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民俗

(一)礼仪

印尼主体族群是爪哇族,爪哇族文化对印尼的礼俗有重要影响。爪哇文化的核心是高雅、细腻(halus)。从这个文化核心发展出诸多礼仪规范。爪哇人非常注意语言中表达的礼貌和长幼秩序。爪哇语分三个等级:最高级称为“Krama”,在与长辈或上级讲话时使用;低级爪哇语“Ngoko”用于与亲密的同辈或晚辈讲话时,禁止用于与长辈或上级的谈话中;“Madya”是“Krama”和“Ngoko”的混合,受印尼语影响较大。在使用印尼语时,他们也经常“谢谢”(terima kasih)、“对不起”(maaf)、“请”(silakan)不离口。爪哇人表示感谢的手势是双手合十在胸前,点头略弯腰并微笑。晚辈和下属很少直接质疑长辈和上级,而以请教的口气提出疑问。美国学者克罗齐(Harold Crouch)认为,这种长幼有序的规范已经深入爪哇人的精神中,他用这种文化规范来解释苏哈托一步步解除苏加诺权力的行为,而不以公然对抗的方式侮辱长者。

爪哇人性格平和,不喜欢正面冲突。他们通常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待分歧,直至找到双方的共同点。爪哇人也讲究照顾自己和别人的面子。他们不愿意直接拒绝别人,如果他们多次借故推脱,意味着他们不同意。爪哇人在谈正事之前会先说些其他的内容,试探对方的情绪和意愿,为正式谈话营造适宜的氛围,然后仿佛不经意地提起想谈之事。爪哇人在任何时候都重视仪态,他们喜欢面带微笑、做事从容的人,不喜欢面色严肃、做事匆忙的人。这种习惯的反面是爪哇人时常有做事较慢、效率低、迟到的情况。

印尼地域广阔,族群众多,民俗和礼仪丰富多样。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各地区和族群之间的融合使不同的民俗和礼仪产生了诸多交汇点,包括上述的爪哇族文化特征业已渗透进主流印尼社会,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印尼民族的民俗和习惯。

在仪态和动作方面要注意一些禁忌。坐下来时,两腿不要交叉;当众打哈欠是不礼貌的行为;印尼人不喜欢公开的亲密动作,包括拉手、接吻、拥抱;如果召唤小孩或服务人员,可以将掌心向下,四个手指并拢内屈,不要用一个手指;在同人讲话时,手放在臀部是不礼貌的;走路时吃东西也是不礼貌的;不要用左手去握手、吃饭、接东西或触碰别人;不要随便摸小孩的头,《西洋番国志》记载:“最忌人弄小儿摸其头,伊父见知,务必追执,以刀刺杀。”

在吃饭时,印尼人进食的传统方法是用右手手指把饭、菜、汁捏成饭团放入口中。《西洋番国志》记载,“饮食无匙箸。饭用盘盛,沃以酥汁,手撮而食”,到现在仍然如此。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勺子和餐叉进食。因华人在印尼数量很多,许多印尼人也能熟练使用筷子进食。

与印尼人打招呼时,习惯先以握手为礼,然后用右手按住左胸口互相问好。男性要等女性先伸出手后再行握手礼,不然应点头微笑致意。女性朋友之间习惯用贴面礼,先贴右脸,再贴左脸。与长辈打招呼时,晚辈用右手抬起长辈的右手,弯腰俯身将长辈右手手背贴在自己的额头上。与长辈见面和离别的时候都要行这种贴额头礼。在做正式介绍时,对称呼要多加注意。对年长或身份地位高的男性应称呼为“Bapak”或“Pak”,对年轻男性应称呼为“Mas”;年长或身份地位高的女性称为“Ibu”或“Bu”,年轻姑娘称为“Mbak”。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应主动递上名片。

印尼人对个人隐私的界限不太注意,又热情喜欢聊天,所以人们可能被问到关于个人生活、家庭、工作等涉及隐私的问题。即使在大城市中,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在印尼社会中算不得不礼貌,面露不快或闭口不谈反而是不礼貌的行为。印尼人喜欢笑,也喜欢开玩笑,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是印尼人的优秀品质。

到印尼人家做客或造访印尼人的工作地点,应该提前预约时间,不要贸然到访。应带上小礼物或点心。在斋月时尽量避免白天登门造访。在进屋之前应脱鞋,进屋后到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座,礼貌性地享受主人招待的饮料和零食。印尼男性喜欢抽烟,也喜欢向朋友敬烟。敬烟时应将烟盒磕一下,露出几根烟,将烟盒递过去。客人取烟时,将最长的那根按进烟盒,取出露出来最短的那支,表示谦虚。

