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早知石秀二人久去不回,定有缘故。
一听这话,不及多问,便请鲁智深、杨志召集人马,下山行事。
事关疑冢宝物,一刻也拖延不得。
二人自是无有不从,便令山上五六百小喽啰都来听令。
除留下一百人守御山寨外,其余便收拾起刀、枪、箭、弩,又牵了四五十匹劣马,都在山下会齐。
曹操、鲁智深、杨志同去。
就由林冲引路,径向东北方向、青州官道上去行军。
沿路,听他简述事情经过。
原来,近几日林冲带几个小喽啰打探消息时,偶然听闻有一支军马,不知是何来历,正在攻打青州府城。
青州官军出城对敌,厮杀一阵,将那支兵马打退,并下令各县马步军兵四散缉捕。
此事蹊跷,本不以为会与石秀二人有关。
可就在昨日,附近县里贴出缉捕告示,林冲一看时,赫然便有石秀、时迁二人图像,才知二人果是被牵连进去。
今日来时,又恰逢有官军缉捕至二龙山下,双方厮杀不绝。
事关紧要,便不及再多探问,便即刻上二龙山回报。
曹操听了,也觉得事出古怪,想那石秀二人是去盗墓,怎会去攻打青州府城?还被官军缉捕?
他二人自是独行,又哪来厮杀的人马?
一时不得其解,心中只是忧虑。
鲁智深便一拍马道;“哥哥不需烦闷,只管向前,杀退官军,救出两位兄弟,一问便知!”
曹操点点头,便又加紧催促众人急行。
果然,行不过数里,离了二龙山地界,转过一个山坡时,只听得前方喊杀声震天,显是有大队人马厮杀。
曹操看明地势,便下令大队人马在山坡下列开,无令不得擅动,自与林冲三人上那山坡去查探。
只见官道之上,厮杀的两方人马乃是一官一匪。
官军约有四五百人,气势正盛,沿路边追边杀,只将那一伙匪军尽往大道上逼。
匪军却只剩得数十,被追得狼狈不堪,想要涌入附近村坊趁乱逃窜时,只是撇不开。
正看不分明是哪里来得官匪时,忽地,叫嚷声响起,两道人影便从那伙匪军中脱离开,也急往山坡上奔。
林冲等三人正要提防,曹操却已认出那二人正是石秀与时迁,只是换了那伙匪寇的衣裳,初时不易辨认。
不由大喜,赶上几步:
“二位兄弟可安好?”
一别月余,话音中满是关怀之情。
此时,鲁智深、杨志二人已知道盗掘曹操疑冢之事,见曹操见面不问事成与否,先问下属安危,不由暗暗点头,心想:
公明哥哥侠义之名盛传江湖多年,确是名副其实!
却不知这是曹操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上一世就用惯了的,这一世却是条件反射。
石秀二人便拜倒在地,一个道:“深感哥哥牵挂!”
另一个道:“幸不辱命!”
说着,将挂在背后的包裹取下,翻开来看,却是一个长约三四尺的细长木匣,郑重其事地,递到曹操手上。
此时,曹操哪里还不知道事已成了,只是见二人递来的乃是这件物件,不由一呆,自思:这是何物?
原来,当年他临终时所设七十二疑冢,因数目太多,陪葬之物并非每一处都由他指定。
不少便由身边亲近臣、友代为挑选。
时隔多年,早记不真切。
只见那时迁当下便喜滋滋地邀功道:
“哥哥不知,我与石秀哥哥为这物件费了多少心思!掘遍了那益都县方圆十余里的荒坟不说,只差一步,就要错过!却多亏石秀哥哥!”
曹操听他说得前言不搭后语,便望向石秀。
石秀说话却痛快,当下道:
“自当日一别后,我和时迁兄弟遵照哥哥画的草图,去那益都县探寻古墓,起初按草图所示掘了一个,墓室极小,又是个空的,便以为不是,”
“又去周遭村坊四处查探,但凡是个荒野古坟,便下去看看,一连十几个,全不像是,还以为哥哥画的图有错,”
“是小弟后来反应过来,想起哥哥说此行挖的不是真的曹操帝王陵,而是疑冢,既是疑冢,料来不会很大,便又返回第一个古墓去看,”
“原来,那第一个古墓果然就是疑冢所在,虽说极小,却不是空的,当中便有这件东西,只怪我二人第一次去时太不细心,白跑这许多趟,耽误许多时日。”
话音刚落,林冲道:“只凭这件东西,你怎便知那是曹操疑冢?”
曹操心里也疑惑,想:难不成,这东西上有何特别标识?
石秀微微一笑:“哥哥打开便知。”
曹操便将那木匣轻轻擦拭了,拂去泥土,只见木纹残破,显是年代久远,匣身装饰早已腐化,因此看不出是否是汉末之物。
打开时,却见原来是一捆简牍,一排竹简紧密地绑簇着,上面都描有字迹。
众人更加大惑不解,见石秀就在曹操手里小心翼翼地散开,原来简牍并不长,只十余支,不到百字,看去时倒像一首诗歌。
不过那上面字却是草书,且又时隔多年、消磨了许多,更加难以辨识。
石秀便望向曹操:
“哥哥听秉,小弟虽是个粗人,但幼年时也曾上过几年学,教书先生喜爱草书,常在课上临摹,因此识得几个草字,”
“旁的便罢,头里三个字,小弟是拿得准的,乃是‘观沧海’三个字,是也不是?”
“是!”曹操毫不犹豫道。
说着,话音也有些颤抖了。
将简牍全铺开后,就站在山坡顶,迎着秋后阳光,衬着山坡下兀自不绝于耳的喊杀声,默默吟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末,官渡大战后,因袁绍残部与北方乌桓相勾结,曹操亲率军北征乌桓,大破乌桓主力,斩其首领蹋顿。
此一战,一举斩除袁绍余部,并平定北方边患。
这首《观沧海》便是在回师途中写的。
此时回想起来,当年作成此诗后,确是自己亲笔将其写在简牍之上,并命近侍保管封存。
这般简牍,只有汉末时有,字迹又是自己所擅长的章草,可见确是自己疑冢中遗物无误。
只是,眼下他之所以发掘疑冢,为的乃是从中谋得珍宝,变换为金银财物,以便举事。
如今疑冢是发掘了,其中遗物虽然不错,却只是支简牍,除了追忆往事、徒增伤感,并无实际用处,当真是造化弄人!
想到此处,不由长叹一声。
旁人自不知他一时间由心潮澎湃,又转为心灰意冷,见他沉吟不语,问道:
“哥哥可是想好了,要变卖到何处?”
曹操一愣:“变卖?变卖什么?”
“自是这简牍啊,九百年前汉末古物,又是魏武帝曹操亲笔所书的书法,定然价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