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日月星辰
【主题概述】
日月星辰是人类观察自然界时最直接、最广大的对象,它们在中国文学中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尚书》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正因为中国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度,只有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目标。因而在古人的宇宙观念和日常生活里,日月星辰既是密切接触的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国家制度的运行,与政治、社会和精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学从诞生开始就已经注意到日月交替的现象,并且对昼夜之间的巨大变化产生兴趣。太阳、星星、月亮,这些自然物象亘古以来就存在于天地之间,远古人民赋予了它们神秘的色彩,将其与力量、自然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日月被视作有神性的存在,因而成为祭祀与歌颂的对象,《礼记》中就有鲁国作“日月之章”用于郊祀的记载。儒家还以“日月”来形容时光流逝,继而生发出时不我待的感慨。在此后的文学作品里,“日月”与四季的更迭联系在一起,被视为长时间段的代表。与此同时,由于日月象征着宇宙间极广大的事物,因而文学中也经常将其比为宏大宽阔的气势。
日月星辰的运行带来昼夜的改变,在文学世界中的寓意也有与其本质相关的不同呈现。例如,太阳的光辉灿烂使其成为至高无上的自然和人类力量的象征。《说文》云:“日者,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字从口一,象形也。又君象也。”太阳被视作至大至刚的阳气的象征,继而借指皇帝、皇权等;相比之下,月亮则被视为阴性、宁静、温柔的意象。太阳与月亮的相对意义也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早在《易传》中就提道:“阴阳之义配日月。”也就是说,日月既指广义上的岁月,也在各自的意象内涵上存在着对立的意味。与白天相比,黑夜在文学中的意涵更为丰富,诗人的情感与想象得到无限延展。而星辰作为夜空的点缀,则更增添了文学作品中的浪漫情结。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
【文论摘录】
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王半山评欧文云:“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又称老泉文云:“其光芒烂烂,若引星辰而上也;其逸驰奔放,若决江河而下也。”(明·杨慎《升庵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