(二)服饰

在印尼,不同族群的衣着习惯各有特色,如巴厘岛的传统是女性上身不穿衣服,只下身穿筒裙;伊里安岛、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中部的人们用树皮加工制作纱笼(Sarong);米南加保女性有将头发缠成牛角形状的习俗。西方国家进入印尼殖民后,印尼人的服装混杂了西方元素,形成了服饰的新传统:女士服饰是上身穿薄衫“克巴雅”(Kebaya),是一种长袖、无领、无纽扣的上衣,穿时用别针将左右两片衣襟别上,质地多为绣有花纹的纱和绸,下身穿巴迪克染布制作的筒裙“纱笼”,头发梳成光洁的圆形发髻,有时佩戴假发髻,插上发簪和花朵。女性还经常佩戴披肩,不同地区披肩的戴法有差别。男性也是下身穿筒裙,上身穿西式的制服,佩戴短剑和徽章。

现在,印尼人最喜欢的服饰是巴迪克染布制作的服装,图案多样,颜色鲜艳,常见颜色有棕、蓝、黑、红、白等。男性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经常穿宽大、色彩鲜艳的巴迪克衬衫,下身穿正装西裤和皮鞋。男性也经常穿皮质凉拖。在中国,穿凉拖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有时被禁止进入办公场所,但是在印尼没有这样的习俗。男性在正式场合(尤其是涉外场合)经常穿西装,有时也戴黑色无檐平绒小黑帽(Peci)。在周五聚礼日和斋月等伊斯兰教节日期间,穆斯林男性有时穿绘有穆斯林图案的衬衫或印巴风格的立领长衫,头戴白色小帽。

城市女性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经常穿巴迪克衬衫、中裙或长裙。有的穆斯林女性选择穿长袍和裹头巾,她们十分注意长袍和头巾的颜色与款式搭配,以及服装与妆容的搭配,很少见印尼女性穿全身黑色的长袍。现在,佩戴头巾的穆斯林女子越来越多。有的穆斯林女性虽然日常不佩戴头巾,但是在祈祷的时候必须戴头巾或穿上一种能遮住上半身和头的衣服,称为“穆克娜”(Mukena)。“穆克娜”和祈祷用的小毯子是印尼穆斯林女性出门在外的必备用品。此外,牛仔裤、T恤、套装、高跟鞋等流行服饰在印尼也随处可见。因穆斯林人口庞大,印尼女性着装普遍比较端庄,较少看到穿超短裙、短裤等比较暴露的服饰的女性。在农村,纱笼还是女性常见的日常服饰。

(三)婚俗

根据1973年12月颁布的《婚姻法》,印尼最低结婚年龄为男性19岁,女性16岁。印尼婚姻法执行一夫一妻制,但民间有被宗教认可的一夫多妻制,数量比较少。在印尼结婚先要进行宗教仪式,然后在结婚登记处获得证书。

各族群的婚俗各有特色。爪哇族的婚礼在定亲后第七天举行。新娘在出嫁前几日,由老妇人在身上涂抹香脂,使皮肤更加光洁细腻。婚礼前一天,姑娘要坐在布满花布片的浴室里沐浴,用一个放入花瓣的罐子盛沐浴水,沐浴后砸碎罐子,之后姑娘一直坐在屋子里由别人梳洗打扮,直到婚礼后才能照镜子。结婚之日,新郎进门要踩碎鸡蛋,表示至死不渝。之后新娘帮新郎洗脚,表示感激和追随。进屋后,新郎和新娘女左男右落座,新郎将一团饭送入新娘口中,从小袋子里倒出花生、大米、黄豆、硬币等礼品,新娘要用大红手帕来接。最后,新郎新娘分别坐在新娘父亲的左右腿上,新娘母亲问这两个孩子哪个重,父亲必须大声回答“一样重”。之后宾客祝词致贺,婚礼仪式达到高潮。中爪哇一些地区有抢新郎舞蹈的传统,东爪哇外南梦的奥辛人如果嫁娶幼子或幼女,则举行斗剑仪式。

南苏门答腊巨港附近的马来族婚俗独具特色。婚礼前夜,将新郎新娘的手掌、脚掌和指甲用凤仙花汁液染红。男方亲友手执火把,携带礼品簇拥新郎到新娘家中。这时,新娘家中开始载歌载舞,迎接新郎。新娘则在闺房中,不得与任何人见面。巨港曾是室利佛逝王国的首都,百姓不愿意女儿被选入王宫,于是将女儿幽闭在闺房中,这一习俗在婚俗中被保存下来。次日,新郎家再次举行盛大的游行,要到新娘家门前与岳父母对诵板顿诗,直至说明来意,证明已为姑娘带来珍贵的礼物,岳父母才会打开门让女婿进来。到新娘闺房门口也要进行一番板顿诗对答才能进门。新郎新娘见面后要为宾客表演象征性的节目,如夫妻坐船、夫妻逛街等,明确双方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接着举行双方母亲给新人喂饭和新人沐浴仪式。

