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 国旗、国徽、国歌

印尼国旗是红白旗(Sang Saka Merah Putih)。国旗的上半部分是红色,象征勇敢和一往无前,下半部分的白色象征神圣和纯洁。旗帜长宽比为3:2。红白旗的设计灵感来自满者伯夷王朝的红白条纹旗帜。红白旗首次出现在1928年,被荷兰殖民政府禁止使用。1945年8月17日印尼宣告独立,红白旗第一次作为国旗飘扬在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土上。第一面国旗由苏加诺的妻子法特玛瓦蒂制作,现在保存在雅加达的印尼国家纪念塔上。

印尼国徽由苏丹哈密德二世(Sultan Hamid Ⅱ)主持设计,于1950年2月11日确定为国徽。国徽主体是神鹰嘉鲁达(Garuda)。神鹰本是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的坐骑,在印尼的婆罗浮屠和普拉班南等印度教和佛教宗教遗址中能找到多处神鹰的浮雕和雕像,神鹰在印尼文化中有重要意义,蕴含着正义、勇敢、秩序和守护神的意义。神鹰周身的金黄色代表伟大和荣誉。印尼国有航空公司也以嘉鲁达命名。

神鹰的胸部挂着一枚盾牌,象征保卫国家。盾牌由五部分构成,象征“建国五基”(Pancasila),分别代表:(1)黑色小盾牌为底的金色五角星象征至高无上的神道;(2)红底的雄牛头象征通过协商和代表的制度制定明智的政策领导人民;(3)白底的榕树象征印尼民族团结;(4)白底的棉桃和稻穗象征着富饶和生命,代表对全体印尼人民的社会公正;(5)金色的方形和圆形铰链象征公正和文明的人道主义。盾牌中间的黑色横线代表赤道。

鹰爪抓着的绶带上用古爪哇语写着“BHINNEKA TUNGGAL IKA”,有求同存异、殊途同归的含义。这句话来自14世纪满者伯夷王朝时期的古爪哇语格卡温诗《王公苏塔锁玛》(Sutasoma)。神鹰两翼各有17根羽毛,尾巴有8根羽毛,尾部上方有19根羽毛,颈部有45根短羽,这些数字象征印尼独立日1945年8月17日。

印尼国歌是《伟大的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Raya)。1928年10月28日在巴达维亚召开的第二届青年大会上,作曲家苏普拉特曼(Wage Rudolf Soepratman)演奏了这首歌曲。在这次会议上,青年代表决定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统一的印度尼西亚。1945年8月17日印尼宣布独立时,这首歌曲成为印尼国歌。使用马来语出版的华人报纸《新报》在1928年11月首次刊登了《伟大的印度尼西亚》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