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土官的归附及其对策
贵州境内的土官归附,起始较早,当朱元璋于甲辰年设湖广行省之后[5],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即于次年率先来归,史载:
时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其都事杨琛来归款,并纳元所授宣慰使告身。上曰:仁智僻处遐荒,世长溪洞,乃能识天命,率先来归,可嘉也。俾仍为思南道宣慰使,授琛思州等处军民宣抚使兼新军万户,以三品银印给授之。[6]
对于这些并未对自己争夺天下之时带来威胁的土官,朱元璋之对策是给予优渥的待遇,既大肆表彰,又保持了来归者原有之权位,甚至连官名都未加更改[7],仅以颁发新的“银印”来表达授权仪式。之所以如此,是“来归”这个行动本身就是对明王朝正统的承认,政治方面的象征意义较之实际利益更大。[8]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更为朱元璋所看重。不出所料,一个月后:
元思州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田仁厚遣其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滥来献镇远、古州军民二府,务州、功水、常宁等十县,龙泉、瑞溪、沿河等三十四州,皆其所守地也。于是命改宣抚司为思南镇西等处宣慰使司,以仁厚为宣慰使。[9]
朱元璋以思州来归为契机,开始逐渐完善其在西南边疆地区的土官任命政策,其原则是保持各土官原有之权益,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有所上升,这样的策略,对其他尚未来降的土官,有极大的诱惑力。吴元年三月,“思、沅两界军民安抚司黄元明以其地内附”[10]。至此,黔东一线,全部归附了朱元璋政权,贵州至湖广、四川的水陆交通畅通起来,为挺进贵州腹地打下了基础。
洪武四年,明军经由夔州瞿塘、陕南阶文等地分两路夹击四川,势如破竹,当年八月,“蜀地悉平”[11]。平定四川后,军事才能极高的李文忠分析了贵州的形势,并提出经营策略:
贵州今隶湖广,而其地在成都西南,计成都水路至重庆三十六驿,重庆陆路至播南九驿,凡五十驿。贵州由播南、思州界至沅州以达辰溪二十一驿,辰溪至湖广十六驿,凡三十七驿,比之成都至贵州水路少二十驿,陆路少七驿。如遇发兵,自成都至重庆虽三十六驿,然顺流而下,舟行捷疾,以及贵州陆路止十四驿,若湖广至辰溪十六驿,辰溪至贵州二十一驿,皆泝上流,驿虽少而路远于成都矣。今议以贵州卫属成都都卫,便于节制,而凡军务之急者,贵州一移文成都都卫,一移文武昌卫。若民职有司则属湖广行省为便。诏可之。[12]
李文忠敏锐地指出利用岷江水道,由成都运送军队和物资至重庆,然后进兵贵州,比从湖广推进更为便捷。因此,建议将贵州的军事指挥权主要交由成都都卫,湖广行省则主要负责民政,由此预示明王朝将自北向南挺进贵州。这一战略思想的体现,即是洪武四年十二月贵州、永宁二卫的设置。[13]
随着明军的兵威以及思南、思州归附所带来的政治影响,贵州卫设置一个月后,元朝残余势力和贵州土官内附的高潮到来。洪武五年正月庚申,“播南故元参政余仲方来朝。”[14]乙丑:
播州宣慰使杨铿、同知罗琛、播州总管何婴、蛮夷总管郑瑚等来朝,贡方物,纳元所授金牌、银印、铜印、宣敕。诏赐铿等绮、帛、衣服。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铿、琛皆仍旧职,改总管为长官司,以婴等为长官司长官。
故元贵州宣慰使郑彦文及土官宣慰司霭翠、叔禹党、宣慰宋蒙古歹并男思忠来朝,贡马及方物。诏赐文绮袭衣各有差。彦文等皆仍旧职,宋蒙古歹、霭翠并世袭贵州宣慰司如故。又置贵竹等十一长官司。
普定府女总管适尔及其弟阿瓮等来朝,贡马。赐罗衣及文绮,以适尔为知府,世袭其官。
龙番安抚龙舜昌、龙世荣,方番安抚方德用,韦番安抚韦胜祖,金石番安抚石良玉、父保大,新添安抚宋亦怜、真子仁贵来朝,贡马,赐舜昌、世荣、德用、胜祖文绮人二疋,保大、仁贵罗衣人一袭。[15]
此处不忌惮烦地迻录全文,目的在于真实地展现当时贵州土官内附的风潮,亦可展示明王朝对于贵州土官的封赐礼仪。对这些蜂拥归附的土官,朱元璋如前对待思南一样,依旧保留他们的原有权益,同时还明确了霭翠、宋蒙古歹、适尔等土官“世袭罔替”的政治特权。至此,贵州境内的羁縻政权大部分已归附明朝,与此同时,明王朝陆续设置了一些长官司、安抚司、宣抚司。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土官的政策和策略无疑是成功的。
此后,这些土司与明王朝一直保持的良好的“朝贡”关系,而朝廷也不时恩威并施地敲打他们。例如,洪武九年,朱元璋谕播州宣慰使杨铿曰:
尔先世世笃忠贞,故使子孙代有爵土。然继世非难,保业为难,知保业为难,则志不可骄,欲不可纵,志骄则失众,欲纵则灭身。尔能益励忠勤,永坚臣节,则可保世禄于永久矣。[16]
又谕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曰:
汝在西南,远来朝贡,其意甚勤。朕以天下守土之臣,皆朝廷命吏,人民皆朝廷赤子,汝归善抚之,使其各安其生,则汝亦可以长享富贵矣。[17]
这两段话,基本代表了明王朝此后经营贵州的原则,即土官若能忠于朝廷,安于现状,履行职责,朝廷则会在最大限度上,给予土官管理地方社会的权力,并且保有其世袭的权力。
若无其他外力的助推,贵州也许会一直在这些土官的经管下,继续保持着羁縻政区的状态持续发展。然而,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并非所有新置的土官,都能善治所辖的少数民族,不时出现的少数民族变乱,使明王朝进一步考虑部署军事防御力量。例如洪武七年置播州黄平宣抚司之后[18],“既而蛮人屡叛,宣抚司不能治”,于洪武十一年置黄平守御千户所,“调贵州千户张潮领兵守之”[19]。
由此可见,在洪武初期,根据贵州当时的形势,明王朝策略是以安抚为主,尤其注重于土官制度的重建,以此把这些羁縻政权纳入明王朝制度建设的系统之中。当然,随着局势的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由于尚不适应明王朝地方代理人的统治,频发的社会变乱,也是早在洪武四年即已置贵州、永宁二卫之后,接着设置了黄平守御千户所的原因。不过,真正重视贵州,还是来自经营云南的战略,征伐云南,才是促成贵州境内广布卫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