巴厘族的婚礼多在印度教寺庙举行。僧侣手摇铜铃,口念经文,将一个椰子和一个鸡蛋交给新人,新人接过后将它们摔碎,并将碎片拾起扔到寺庙之外。两人绕寺庙外面的广场火堆走一圈之后重新回到僧侣面前跪下。僧侣往他们身上洒圣水,然后新人进行相互喂饭仪式。仪式结束后,新人在寺外种下两棵椰树苗。婚礼通常进行十多个小时,被称为马拉松式婚礼。

米南加保族保留着男嫁女娶的传统。由女方舅父出面向男方提亲,给男方订婚戒指。双方母亲确定婚约后,男方送礼答谢女方舅父,女方向男方赠送礼金,男方赠缝纫尺一把,女方用尺子量布制作新衣新鞋给男方。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女方要举行凤仙花会,新娘将指甲染成红色,将头冠送到男方家里,由男方祝福之后再送回来,以金银丝绸缎盖住,放到花篮里以备结婚之用。婚前两三天,新人不得出门,以求平安。婚礼日,女方将新郎接到女方家里。婚宴结束后,女方送一条新纱笼给男方,并送一些礼品,之后将男方送回家。第二天再将新郎迎过来。第八天,新婚夫妇回到男方家居住。在此3天后,新郎送一些布和首饰给新娘。之后,新人正式住在女方家。

此外,巴厘族、达雅克族、萨萨克族以及苏拉威西南部等地区还有抢婚风俗。

(四)丧俗

印尼穆斯林人口庞大,伊斯兰教丧葬习俗比较普遍,特点是速葬、简葬和土葬。教徒去世后,家人到附近的清真寺报丧,护寺人在公告牌上告知众人。众人为死者诵读《古兰经》第一章后,为死者用水净身并缠上裹尸布,在尸体上再蒙上白布,并在表层写上《古兰经》相关章节。然后将埋体抬到清真寺,请伊斯兰长老为死者祈祷,众人为死者举行殡礼。仪式结束后立即下葬,送葬过程保持沉默。入土完毕后,伊斯兰长老在墓前跪坐,为死者诵读经文。整个仪式期间,不主张众人大声哭泣和落泪。死者亡后3天、7天、14天、40天、100天及1000天,家人舍散食物,纪念亡人,开斋节要扫墓和撒鲜花。

其他使用土葬方式的族群和地区还有如某些达雅克人、马布尔人、尼亚斯人、松巴人、古拉人、阿斯玛特人等。达雅克人认为天堂中湖水清澈、风景秀丽,所以将棺材打造成船型且不会漏水。在森林下葬前先举行规模浩大的解牛仪式,由壮汉投掷长矛射杀黄牛,姑娘们当场将牛分解,分给在场的人群,最后另一群姑娘跳迷魂舞,将亡灵送到安息地。尼亚斯人的棺材也是船型。棺材入土之后,将一块巨石立在坟前,象征死者。如果死者是女性,还要在她坟前加竖几根长石代表丈夫和其他男性亲属。死者去世之后一天,家属举行祭礼并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最好的盘子,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安心生活,不要打扰家人。松巴人去世后,其亲友经常为其举办盛大的葬礼,将金银布匹、珠宝等一起下葬,为死者杀许多牲畜。松巴岛西部的古拉人死后要举行打狗送亡灵仪式。

实行火葬的有巴厘族、某些达雅克族、卡罗族等。在巴厘印度教中,火葬是使死者进入极乐世界的阶梯,丧事对死者是喜事。火葬仪式的准备工作非常繁重,需要制作木牛、木马、木象、火葬塔、死者的模拟头像等。火葬塔象征宇宙,底部是龟形,由两条龙缠绕,在塔基的平台上安置逝者。贵族的火葬塔能高达20米,分9~20层,十分华贵;平民的火葬塔不超过1米,最多3层。全部的火葬塔和祭品都要和逝者一起付之一炬,之后到海边或河边举行撒骨灰仪式。这种葬礼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准备,逝者进行防腐处理后暂时埋在地下,等准备完毕再进行葬礼仪式或参加集体火葬。加里曼丹南部西翁县达雅克族认为人死后必须有人引导才能灵魂升天。他们将逝者的棺材从墓地里挖出来焚烧,仪式长达七天。此外还有巴厘原住民的天葬、龙目岛的德班果族的树葬、托拉查族的悬棺葬等。

