是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的。但亮亮的《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更多地采用宁浩喜剧电影的搞笑模式,通过意外和反转给读者带来喜剧效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东川流”幽默推理又有些许不同。

大多数的悬疑推理小说都习惯沿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传承,即发现尸体→侦探勘查现场并询问证人→发现蛛丝马迹→沿着蛛丝马迹找到嫌疑人→针锋相对后基本定案→不经意间出现疑点然后案情发生逆转→真凶落网。在这套模式中,作者通常把凶手的身份以及他的犯罪手法和诡计,作为吸引读者往下阅读的看点,并在小说的结尾揭开谜底。亮亮却反其道而行之,上来就告诉读者凶手的身份和凶手的作案方式,以及他打算用何种诡计来掩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通过“意外”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往下阅读。如果说荒诞的黑色幽默是书中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超乎想象的情节逆转便是其新意与精华之所在。正如亮亮在构思这部小说时所说:“当完美的计划碰到始料未及的意外,偏离既定轨道的故事便成了支撑小说走向的骨架。”

此外,区别寻常的高智商推理与高智商犯罪,自我感觉良好的季警官与一群低智商罪犯的斗智斗勇也是值得玩味的。一般的推理小说中,侦探与罪犯都智勇双全,他们之间的对峙与交手往往让读者大呼过瘾,但模式既定,这类小说也就形同鸡肋了。亮亮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大胆地对人物设定进行了创新,书中并没有出现名侦探柯南或是管家影山这种能够一针见血地道出破案关键的聪明人物,而是以一群糊涂虫和倒霉蛋为主角,在各类失控事件中插科打诨,越跑越远。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十分接地气。首先,书中所描写的主角并非生性残忍的变态杀手或老谋深算的高智商罪犯,他们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偷、骗子、强盗、杀手或平民,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犯罪分子,或有十分无奈的犯罪动机,或是盗亦有道、维护正义的人士。正如通俗文学研究者木剑客所说:形象鲜明的杀手、骗子、绑匪、小偷、毒贩、线人等轮番上场,拼合出一个离奇怪诞而又充满生机的都市世界,他给予读者的,有搞笑、幽默、滑稽、讽刺,当然也有悲伤。对于这些罪犯,我们会谴责、会厌恶,但或许更多的是感同身受与同情。

其次,它的题材大多取自时事热点,比如碰瓷,还有有关民生的房价问题、校园自杀与贪污等,在幽默诙谐的语言掩盖下的吐槽何尝不是对这个社会略带心酸的讽刺呢?对此,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了,同时也不难看出,作者亮亮与那些为博眼球肆意创作重口、猎奇、低级趣味的作者是不同的,他关注着这个社会,思想中还带有忧虑,这都是值得肯定的。除此之外,语言的运用也有特色,如“凉皮”“魅族3x”“城管”“领导”等用词,说话腔调是微博红段子体,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会心一笑。

首先,《季警官的无厘头事件簿》颇受批评的一点是它的推理,或许是在幽默诙谐的风格与细致强大的推理中难以保持平衡,整本书的悬疑度相对来说有些低,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诡计。当然这也跟构思有关,一开始就点出了犯人,有关键的细节透露这些设定,自然减弱了悬疑度。

其次,整部小说的行文风格不一致。这部小说应该是以诙谐幽默为行文风格的,但是在小说中,笑点却有些不足,原因应该在于,亮亮想表现出无厘头的一面,用了各种诙谐的描述。但其骨子里面,应该是古典白话文小说看得比较多,抑或是之前写作风格的缘故,时不时总会蹦跶出一些古白话文的风格;大量成语的串联使用也影响阅读感,使幽默浮于表面,在人物的对话中,也会有此类情况的出现。

还有整体架构,本作各篇人物虽有少许交集,但基本仍是独立的短篇故事,人物和情节之间缺少互动。季警官虽然是第一主角,但更像是一个自走人形解答生成器,对于推动剧情及揭开真相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他的存在感也是非常弱。亮亮曾说,要通过犯罪分子的视角,展现案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在其他悬疑推理作品中担任引领案件走向的重要角色——侦探,则被不断地弱化,甚至可有可无。但正如悬疑作家傅汛所说,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以不停变换的罪犯为主要叙事视角,使得系列中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所以,假如可以加强各篇人物或情节之间的互动,令各篇故事之间产生蝴蝶效应之类的连锁效应,从而达到短篇连作的效果,相信会更精彩。

再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可能是囿于篇幅限制,人物的丰满程度不够。以季警官为例,一开始以为他会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虽推理出错,但总能够阴错阳差地接触到事件核心、稀里糊涂就把案件解决的警官。但是读到最后,季警官有时候太普通了,有时候给人歪打正着破了案的感觉,有时候又给人深藏不露的感觉,脑海里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对季警官形象与个性的直观印象,他出场了那么久,对他外形和性格的描写依旧停留在“高瘦的青年”和“喜欢自吹自擂的逗逼”这两个层面,没有更深层次的刻画和挖掘,而且“你觉得我跟一般警察有什么不同”以及后续那一大段口头禅因为太长又重复次数太多也开始有点让人腻味了。至于新出场的王小貌,形象更加模糊,一开始是敢于正面吐槽季警官“你的大脑是用来凑数才长在脑袋里的吗”并迅速推理出案件真相,是霸道气场全开的女王侦探;中期却变成头脑小迷糊、考会计屡战屡败、贪小便宜又爱慕虚荣的秀逗小女生;后期再变身纯爱剧女主角,成了一个爱上失踪卧底每日在思念中倒数归期的文艺女青年。虽说三段故事发生时间有先后,但最长相隔不过两年,如此三种迥异画风实在很难安置在同一人身上。两大主角尚且如此,其他配角更不用说,除了薛警官描写稍多,多数人物基本就是走过场的人形纸牌,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本书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对于一条新道路的探索,亮亮可谓是诚意满满。同时,区别于那些只为迎合读者而丧失了底线与道德的网络小说,《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所代表的“幽默推理”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总而言之,该书不失为诚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