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基本思路
本书作为一项区域灾荒史的研究,在坚持总体史观的基础上,秉持实证研究,注重长时段的史实考察,力图通过灾荒赈济来透视清代云贵地区灾害救济与地方治理的互动关系,藉此探讨清朝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官方与民间、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治理逻辑和社会格局形塑等诸多问题。同时,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数据统计,对清代云贵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梳理这一时期云南和贵州两省的灾情概况,并对灾害的时空分布、区域特点及影响等进行分析,探讨区域性灾害易损性和饥荒的可能性,分析清代国家在灾赈资源整合及社会经济的变迁中的作用。
尽管区域灾荒史研究中有诸多成果可供借鉴,但大部分研究皆为西南地区以外的灾害时空分布、仓储备荒以及救灾实践等内容,而对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尚未展开深入的讨论,且相关成果尚未与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边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关联在一起,因而忽视了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社会协同治理中的重要导向作用。有鉴于此,本书致力于深入考察清代荒政制度在云贵两省的推行和落实情况,对这一时期云南和贵州地区的报灾、勘灾、审户、赈济等救灾程序进行分析,对救灾实践中的官方和民间举措及成效作相关性论述,探讨清政府的救灾策略、社会治理方式及民间文化对灾荒的响应模式。本书以边疆治理为视角,从清政府在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过程分析维护西南边疆地区地域秩序的重要性,考察清政府的民生关怀意识和对边疆经营的可操作性方式,以阐释清政府在灾荒赈济中对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以探讨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协同机制建立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还结合西南边疆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性,通过对清政府在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进行探究,分析清代荒政制度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方式和影响,对官方和民间的救灾模式进行总结,探讨在救灾过程中官方和民间社会力量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对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性协同联动效应和灾荒赈济协同机制的构建进行综合考察。
[1]徐娜:《关于贯彻实施 〈规划〉 的几个问题——访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中国减灾》2007年第9期。
[2]周琼:《云南历史灾害及其记录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葛剑雄:《灾异与人事》,《读书文摘》2015年第19期。
[4]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5](清)范承勋、(清)王继文修,(清)吴自肃、(清)丁炜纂:康熙《云南通志》卷28《灾祥》,云南省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6]“内地化”是一个集地域性、社会制度及其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内涵为一体,表现历史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区域与边疆民族地区差异的名称,指将中央集权直接控制的地区所实施的政治、经济(包括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推行于边疆民族地区,以改变边疆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内地”既指中央集权直接控制的中原内地,也指边疆地区的省会及受中原内地影响较大的腹里地区,内地化的对象既包括中央集权控制相对薄弱的边疆地区,也包括边疆区域内中央集权势力影响较小的、多民族聚居的边缘地区。参见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江汉论坛》2008年第3期。
[7]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5期。
[8]周琼:《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670—671页。
[9]周琼教授在探讨清代流民的收容与管理时强调官方举办的栖流所是一项向为成功的管理及控制流民并稳定社会的举措,认为栖流所的设置在边疆治理及社会控制中发挥了稳定民心、稳固地方统治、安抚民众及巩固边防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底层认可”这一概念。周琼:《天下同治与底层认可:清代流民的收容与管理——兼论云南栖流所的设置及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10]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11]林尹注释:《周礼今注今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
[12]按:“钟忠惠公”,即钟化民,明仁和博陆(今浙江余杭区)人。
[13]李向军:《试论中国古代荒政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4]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15]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6]周琼:《清代审户程序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另外,周琼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对清代灾赈制度的外化及其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周琼:《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期;周琼对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的建立及具体措施、成效等作了详细的探究。周琼:《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周琼对乾隆朝粥赈制度的完善及其举措、成效进行考察,并对完备制度与社会成效的关系做了论述。周琼:《乾隆朝粥赈制度研究》,《清史研究》2013年第4期;《天下同治与底层认可:清代流民的收容与管理——兼论云南栖流所的设置及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17]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张高臣:《光绪朝灾荒与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0]周琼:《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754页。
[21]张若开:《晚清时期的灾荒及清政府的赈灾措施》,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22]李光伟:《清代钱粮蠲缓积弊及其演变》,《明清论丛》2014年第2期。
[23]张建民:《饥荒与斯文:清代荒政中的生员赈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4]张凤鸣:《救济与控制:清代乾隆朝“留养资送”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25]吴昊沐:《晚清赈济体系初探——以“丁戊奇荒”为例》,《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6]谢忠强:《“官赈”、“商赈”与“教赈”:近代救灾主体的力量合流——以“丁戊奇荒”山西救灾为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7]陈锋:《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田赋蠲免》,《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8]张祥稳:《清代乾隆政府灾害救助中之“截拨裕食”问题》,《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