(五)食物

印尼人喜欢甜味和辣味。印尼人喝红茶和咖啡的时候喜欢放很多糖,喝果汁也喜欢加炼奶或蜂蜜。印尼人传统的喝咖啡方法称作泥沼咖啡(kopi tubruk),将咖啡粉和糖混在一起,用热水冲泡,闷蒸几分钟后饮用,或者将糖替换成浓缩炼奶。泥沼咖啡的制作方法与土耳其咖啡相似,相传是中东商人带来印尼的,在爪哇岛和巴厘岛十分盛行。印尼气候湿热,需用辣味刺激食欲,印尼人吃饭无辣不欢,辣酱种类繁多、美味可口。印尼盛产各种香料,做肉食的时候加入多种香辛料烹制,肉、酱汁配上米饭和辣酱一起吃,和印度菜很相似。印尼天气炎热,食物不容易储存,所以经常吃炸制的食品,如炸豆腐、炸鸡腿、炸鱼、炸香蕉等。炸制食品往往只是半成品,在吃之前再经过香料烹制。印尼人喜食米饭,有时也吃炒面、煮面等面食。华人带去印尼的炒粿条(Kuetiau)也深受印尼人喜爱。

印尼穆斯林占大多数,所以超市售卖的食品基本上都经过清真食品认证。在华人区和基督教信徒聚居区,可以吃到猪肉。斋月期间,许多餐厅早上不开业,直到下午才准备开张迎客。晚上开斋的时候,许多家庭都选择去餐馆进餐,场面非常热闹。

一些印尼地方菜品闻名全国,如中爪哇和日惹的椰浆波罗蜜饭(gudeg),做法是将嫩波罗蜜、椰浆、柚木树的叶子、鸡肉、鸡蛋、豆腐等放在一起煮几个小时,配米饭或米粽子(lontong,用蕉叶包住大米煮的饭团)食用。爪哇的甜啰喏(rujak manis)是一种混合水果沙拉,配以用爪哇红糖、花生、青柠檬、辣椒和酸果制成的甜辣口味的酱汁。巴东菜馆在主要城镇都能找到,标志是餐馆建筑使用西苏门答腊的牛角屋式样。巴东菜的特色是客人无须点菜,侍者将各色菜品装进一个个小碟子里端上来,结账的时候吃过的菜才付钱,没动过的菜不付钱。椰浆巴东牛肉(Rendang Sapi)驰名东南亚。巴厘岛的烤肉串(sate)、烤乳猪和脏鸭餐(bebek betutu)深受游客喜爱。

还有一些菜品已经不能追溯地域来源,但是在印尼全国广为流传。肉汤(soto)有鸡肉汤(soto ayam)、牛肉汤(soto daging)、牛肚/羊肚汤(soto babat)之分。根据地域不同,做法有细微差别,有的地方使用姜黄、橘子叶、香茅、葱蒜等做成清汤,有的地方加椰浆做成浓汤。吃之前往汤里挤一点小绿柑橘汁(jeruk tipis),配米饭食用,非常爽口。用罗望子、玉米、南姜、嫩波罗蜜、豇豆、花生米、红辣椒、卷心菜一起煮的酸辣蔬菜汤(sayur asam)也是消暑的绝佳菜品。印尼炒饭是在全世界闻名遐迩的美食,特色是用甜酱油和辣椒酱调味,口味微甜、辛辣。此外,虾片、豆酵饼、花生酱蔬菜沙拉“加多加多”(gado-gado)、姜黄饭、牛尾汤(sup buntut)也流传很广。印尼人喜欢吃各色甜点,通常采用糯米、椰浆、木薯、豆粉、西米和糖等原料制成。

华人为印尼贡献了许多种类的美食,在华人聚居的城镇到处都能一饱口福。华人美食也丰富了印尼语,如bakmi(肉面)、bakpao(包子)、bakpia(馅饼)、capcai(什锦炒菜)、bihun/mihun(米粉)、pangsit(馄饨)、kue(糕点)、lumpia(春卷)、siomai(烧麦)、dimsum(点心)、cuka(醋)、taoge(豆芽)、teh(茶)、cawan(茶碗)等都是由中文词语衍生而来。

印尼人传统的进餐方式是盘坐,进餐前用小碗装水洗手,用右手将饭菜和汤汁捏成饭团送入口中,进餐中不时沾水洗手指,不让饭粒粘在手上。这种风俗到现在一直保持下来,不管身份高低,大家都是这样进餐的。餐馆里也提供叉子和餐勺,吃面和粿条一般使用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