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天地鬼神
【主题概述】
天地是如何产生的?支配世界运行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对头顶苍穹、脚下土地以及居中人间的探索与思考,这种探寻与思考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在先民看来那些无法由人力左右的神秘力量值得敬畏,并基于自身经验给出了对世界现象的相应解释。
《礼记·中庸》中有:“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天地指无时空限制的整个宇宙、自然,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天的意志是价值的终极依据。汉·王充《论衡·论死》中有:“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唐·韩愈《原鬼》中有:“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这种虚无感引发了一系列因探测或迎合而形成的祭祀或宗教活动。殷人认为在叫作“下”的人的世界上面,还有叫作“上”的神的世界,殷王自称为神的后裔和代言人,他是各种重要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利用宗教的权威来巩固统治;商人“尊天事鬼”;周武王灭殷,建立了奴隶制的王国,周人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并以仪式为中介将神鬼与人间的秩序联系起来。延续殷王的思想,在周王国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或称“天子”,被认为是上天派遣来管理人间的最高权威,在接下来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一直继续沿用这一名称,体现着“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命”既是客观唯心的宿命论,又是朴素唯物的自然规律,“天命难违”是古人习用的劝慰之言,“知天命”还存在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中。甚至“中国”这一名称来源也与先民对天地的认识有一定关系,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从殷商卜辞到《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到《窦娥冤》“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对生命来源的好奇,对死后世界的敬畏,历历再现于今人依旧可见的古代典籍中。
本章分为两个部分。
【文论摘录】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庄子·天地》)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南朝梁·钟嵘《诗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