[29]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赫治清:《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赵晓华:《救灾法律与清代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3]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4]李文海、程歗、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36]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近代义赈的相关研究,可见朱浒《民胞物与:中国近代义赈(1876—1912)》,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7]朱浒:《地方社会与国家的跨地方互补——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与晚清义赈的新发展》,《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
[38]孙语圣、徐元德:《中国近代灾荒史理论探析》,《灾害学》2011年第2期。
[39]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40]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41]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2]郝平:《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3]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李庆华:《鲁西地区的灾荒、变乱与地方应对(1855—1937)》,齐鲁书社2008年版。
[45]焦润明、张春艳:《中国东北近代灾荒及救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6]包庆德:《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7]张莉:《乾隆朝陕西灾荒及救灾政策》,《历史档案》2004年第3期。
[48]张韬岚:《试论清代陕南地区的荒政实施》,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49]王璋:《灾荒、制度、民生——清代山西灾荒与地方社会经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2年。
[50]姚延玲:《清代道咸同光时期的灾荒与救助——以山西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1]董传岭:《晚清山东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2]王林:《清代山东仓储的兴建、管理和存废》,载郝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53]孙百亮、孙静琴:《清代山东地区的人口、耕地与粮价变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4]王卫平:《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55]白丽萍:《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仓储和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1页。
[56]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页。
[57][法]魏丕信:《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Pierre-Etienne Will,R.Bin Wong.Nourish the People:The State Cililian Granary System in China,1659—1850.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1.
[59][德]Andrea Janku(安特利娅·杨库):《中国自然灾害史之探索:临汾县个案研究》,载刘翠溶编《自然与认为互动:环境史研究的视角》,“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60]李明珠:《华北的饥荒:国家、市场与环境退化(1690—1949)》,石涛、李军、马国英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61]Mike Davis,Late Victorian Holocausts:El Nino Famines and the 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London;New York: Verso,2001.
[62][美]艾志端:《铁泪图:19世纪中国对于饥馑的文化反应》,曹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3]李善邦:《中国地震目录》(第1集),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64]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地震出版社1984年版。
[65]云南省地震局编:《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
[66]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简目编辑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简目编辑组、西藏自治区地震办公室地震简目编辑组编:《西南地震简目(川、滇、黔、藏)》,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67]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云南省历史洪旱灾害史料实录(1911年〈清宣统三年〉以前)》,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68]刘建华主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云南卷)》,气象出版社2006年版。
[69]罗宁主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贵州卷)》,气象出版社2006年版。
[70]贵州省图书馆编:《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1]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编:《贵州水旱灾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2]覃子建等编:《贵州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贵州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
[73]李德龙主编:《云南气候与灾异资料辑录》,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74]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75]程歗:《〈中国荒政书集成〉 的史料价值》,《博览群书》2012年第5期。
[76]龚胜生编著:《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清代卷),齐鲁书社2019年版。
[77]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8]秦剑等编著:《云南气象灾害总论》,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
[79]李选周、张坤:《云南水稻冷害的历史考证》,《农业气象》1982年第4期。
[80]严华生、谢应齐、罗兰仙:《昆明近300年的旱涝变化规律》,《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第2期。
[81]杨煜达:《中小流域的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清代云南弥苴河流域水患考述》,载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3页。
[82]杨煜达:《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张学渝:《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2年。相关论述,参考张学渝、李伯川《云南明清时期五百年旱灾史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84]刘红晋:《云南历史旱灾及防控措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5]李苏:《清代云南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86]李鹏飞:《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初步研究(1459—1949)——兼谈经济活动、社会规约与自然灾害之关系》,《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3期。
[87]严奇岩:《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部及区域特征》,《中国农史》2009年第4期。
