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英烈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潜龙在渊之大贤到访

1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春季到了,班氏兄弟班固、班超俩,此时已经到了十二岁左右的年龄了。

此时天下统一,四海太平,风调雨顺。

虽然班氏家族的家境不好,常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但班氏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依靠班彪等班氏家族子弟出仕的俸禄,以及班氏家族祖传土地佃租的收入积蓄,班氏家族老老小小,勤劳努力,节衣缩食,班氏家族老老小小,也能够勉强维持生计,不至于忍饥挨饿。

班固、班超诸班氏家族子弟,正处于身体迅速成长的青少年时期,有了比较充足的食物供应,孩子们的身体,还是齐唰唰地往上冲。

到了此时,班氏兄弟班固、班超俩的身体,秉承班氏家族祖辈父辈的优秀基因,已经有了七八尺那么高,长成了一个成年人身高的模样,十分高大英俊。

只是兄弟俩的身材,依然显得十分瘦弱单薄,面容还十分稚嫩,有些弱不禁风的味道,能够看出他们的幼弱的真实年龄。

班固、班超兄弟俩,还是改不了小时候的秉性,一个喜静,一个好动;一个沉默好思,一个好动多智。

就这样,班固、班超兄弟俩,坐在屋子里,读了一会儿书,小弟班超就有些坐不住了,而大兄班固依然沉浸在典籍的阅读中。

见大兄班固痴迷读书,不肯与自己交流,小弟班超心里,更加无趣,越发坐卧不安起来。

然而,想起娘亲,爷爷的叮咛嘱咐,小弟班超只好按捺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努力迫使自己静下心来,专注于阅读典籍。

2

努力地逼迫自己,读了一会儿《公羊春秋》,班超再也坐不住了。见大兄班固正在专心致志地沉思阅读,心无旁骛,班超偷偷地抬起身子,溜了出去。

不想,班超刚刚溜出书房大门,就见奴仆班尧,就急匆匆地走了进来,问候班超道:

“小少爷,你到哪里去啊?少爷,大喜大喜!司徒掾大人,从东都洛阳回来了,班尧正打算进去,告诉夫人和郡守大人呢!”

班超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道:

“班尧啊,爹爹回来了吗?爹爹回来了吗?班尧,你不要进去了,我去告诉娘亲和爷爷就是了。”

奴仆班尧一听,正合己意,急忙答应道:“好,小少爷!我去帮助司徒掾大人,安顿行李马匹。”

奴仆班尧转身出去,迎接自己的主人归家。

3

班超兴冲冲地走进里屋,禀告娘亲窦钰道:

“娘啊,爹爹从东都洛阳回来了,班尧正在迎接呢!娘啊,你收拾收拾,我去告诉爷爷知道。”

班超担心娘亲过问自己的学习,报告完喜讯以后,就急匆匆地到了爷爷的屋子里。

4

不大一会,班氏家族全家老小,都到了大门边,迎接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的男主人司徒掾班彪。

不久,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骑着马,就到了班氏家族的大门边,他的身后,跟着一个十七八岁年纪的年轻人。

5

那个中年人,身材高大,相貌儒雅,文质彬彬,他就是家学渊源,才高八斗的司徒掾班彪。

年少之时,班彪就有志于学,才干卓越,曾经跟从自己的堂兄班嗣等人,一道四处游学,广交才俊。

到了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战祸频繁。只有二十岁左右年纪的班彪,为了在乱世里苟活,只好跟随亲朋好友一道,前往天水郡、河西五郡等地流浪避难。

西州上将军隗嚣,十分欣赏班彪的才华,欲任用班彪为僚属。但最终却因为宾主彼此志趣不同,班彪不为西州上将军隗嚣所重用,只好离开天水,前往河西五郡,投奔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

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一向敬慕班彪才华。见同为扶风郡平陵县的乡亲班彪来奔,窦融大喜不已。

窦融惺惺相惜,遂任命班彪,为部下从事,负责大将军府的文书回奏等公事的处理,对班彪十分信任与尊敬。

见与窦融志趣相投,班彪安心住下,遂于是说服窦融等官员将领,心向刘秀建立的洛阳汉朝廷,并最终促使窦融等河西五郡士大夫,归顺刘秀的汉朝廷。

自此,班氏家族与窦氏家族,结下了深厚情谊,班彪也得以娶窦氏家族女子窦钰为妻,与窦氏家族结为姻亲。

6

司徒掾班彪,见父亲班稚亲自出门迎接,急忙跳下马,向父亲班稚行礼。

班稚急忙扶起班彪,大声问班彪道:

“孩儿免礼了!孩儿啊,你身后的年轻人气度不凡,究竟是谁啊!”

听父亲班稚问起身后年轻人,班彪急忙恭敬地回答父亲班稚道:

“禀告父亲大人,这位青年才俊,是会稽郡上虞县贤良士大夫王充。”

听到班彪向父亲介绍自己,王充急忙上前,向前广平郡郡守班稚行礼道:

“郡守爷爷:

小生是司徒掾大人门生,特来贵府,拜见郡守爷爷,聆听郡守爷爷和司徒掾大人教诲。”

前广平郡郡守班稚,见王充行上大礼,急忙扶起王充道:

“免礼免礼!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孩儿啊,请贵客进门!”

