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4章 掌印给事中
提督东司房官旗办事锦衣卫掌事李桢国,今日并不在东司房公办。
身为万历年间第一督师,太师李汶之子,提督李桢国虽年近六旬,精力不济,平日里也不怎坐班。
不过,他对于手下的几个佥书管事,倒是十足的放心,都是自己多年带出来的可靠干练之人。
而今日,在东司房坐班值堂的,正是锦衣卫指挥佥事、东司房佥书管事郑士毅。
此时,堂外四名奉令而来的锦衣卫行事校尉依次踏入,挺身肃立于中堂之上,目视郑士毅,齐齐抱拳,依次行礼:
“下官,候差百户陆文昭,参见郑指挥。”
“下官,总旗卢剑星,参见郑指挥。”
“下官,小旗沈纯甫,参见郑指挥。”
“小人,旗校靳一川,叩见郑指挥。”
“免礼。”
郑士毅沉声说道,“闻京师重地竟有鞑虏出没,且疑与朝中郎官勾连,聚众殴伤京营总督忻城伯之世子,此事传扬开来,乃我锦衣卫极大之失职!”
他目光凌厉一扫众人,复又肃然道:
“今奉大都督均令,务必速查此案,彻底缉出郎官之藏匿处。”
“若一旦确认嫌疑,不可妄动,不可打草惊蛇。”
“人犯乃朝中文官,尔等须即刻前往刑部开出驾帖,手续一成,调三队官旗缉拿,务必速决!”
“据大都督言,可先往南城骡马市查缉,多方走访马贩摊户,或可有线索。”
“此事,乃大都督亲督直办,尔等应深知其中轻重缓急,不容有失!”
“此番差使,若能妥帖完结,前程似锦,自有封赏在后,切莫辜负上意!”
“属下等,谨遵钧令!”
站在百户陆文昭身后的三名锦衣行事校尉,互相暗暗一瞥,脸上克制住了激动的心情。
。。。。。。
下午,未时过半,将近四点。
四名锦衣卫行事校尉,正朝着千步廊西侧的刑部走去。
走在前方的侯差百户陆文昭面色肃穆,一声不响,只是迈步向前疾走。
后面跟着并肩而走的三位官旗,正窃窃私语。
“大哥,真没想到,到了骡马市一打听,那嫌犯的行踪竟然就有了眉目,那些个大马商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回差使看来不难。”
“二哥说得对啊,到时陆百宰升为千户,大哥这百户之位便是唾手可得,咱们算是扬眉吐气一回!”
中间那人方颌如削,狭长双目微眯,眸光沉冷,身穿石青贴里,腰系黑色革带,斜挎一柄绣春刀。
听闻身旁兄弟们如此一说,不禁轻叹一声:
“住在尚书府的郎官,是那么好抓的吗?”
“陆百宰交待下来,去李阁老巷盯着,兄弟们都去了?”
“去了,选了几个精干的兄弟,让他们在附近盯着,别轻举妄动!”
“那就好。”中间那人轻轻的点了点头。
几人不再说话,走着走着,心情又沉了下来。
原以为,不过是缉捕郎官的简单任务,看起来怕是没那么简单了......
。。。。。。
此时刑部文书房中,除却劳经办奉命前往李府,其余三位书办因大司寇已离衙前往都察院,皆觉如释重负,气氛较之往日也轻松了许多。
三人低声议论了一番,却始终猜不透大司寇今日午后种种反常举动,究竟所为何事。
裘时一虽未能窥透大司寇深意,却有一点已然心中笃定:
沈成如今在大司寇眼中,确实失了分量,或至少,不复往昔之倚重。
哪怕刚才,明显是紧急的状况,大司寇也未曾召他半句,竟似有意将其撇在一旁,连一点差遣都未曾给出。
正在此时,屋外忽传来一声高喝通禀:“锦衣卫下驾帖!”
屋中众人闻言皆是一愣,尚未来得及多想,沈成已霍然起身,快步走出门去。
只见外堂立着一名当值书办,正拱手禀报。
沈成眉头一挑,问道:“锦衣卫要下驾帖,不该是前往午门刑科呈递?怎会径直到刑部公堂来寻?”
那书办低声道:“回沈头书,为首那位锦衣百户言道,适才已至午门刑科,岂料掌印给事中却来了刑部。故特来此探问,他是否人还在这里?”
沈成眉头微皱,掌印给事中姚若水此前来刑部之事,他是知道的——正是大司寇让裘时一唤来的。
不过,姚若水现在已经离开了刑部,而且还拿了不少公文,似乎是要外出公干。
这细微一念闪过,沈成顿时嗅出几分不对劲的味道,心头蓦地一紧。
他正要开口,让书办将锦衣卫打发走,就见对面的东朝房中,缓缓踱出一人......
两位书办见状,赶忙整衣上前,拱手行礼道:
“属下见过,少司寇!”
张问达负手而立,神色沉稳,目光微一扫过门前众人,语气淡淡却透着威严地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
闻听少司寇亲自开口,文书房内其余人等也不敢怠慢,连忙快步而出,齐聚门前,气氛瞬间变得拘谨紧张起来。
“回少司寇,”那书办拱手应道,“锦衣卫下驾帖逮人,依例需掌印给事中核准盖印。”
“可姚给事中,早在午后便奉令外出,尚未归署。”
“若是这样,属下只能回禀几位官旗,待姚给事中回署之后,再予办理。”
张问达闻之,未作言语,只是目光微沉,缓缓扫过堂中,陷入了沉思。
今日午后,大司寇李志种种异常之举,早落入他耳中。
在李志前去都察院之前,对自己所说的那番话,怕是有什么紧急的状况发生。
尤其是,李志特意将姚若水调离,如此急切,定是有大事发生。
这一切,都是有备而来,大司寇早就知道了锦衣卫会去刑科下驾帖核准公印。
大司寇的这番作为,只是为了在阻止锦衣卫拿人!
若是没有刑科掌印的公印,这锦衣卫即便权柄再重,也休想在京师堂堂之地,抓捕一个文官!
张问达心中微动,一股好奇之意随之升腾而起——这驾帖所涉,究竟是哪位文官?
他随即转首看向那位前来通禀的书办道:“去,传那几位锦衣卫官旗,唤他们进来。”
“属下遵命!”那书办应声而去,脚步匆匆,直奔堂外。
随后,张问达略一沉吟,缓缓问道:“方才姚若水离开,可曾留下言语,说他要去往何处?”
裘时一拱手道:“回少司寇,并未多言,自大司寇公房出来,便匆匆离去。”
张问达再问:“走了多久?”
“约莫快半个时辰了。”
“姚若水若是外出公差,可带走公文?”
这时,一旁的薄经办上前一步,补充道:“姚给事中走时,确实带走了不少案牍公文。”
“哦?”张问达眼神一凝,“都带了哪些文书?”
“属下这便去核查一番。”
不多时,薄经办持着簿册匆匆而返,翻看一眼,随即答道:
“禀少司寇,姚给事中一共带走了八地的公文,分别是——宣府、太原府、保定府、昌平县、静海县、济南府、衮州府、河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