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东平湖
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西部,坐落着一处三面环山、山水相映的巨大天然湖泊,名为东平湖。其湖区总面积627平方千米,常年水面面积12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作为黄河下游唯一一处自然湖泊,东平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受地质构造运动的长期作用,在今菏泽市巨野县东5里处,出现了大片低矮的洼地,黄河、济水、汶水等诸河之水汇集于此,形成了一处南北长300里、东北宽100余里的大型湖泽,名为巨野泽(或大野泽),这便是东平湖的雏形。由于黄河屡次决口,泛滥成灾,滚滚洪水猛烈注入巨野泽,使其水面持续扩大,而伴随洪水而来的大量泥沙又不断淤积,致使巨野泽的位置逐渐向北推移。至五代后期,巨野泽的中心移至今济宁市的梁山,遂形成了“山排巨浪,水接遥天” “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巨型湖泊——梁山泊。
金代,因黄河改道南行,以致济水被湮没,梁山泊逐渐干涸,大部分变为田地。元代,由于黄河又多次决堤,梁山泊又一度水势大涨。元末明初,梁山泊因为失去黄河水源补给,出现大面积干涸,最终退缩为南北两个小型湖泊:南湖位于南旺镇境内,称作南旺湖;北湖位于安民山脚下,称为安山湖。明永乐九年(1411年),随着会通河(明代临清会通镇至徐州夏镇之间的运河)的疏浚和南旺分水枢纽的修建,南旺湖(已细分为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三湖)、安山湖又成为运河之畔用来分水济运的重要水柜。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滔滔河水灌入安山湖,“旁溢四出,纵横数十里,民田汇为巨泽”(清光绪《东平县志》)。因湖水淹没之处均在东平县辖区,遂始有“东平湖”之名。随着运河的断航,南旺诸湖不仅彻底失去了其运河水柜的作用,而且因长年疏于保护而逐渐干枯,直至完全消失;而东平湖由于有汶河之水补给,从而成为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加大黄河下游洪水的防御力度,人民政府将东平湖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修筑并加固了沿湖堤坝。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了防止特大洪水灾害,人民政府在自然滞洪区的基础上,修建了由一级湖区和二级湖区构成的东平湖水库。如今,东平湖除承担防洪功能之外,还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枢纽角色。它是南水北调东线上的最后一座蓄水湖,因其海拔最高而享有“天池”之美誉。
东平湖碧波荡漾,山水一色,杨柳依依,粉荷满池,菱芡铺绿,芦花飘飘,风光无限旖旎。东平湖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小岛,名为湖心岛,其最高点上原有一座凉亭,名作洄源亭,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时任东平郡太守(相当于地级市市长)的苏源明所建。一次,苏源明邀请濮阳、鲁郡、济南、济阳四郡太守来此饮酒赏景,吟诗作乐,共叙同僚之谊。酒至尽兴之时,苏太守诗兴大发,高声吟唱道:“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陉……”自此之后,东平湖便享有“小洞庭”之美名。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曾夜过梁山泊,为小洞庭的美景陶醉不已,挥笔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妙诗句。
东平湖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更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以水浒文化最为闻名、最具特色。作为水浒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曾孕育了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水浒英雄,这里曾上演了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水浒传奇,这里也留下了一处处弥足珍贵的水浒遗迹。
东平湖中的湖心岛,又名土山岛,如一叶方舟,漂荡于碧波之中。因“山无险岩状,所生草木,随日无影”(清道光《东平州志》),故又称无影山。北宋时期,山下水洼遍布,港汊纵横,苇蒲蔽日,遂成为水浒英雄的最初根据地,这里便是《水浒传》中的蓼儿洼。相传,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等七位头领智取生辰纲之后,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来到这座适于藏身的土山岛,并在此结拜聚义,掩藏宝贝,惠泽乡民,故土山岛又名聚义岛。晁盖不幸殉难之后,依其遗愿葬于此岛,魂归蓼儿洼。岛上原有一处寺庙,名为观音堂,为纪念生性喜爱梅花的晁盖首领,人们将其易名为藏梅寺。
东平湖西岸有一座小村庄,名为石庙村,原名石碣村,是为水浒水军头领阮氏三雄的故乡。这三位兄弟虽靠打鱼为生,却都练就一身好武艺,素来不畏强暴,杀富济贫,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吴用闻听他们的英勇事迹之后,颇为激动,遂数次来到石碣村,邀其共谋劫纲大计。在智取生辰纲之后,阮氏三兄弟与众头领义结金兰,离开家乡,共赴梁山,与诸位兄弟一道,风风火火闯九州,成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如今,石庙村中居民,多为阮氏三雄后代,他们不仅以阮氏后裔为荣,而且仍然保留着祖先的遗风余韵,比如善水中捕捞、喜舞枪弄棒、好饮酒豪放,等等。
东平湖东岸有一座小村庄,名为罗庄村,这里是中国章回小说鼻祖、中国古代小说巨擘罗贯中的故里。因自幼生活在梁山泊之畔,从小就对梁山好汉的故事耳濡目染,再加之自己天性明敏,博览群书,遂于明初创作了一部举世名著、旷世奇书,名为《水浒传》。然而《水浒传》一经问世,却在朝野上下引起一片震动。刚刚靠起义登上皇帝宝座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根基未稳之时,却横空出现了这样一部不合时宜的反书,不由得大发雷霆,怒斥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欲除之而后快。因此,面临满门抄斩之危的罗氏家族,不得不离开祖籍罗庄,远走他乡。于是,罗庄虽以“罗”姓命名,但至今村中仍无一人姓罗。
三百里水泽,八百里水泊,运河之水柜,黄河之水库,万顷碧水之秀,堪比洞庭之美,这就是水浒梁山泊,这便是水韵东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