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随着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学术及《圣经》在西方文论发展中地位和作用之逐渐认识和日益重视,随着奥古斯丁著述的大量译介,随着国外奥古斯丁研究成果的不断译介,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会引起学界同人越来越多的兴趣、关注和探索,将会成为西方文论中一个值得探究、很有意义的新的生长点、热点和亮点。

第一,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对国内外学界这方面研究严重不足的现状可以起到一定充实作用。如上所述,国内学界对奥古斯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奥古斯丁的宗教、神学、哲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对奥古斯丁美学的研究虽也取得一些成果,但与奥古斯丁在美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仍有不小的差距;对奥古斯丁文艺思想的研究极为有限,直接探析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的成果几近于零。本课题拟从文艺本质、文艺创作、文艺鉴赏、文艺功用、美学五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探讨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希望能对国内此方面研究的薄弱环节起到弥补作用。

第二,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能够推动和丰富奥古斯丁研究。奥古斯丁研究是一个综合体系,关涉奥古斯丁的宗教、神学、哲学、思想、美学、文艺思想等方面,文艺神性论是其中重要一环,与奥古斯丁其他方面存在着直接、重要的联系。认真、深刻地探究其文艺神性论,对奥古斯丁其他方面的研究应该能够提供重要参照。

第三,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以人性和神性立论,能为西方文论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推动西方文论的研究和建设。如上所述,学界对西方文论的解读和研究有各种各样的视角,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相互关系、文学本质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标准、形式论、和谐论、崇高论、诗论、文学内部关系、文学虚构模式、客观的历史主义、审美与救赎的关系等,鲜有自人性与神性互动关系,尤其是自神性的角度审视、探讨、解读。事实上,西方文论人性与神性此消彼长、相互较量、相互转化是不争的事实:“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向:一是由古希腊人性到中世纪神性的转向,西方文论被沦为了神学的奴婢;二是由中世纪神性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转向,即重又开始回到人学的文论并开始了现代化历程。”[54]笔者从博士阶段师从孙景尧教授,在导师指点下潜心于西方文艺神性论研究之始,至今已近18年,发表论文10篇,出版专著1部,省级立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获奖2项,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拿来交流,受到学界前辈、同人的肯定、认同、好评与赞赏。2015年11月6—8日在河南许昌举行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担任大会主持人、点评人,做了主题发言《奥古斯丁与西方文论转向规律探》,引发了不少与会学者的兴趣、共鸣、热议。由中不难看出,自神性视角审视、解读、研究西方文论,对西方文论的研究与建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拓展。

第四,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有助于文论与宗教、神学、哲学的关系的探讨。奥古斯丁研究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涵盖宗教、神学、哲学、政治、伦理、婚姻、家庭、友谊、教育、文学、艺术、美学、修辞学、语言学、人类学等方方面面。研究奥古斯丁的文艺神性论离不开奥古斯丁其他方面的研究,反过来,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也有助于奥古斯丁其他方面的研究。推而广之,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也可以为研究文论与宗教、神学、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有意义的参照。

第五,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为中西文论文化的互证、互识、互惠、互补、交流与会通,铺就坚实的路基。文艺神性论是西方文论独有的现象。“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所无,而西方文学批评史所特有的过程和特点。其中有不少问题值得拷问和探究,尤其从中西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角度审视其学理逻辑,对当下反思与认知多元文化文学及其诗学,是富有启迪和参考意义的。”[55]

第六,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作为专题研究,面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引发他们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学术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圣经》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加强中文专业教学中欧洲中世纪文学文化教学力度,弥补这方面教学与科研的明显不足和薄弱环节。本人自从致力于西方文艺神性论研究以来,为研究生开设了“西方文艺神性论研究”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的外国文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中不时植入西方文论、文学、文化神性视野,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不乏西方文艺神性论及相关研究,受到了学界同人的肯定、认可与好评。

第七,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有助于欧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以人性与神性互动置换的视角,审视、解读中世纪欧洲文学,乃至扩展到之前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之后的近现代欧美文学,为欧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着眼点、生长点。为研究生开设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重读”就是以神性为切入点展开教学的,引导研究生自神性视野来审视、研读西方文学经典名著,自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启发、新的解读、新的立论、新的收获、新的结论。如“荷马史诗”以往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一部英雄史诗,经过课程学习培训后,同学们觉得,“荷马史诗”又是一部神性意蕴丰富、神性色彩鲜明、神性氛围浓郁的神性史诗。还有,《神曲》是一部神性浓郁、人性鲜明的名著。即便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在倡明人性的同时,也不乏神性。19世纪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的《巴黎圣母院》仍旧表现了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博弈、对抗。直到20世纪,神性的幽灵远未从文坛中消失,远未从名著中隐退,如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年)的《荒原》在演绎西方信仰危机、精神荒原之际,呼吁着神性的降临与救赎。可以说,多了一只眼睛看世界文学名著。

第八,课题研究有些内容直接取自洛布古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奥古斯丁文集》等一手资料,在资料的积累和装备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参照和补漏价值。

第九,作为文化读本,有助于我国读者对西方文化,特别是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化的了解。整体而言,我国对中世纪欧洲学术、文化的了解颇显薄弱,这与学界对中世纪欧洲学术、文化的引进、译介、研究严重不足不无关系。奥古斯丁文艺神性论研究无疑会对我国读者了解、熟悉、认识中世纪欧洲学术、文化提供一定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