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地形
印尼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海岸线附近有狭长的平原。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巴厘岛和巴拉望岛处于巽他大陆架上,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其中,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称为大巽他群岛;巴厘岛、西努沙登加拉岛和东努沙登加拉岛称为小巽他群岛。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隔海相望,东面是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的中部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绵延1700多千米的称为“巴里散”(Bukit Barisan)的山脉,成为岛内交通的最大障碍。苏门答腊岛东部海岸有面积相当大的沼泽地,只有东北部的塔米昂和亚沙汗河之间的土地没有沼泽淤积,因此这里最先被改造成种植园。苏门答腊岛西部的海岸平原狭窄,河流短促湍急,不容易形成天然的大型人口聚集区。只有亚齐西部的沿海平原和巴东以北的一小块土地适宜发展农业。苏门答腊岛是震中带,著名的景点多巴湖(Toba)就是一个火山湖。苏门答腊岛的主要港口是坐落于东北部棉兰市北部的勿拉湾港。岛屿西部因海浪湍急、多珊瑚礁而没有良港。
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屿,几乎被赤道均分为南北两部分。加里曼丹岛不位于地壳断层上,因此没有火山,土壤也没有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的土壤肥沃。加里曼丹岛中部是山区,最高峰是拉雅山(Gunung Raya),海拔仅2278米。山区孕育许多河流,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印尼最长的河流卡普阿斯河(Kapuas)就位于加里曼丹岛上。海边多为平地、沼泽和森林。
爪哇岛位于赤道以南,是苏门答腊岛山系的延伸,也在地震带上,中爪哇的默拉比(Merapi)火山和东爪哇的婆罗摩(Bromo)火山活动活跃,火山灰使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农作物。爪哇岛虽然也多山,但是并没有对交通形成阻碍。爪哇岛北部是比较平静的爪哇海,海岸坡度不大;南部是波涛汹涌的印度洋,海岸比较陡峭。爪哇岛的河流多自南向北流入爪哇海。爪哇岛的主要海港有雅加达北部的丹戎不碌港(Tanjung Priok)、三宝垄的丹戎马斯港(Tanjung Mas)、泗水的丹戎贝拉克港(Tanjung Perak)。爪哇岛的北部是平原,东部是火山带,南部是石灰岩高原。火山群构成东西走向的山脉,并形成盆地,如西部的万隆盆地、中部的梭罗盆地和东部的玛琅盆地等。
苏拉威西岛(Celebes,旧称西里伯斯岛)自冰河时期就与大巽他群岛脱离,位于亚欧板块、大洋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点,岛上多山,地质条件不稳定,多海底地震。最高点是南部的阿努安山(Gunung Anuan),海拔3673米。赤道穿过苏拉威西岛北部1/4处,其他部分位于赤道以南。苏拉威西岛没有沼泽地,山区面积大,沿海平原面积小,仅在东北部有火山活动。苏拉威西岛的气候比较干旱,旱季风力较大,地表侵蚀问题严重,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地形对陆上交通造成困难,且临岛周边海域多珊瑚礁,增加了交通运输的难度。
努沙登加拉群岛从西到东包括巴厘岛、西努沙登加拉岛、东努沙登加拉岛和帝汶岛西部。在较早的图书中,巴厘岛、西努沙登加拉岛和东努沙登加拉岛又合称为小巽他群岛。这一地区受火山和地震影响较大,气候更偏海洋性。马鲁古群岛历史上被称为“香料群岛”,坐落于苏拉威西岛和伊里安岛之间。这里雨水丰富,适宜种植木材,但是不适宜种植其他作物。
伊里安岛位于印尼最东部,因形如鸟的头部,被称为“鸟头半岛”。伊里安岛东部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接壤,伊里安岛地形复杂,西部和南部有沿海平原。印尼最高峰查亚峰(Pk.Jaya)位于伊里安岛,海拔5029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学者华莱士(Alfred Russell Wallace)在研究了印尼群岛的动植物特点和分布后,提出一条想象中的分隔线——“华莱士线”,穿过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向北分隔苏拉威西岛和婆罗洲。华莱士线以西地区的动植物有亚洲特点,如虎、象和热带雨林,而华莱士线以东地区的动植物有大洋洲特点,如有袋目动物、蜥蜴和干燥地表植被。这个假说说明巴厘岛及以西地区属于亚洲,而龙目岛及以东地区则可能曾经是大洋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