前广平郡郡守班稚说完,就亲自率领自己的家人,回到了屋里,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王充。

7

王充出生卑微,家世穷困,但聪敏好学,博闻强记,过目成诵,羡慕先贤圣哲,立志钻研学问,擅长言辞谈论。

于是,王充苦求乡邑士绅荐举,几次三番以后,终于得以进入东都洛阳的太学学习。

王充一边在太学学习,一边到洛阳市场从事买卖交易,借以维生。

王充勤学不辍,擅长钻研学问,感悟读书精髓,深得东都洛阳的士大夫欣赏和赞誉。

不久,王充听闻班彪大名,于是前去,拜访司徒掾班彪。宾主一番谈论之后,彼此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王充于是决意,拜司徒掾班彪为师,班彪慷然允诺。

此次班彪例行休假,回家省亲。于是,王充跟随自己的老师班彪一道,离开东都洛阳,千里迢迢,前往西京长安游历,并到扶风郡平陵县,拜见老师班彪的亲人。

8

几天下来,王充与班彪家人渐渐熟悉,相见甚欢,如同家族亲人一般亲切。班稚、班彪父子,皆十分欣赏王充的聪敏好学,不耻下问,对待王充,如同子侄一般。

班彪、王充师徒,经常待在书斋里,读书摆谈,说古论今,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一天,班彪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题,急忙对侍候在旁的奴仆班尧吩咐说道:“班尧啊,去请大少爷和小少爷,立即前来书斋,拜见仲任。”

奴仆班尧答应说道:

“司徒掾大人:

奴婢立即前去。”

9

不大一会,班固、班超两兄弟,就到了班彪、王充师徒身边,与班彪、王充师徒,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

班固生性腼腆,深藏不露,见了王充,似乎有些自惭形秽,不喜多言。

而小弟班超,却落落大方,不拘小节,言笑晏晏,善辩多语,出口成章。

王充一见,微笑不语,只是用手,轻抚着班固的后背。

见王充不语,对孩子们的表现,不予评判,还是老师班彪,沉不住气了,急忙问王充道:

“不瞒仲任啊,为师此次,邀请仲任来家,实有深意,有自己的私心杂念。

为师知道,仲任一向博学多才,很有知人之明,善于观察命相吉凶。

所以,此次回家,为师竭力邀请仲任,光临寒舍,就是希望仲任,能够看看为师的两个不成器的孩子,看看他们将来的前途如何,有什么发展希望没有!

不想,仲任见了为师的两个犬子,却微笑默叹,没有只言片语。

想必为师的两个孩子,都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之辈,言谈举止,不值一哂,不值得一谈。”

一听老师班彪之言,王充脸上突然变色,知道老师班彪,误会了自己的心意,急忙向班彪解释道:

“司徒掾大人:

大人误会学生心意了。学生以为,文治与武功,是治理国家之必备,足以永垂不朽的大事业,岂可偏废呢?

我与老师,志同道合,不贪求高官厚禄,以专心学问,不慕富贵为荣,岂能够不知道文治武功的重要意义呢?

司徒掾大人的两个孩子,都是人中龙凤,志向远大,才干卓绝,非等闲之辈。所以学生不敢妄自评价,毁伤令公子英名。

仲升虽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貌似吊儿郎当,庸庸碌碌,却大有英雄豪杰的志向、胸怀和气度,岂是常人能够相比呢?

虽然有些可惜,仲升似乎生不逢时,但学生预料,即便仲升大器晚成,最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定有大展宏图,光宗耀祖之时。我辈声名,岂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呢?

孟坚少年老成,不慕名利,潜心学问,深藏不露,耐得住寂寞,最终此儿必记汉事。

我们师徒的事业,后继有人,就在此儿身上。所以,学生不敢妄自评价令公子,以免言之过早,留下话柄,遭人诟病,以至于贻害后世,遭小辈后生嗤笑。”

班彪一听,哈哈大笑起来道:

“哈!哈!哈!哈!承仲任吉言!为师的两个犬子,如果真能够有如此作为,老生岂能够不深感荣耀,庆幸班氏家族祖宗神灵护佑,班家后继有人,光大我班氏家族门楣呢?

有子如此,班某岂有它望呢?即使班某最终,一辈子籍籍无名,不为明君和贤良士大夫欣赏器重,骈死于槽枥之间,老死床笫,也会含笑九泉的。

十分可叹可惜的是,恐怕正如仲任所言,如今讲究家世门第,孩子们有些生不逢时,缺少报效国家,拯救黎民,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恐怕最终,孩子们无法出人头地,也像我们师徒一样,英雄无用武之地,籍籍无名一生,平平庸庸过上一辈子,那就令人叹息遗憾了。”

王充也跟着大笑起来,安慰老师班彪道:

“哈!哈!哈!哈!所谓知子莫若父,儿孙自有儿孙福。先生了解自己的孩子,何须为孩子们忧虑呢?所谓金子都会发光的,哪怕只有被光明照射的转瞬即逝的短暂时机。

才学与美德,如同荣华富贵一样,都需代代积累。先生祖上有德,家学渊源,积淀很深,孩子们站在祖辈父辈的肩上,岂能够不超越祖辈父辈,崛起兴盛呢?小生相信,后生可畏,孩子们超越我辈,大展宏图,正逢其时,先生何须杞人忧天,过分担忧呢?”

班彪再次大笑起来,勉励班固、班超兄弟俩道:

“仲任见多识广,见识卓绝,世人尽知。班某岂能够不相信仲任的独到眼光、远见卓识呢?

孩子们啊,但愿你们兄弟,能够如仲任希望的那样,不甘平庸,不断努力,不辜负仲任的殷切期望才好啊!

孩子们啊,爹爹不求你们兄弟,大红大紫,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只要孩子们不碌碌无为,有所作为,能够超越自己的父辈祖辈,班某的在天之灵,就欣慰了。”

班固、班超兄弟俩,听着班彪、王充师徒的教诲,点头称是,默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