[88]何术林:《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89]张明、张寒梅、杨春华、肖敏:《清代清水江流域自然灾害初探——以清水江文书和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90]吴才茂、冯贤亮:《请神祈禳:明清以来清水江地区民众日常灾害防范习俗研究》,《江汉论坛》2016年第2期。
[91]皇甫岗:《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2]邓瑞生、王彬:《云南历史地震记载与强震目录再析》,《中国地震》2005年第2期。
[93]肖雄:《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地震及灾后赈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4]曾桂林:《云南的地震灾害与社会应对:1659—1949》,《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95]严凤:《清代云南地震灾害及其应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6]云南省云立昆华民众教育馆编:《民众生活周刊》1932年第18期,第14—17页。
[97]俞维贤、汪一鹏、宋方敏、候学英、曹忠权、申旭辉、李志祥、沈军:《1833年云南嵩明8级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研究》,《地震研究》1996年第4期。
[98]姚佳琳:《清嘉道时期云南灾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5年。
[99]杨瑞华:《云南地震地声初探》,《大理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100]罗荣联、陈玉茹:《云南历史强震活动图像》,《地震研究》1996年第3期。
[101]代少强:《贵州六百年地震灾害与社会救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17年。
[102]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
[103]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104]关于云南鼠疫灾害的相关研究,李玉尚和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一文通过对原始档案的分析,估算出咸同战乱中因鼠疫死亡的人口以及这些死亡人口在整个战争人口死亡中的比例,认为是战争加速了鼠疫的传播,危害因此逐渐扩大(《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李玉尚和曹树基《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一文对昆明城区及其郊区的鼠疫流行史进行探讨,完善了对云南鼠疫流行模式的认识(《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
[105]李玉尚:《手术与药物:清代后期云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疗》,《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106]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07]李玉尚、顾维方:《都天与木莲:清代云南鼠疫流行与社会秩序重建》,《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08]刘雪松:《清代云南鼠疫的环境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1年;另外,刘雪松《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环境与民族因素初探》一文在搜集及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鼠疫医学特点,对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环境因素做了初步探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4期)。
[109]田杰:《云南184年人间鼠疫历史的分段》,《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4年第3期。
[110]胡蝶:《清代云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11]吴寰:《灾疫的流动性:清以降以云南为中心的区域鼠疫流行研究(1644—1949)》,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6年。
[112]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113]许新民:《近代云南瘟疫流行考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14]周琼:《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参考周琼《清代云南瘴气环境初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清代云南潞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域初探》,《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清代云南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周琼、李梅《清代云南生态环境与瘴气区域变迁初探》,《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
[115]徐凤梅:《明清时期贵州瘴气的分布变迁》,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116]房爱华:《明清时期云南灾荒与赈济浅论》,载纳麒主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8年)》,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117]朱加芬:《乾隆时期的救灾制度及在云南的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5年。
[118]李新喜:《清代云南救灾机制刍探》,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1年。
[119]王明东:《清代云南赋税蠲免初探》,《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120]马亚辉:《乾隆时期云南之灾赈研究》,《昆明学院学报》2013年第Z1期。
[121]谭志刚:《清朝前期云南灾赈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122]马晓粉:《清代云南灾荒及其应对机制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123]田千来:《清康雍乾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机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24]姚佳琳:《近30年来清代云南灾荒史研究综述》,《保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125]周琼:《清前期灾害信息上报制度建设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126]周琼:《云南历史灾害及其记录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27]古永继:《历史上的云南自然灾害考析》,《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云南古代灾情考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128]王水乔:《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29]王水乔:《清代云南米价的上涨及其对策》,《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5期。
[130]路中康:《士绅与清代云南仓储》,载周琼、高建国主编《“中国西南地区灾荒与社会变迁”暨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1]吕志毅:《晚清云南积谷备荒始末》,《中国档案》2008年第12期。
[132]黎敏章:《贵州积谷贮贷的兴革》,《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1期。
[133]祁志浩:《清代云南府的慈善事业与滇中社会》,《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清代云南慈善史研究的思考》,《云南档案》2009年第6期。
[134]王琴:《近代西南地区的慈善事业(1840—1949)》,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35]李锦伟:《明清时期黔东北地区应对灾荒的措施》,《长江论坛》2012年第3期。
[136]裴恒涛、谢东莉:《清代遵义社会保障体系浅论》,《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