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茅山上清宗
豫北的风雨,终究是留在了身后。
当青莲再次踏上通往茅山上清宗的青石古道时,已是三日之后。
张家村那惊心动魄的一夜,以及那逃遁无踪、留下无尽隐患的婴煞,如同沉甸甸的磐石,压在她的心头,令她归途的脚步,都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凝重。
连日的奔波与斗法,尤其是最后布下那覆盖全村的血脉锁魂阵,对她自身精纯的茅山罡气消耗甚巨。
此刻的青莲,面色较之平日,更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苍白,那一身洗得发白的靛青道袍上,也沾染了些许风尘与难以洗净的淡淡血腥气......那是张少英本命血蛊破灭时溅出的污秽。
然而,当视线尽头,那隐于云雾缭绕之间、古朴而庄严的山门轮廓渐渐清晰。
当那熟悉的、混杂着草木清气与淡淡香火气息的空气钻入鼻孔时,一股如同倦鸟归巢般的微弱暖意,终是在青莲那古井无波的心湖中,悄然荡漾开来。
这里......是茅山,是她的根,是她修行悟道、斩妖除魔的起点与归宿。
无论在外经历了何等凶险诡异之事,只要回到这里,那颗因见惯了世间阴暗而略显疲惫的心,总能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洗涤。
“哎呦!这不是咱们的青莲师妹回来了吗?”
一声略显咋呼的嗓音,带着几分憨厚的惊喜,打破了山门的宁静。
青莲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形微胖、穿着灰布道袍的青年道士,正乐呵呵地从旁边的一条岔路小跑过来,手里还捧着一叠刚出炉、热气腾腾的符纸,正是平日里负责符箓绘制与分发的二师兄......乐道。
乐道师兄性子随和,待人和善,最好口腹之欲,修为虽不算顶尖,但在符箓一道上颇有天赋,在师兄们中间口碑极好,无论是谁下山“办事”,他总会将刚刚写就的符箓送与大家。
此刻看到青莲风尘仆仆地归来,他那圆脸上立刻堆满了笑意:
“师妹,瞧你这模样,又是刚从哪个穷山恶水里跟妖魔鬼怪大战了三百回合回来?快快快,先去斋堂喝碗热粥暖暖身子,看你这小脸白的......”
说着,他便要上前,想帮青莲接过身上那个半旧的布包。
面对师兄的热情,青莲那清冷的脸上难得地漾开一丝极淡的笑意,如同冰雪初融,转瞬即逝。
她微微侧身,避开了乐道伸来的手,声音依旧清冽,却比在山下时柔和了几分:“多谢师兄挂念,贫道无碍,刚从豫北处理了些事情回来。”
她简略地回应,并未详述其中凶险......降妖除魔本就是分内之事,个中甘苦,无需向旁人过度渲染。
只是那眉宇间一闪而过的疲惫,以及提及“处理事情”时,眼底深处那一抹难以言喻的沉重,还是被随后赶来的另一人敏锐地捕捉到了。
“乐道,莫要聒噪。没看到师妹面有倦色么?”
清脆而略带英气的女声响起,一位身姿挺拔、眉目锐利的年轻女冠缓步而来。
她身着与青莲同款的靛青道袍,但腰间悬挂着一柄桃木剑,步履间自有一股凌厉之气,正是青莲的三师姐......道嫣。
道嫣师姐性情刚直,嫉恶如仇,在茅山剑术上的造诣极高,是年轻一辈弟子中的佼佼者。
她目光如电,上下打量了青莲几眼,柳眉微蹙:“师妹,你这次下山似乎颇费心神,可是遇到了棘手之事?”
青莲对这位师姐向来敬重,知道她虽外表严厉,实则心细如发,最为关心同门安危。
她微微颔首,语气平静地答道:“确有波折,但事情暂且了结,只是留下些许手尾,需禀明师尊,由他老人家定夺。”
她心中清楚,婴煞之事非同小可,必须第一时间告知师父,不能有丝毫延误。
若让此煞成了气候,那只消抵挡七日的血脉锁魂阵,便是村民最后的保障,让她不敢有片刻松懈。
“既如此,你便赶快去见师尊吧。”道嫣点了点头,不再多问,只是眼神中掠过一丝关切,“若有需要,随时知会我等。”
“正是正是!”乐道也在一旁连连点头,“师妹若是有什么差遣,尽管吩咐师兄!”
这份来自同门的、不加掩饰的关怀与支持,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温暖了青莲略感疲惫的心。
她对着两位师兄师姐微微颔首致意,不再多言,调整了一下气息,便迈开脚步,径直朝着后山师尊清修的天虚庐舍方向走去......
山风拂过,带来松涛阵阵,与远处修行场上传来的剑器碰撞的铿锵之声交织在一起。
茅山的一切,都还是那般熟悉而令人心安。
然而,青莲的心绪,却并未因此完全放松。
张家村的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九州大地之下,潜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诡异与凶险,也让她肩头的责任感,愈发沉重。
天虚庐舍,位于茅山后山一处僻静的山坳之中,庐舍简朴,仅有几间青瓦石屋,掩映在苍翠的竹林之间,透着一股返璞归真的清幽与淡泊。
这里便是青莲的师父,茅山上清宗当代掌教,玄虚真人的清修之地。
青莲在庐外静立片刻,平复了一下呼吸,这才上前,恭恭敬敬地对着紧闭的柴扉行了一礼,朗声道:“弟子青莲,下山多日,今日归来,求见师尊。”
“进来吧。”
一个苍老而平和的声音自庐内传出,听不出任何的喜怒哀乐,却自有一股令人心安的威严,足以荡涤世间的一切邪祟。
青莲长吁一口气,缓缓推门而入,只见庐内陈设简单,除了一张蒲团、一张矮几、一盏青灯之外,便只有四壁的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泛黄的道经古籍。
“弟子青莲,拜见师尊。”青莲再次躬身行礼,姿态谦恭。
此时一位身着紫色道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道人,正盘膝坐在蒲团之上闭目养神。
此人便是玄虚真人,虽已年过百岁,但精神矍铄,气息渊深如海,正是当代茅山派的定海神针。
青莲立于一侧,然目中所见,似有一团气流在玄虚真人的周身运转......师尊却已得化臻之境。
此便是道教所修先天一炁,自然表里洞澈,有如万顷冰壶,从虚无中来,皆自往虚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