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高跷走兽的文化空间
高跷,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春节、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紧密相连。高跷因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而得名,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比较有名的有山西省的稷山高跷走兽,辽宁省的海城高跷、辽西高跷,甘肃省的苦水高高跷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高跷表演虽各具特色,但最独树一帜的应是稷山高跷走兽,它的表演形式在全国独一无二。高跷走兽,顾名思义,“高跷”就是踩高跷,“走”是行走,“兽”是神兽,即踩着高跷行走的神兽,是一种独特的以兽托神、神兽一体的高跷表演形式。由两位艺人足踩高跷,以兽身为载体,前系兽头,表演者扮演骑兽的人物,两人连为一体组成一组连体高跷,跟着鼓乐节拍行走表演骑兽状,内容多为神话故事。走兽包括麒麟、貅狼、独角兽、鳌、梅花鹿、黑狸虎、貘等。
高跷走兽起源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每一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理、人文环境都密不可分。高跷走兽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稷山县及其发源地阳城村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高凉城遗址
稷山县——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稷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正北端,东靠新绛县,南以稷王山和闻喜县、万荣县接壤,西邻河津市,北为吕梁山尾脉与临汾市乡宁县相连。东西广25公里,南北袤47.5公里,总面积686.28平方公里。汾河自东向西横穿县域中部,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大块,俗称汾南和汾北。
稷山县,传说“后稷教民稼穑”发生于此,是我国农业始祖后稷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地方。夏商时,稷山县属冀州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皮氏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闻喜、龙门(今河津市)两县部分区域为高凉县(在今县城东南15公里处),并置高凉郡,辖高凉、龙门两县,此为今稷山独立设县之始。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筑城于汾河之北。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稷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处汾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盛产粮棉和红枣,是中国农业开发最早地区之一。1947年,全县有耕地42.9万亩,是山西省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之一,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稷山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灿若星辰,是晋南著名的文化艺术之乡和戏曲之乡。稷山马村金墓群中有大量砖雕,雕刻有乐队、演员、舞台等戏剧表演场面。这些砖雕说明宋金时期,稷山县的戏曲表演艺术就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明清时期,稷山县域更是村村唱大戏,巷巷打花鼓,人人踩高跷。“绕城四处走,皆闻鼓乐声。”①民俗活动和民间社火在当地十分盛行,出现了大量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其中阳城高跷走兽,就是发端于阳城村祭祀活动的一个典型代表。2006年,高跷走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年古村落阳城村
阳城村位于稷王山北麓,汾河下游南岸的峨嵋台地,东临深沟与新绛县接壤,西距清河镇约 3公里,南靠稷王山,北邻段壁村。位于稷山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外,整个村寨坐北向南,南北长、东西窄,面积约5平方公里。属稷山县清河镇管辖,分为北阳城村和南阳城村。
阳城村的地形地貌十分特殊。村周有汾河下游的峨嵋台塬冲沟、阳城沟等自然环境。峨嵋台地“沟壑纵横、逶迤连绵”,此地原有一条“李铁河”,又名“漉漉泉”,《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漉漉泉,出稷神山,北流入汾。”①峨嵋台塬在李铁河的作用下,把平坦的地面切割成块状或长条状,形成深度在 30—90 米的冲沟。后因植被破坏,水位降低,1958年上游修建水库等种种因素致使李铁河断流,现已干涸。阳城沟因位于南、北阳城东侧而得名,是峨嵋台塬冲沟中的一段。阳城坡十分出名,坡陡、弯急、路窄,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沟壑纵横的特殊地理条件使阳城村不仅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貌,也使高跷走兽这种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
阳城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约在 45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就已在此地择水依崖而聚,繁衍生息,形成聚落。阳城村现有众多古遗址,分别是北阳城南遗址、北阳城遗址、南阳城遗址、高凉城遗址、杨家会堡遗址、段家会堡遗址和东头堡遗址等。这些遗址遗迹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刘彦俊、段铁成主编的《阳城史话》详细记录了这些遗址信息。

北阳城村的北宋砖塔和阳城高跷走兽
北阳城南遗址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南隅,东临季节性河沟,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及两周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分布面积约 5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 1 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 5 座。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线纹小口尖底瓶、黑彩弧边三角纹钵、黑彩叶脉纹盆等;西周的泥质灰陶甑和盘豆;东周的夹砂红陶绳纹罐和泥质灰陶素面罐、盆和高柄豆等残片。
北阳城遗址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东南约50米,东临季节性河沟,南、北两侧临沟壑,为一处东周、汉代文化遗存。遗址南北长约 150 米,东西宽约10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表采集有东周的夹砂灰陶绳纹鬲和直口杯;汉代的泥质灰陶卷沿瓮、罐等残片。
南阳城遗址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南阳城村南 500米,东临一条季节性河沟,南临冲刷沟,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东西长约 300 米,南北宽约 100 米,分布面积约 3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 0.7—1.2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线纹钵、黑彩弧边三角纹钵、小口尖底瓶、盆和夹砂红褐陶罐等残片。
高凉故城,俗称“高粱城”,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东南约50米,南、北、东三面临沟壑,依地势而建,为一处汉代至西魏时期的古城堡遗存。南、北、东三面城墙依台地地势而筑,残高6—10米;西城墙平地而筑,残长20米,残高约12米,宽6.8米。西城墙南端底部设一砖卷门洞,高1.7米,宽0.95米,深6.8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11—0.14米,城址内散布有板瓦、筒瓦和灰砖等。2006年8月18日被稷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①
这些遗址充分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阳城村这方土地繁衍生息,形成聚落。《左传》记载“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②,即在此地。秦末,魏国后裔魏公子是汉王刘邦手下一名诸侯,人称魏王豹,魏王豹在此地屯兵,筑太阳城。到了西汉时期,在此置稷山亭。清同治四年版《稷山县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高凉郡,下设高凉、龙门二县,郡治在高凉县城(今山西稷山县东南三十里的北阳城村)。”③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凉县更名为稷山县,县治所在地设在了现在的稷山县城位置。因县治之地迁移,北阳城村也跟着改名了。因为祖居此地者杨姓居多,遂将“高凉城”改称“杨城”了。若干年后,随着王姓、段姓、杜姓等家族的陆续迁入,“杨城”村改字不改音,变成了“阳城村”。清顺治年间,阳城村人口日渐增多,分成了两个自然村,即现在的北阳城村和南阳城村。在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阳城村的先民们一直默默守护着这方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镌刻着文明的印记……
阳城村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9月18日,朱德总司令、任弼时政委和左权副参谋长率八路军总部北上抗日,路经北阳城村,在一处院落宿营驻扎。八路军抗日文艺宣传队在村舞台上,向村民们表演抗日节目,发动群众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洪流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为这个千年古村增加了光辉的红色记忆。
千年古驿道、北魏高凉城、北宋砖塔以及连片的古民居,阳城村文化遗存极为丰厚,其中北阳城村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处。2014年,北阳城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正是农耕文明的发达,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为高跷走兽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①沈凤翔:《稷山县志》,清同治四年,1865。
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①刘彦俊、段铁成:《阳城史话》,清河镇党委政府、北阳城支村委,2018。
②左丘明撰,杜预集解:《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③沈凤翔:《稷山县志》,清同治四年,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