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铸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国丧

刘时敏对这命令颇为惊讶,惊叹于太子殿下竟然如此杀伐果断。

朱由校想了想,对刘时敏再度补充道。

“擢升刘时敏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随侍左右。”

当太子殿下说出这一任命时身体如遭雷击,脑中浮现出许多画面。

他所期待的那梦中的画面竟在今日实现,一步登天成为拥有批红权的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终于有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权力和地位。

待到刘时敏缓过神他的眼角已经湿润,赶忙下跪行礼连连叩首声音颤抖的诚恳的谢恩。

“奴婢寸功未立,初次面见殿下就被赋予如此重任。请殿下收回成命,奴婢愧不敢当。”

朱由校笑着扶起刘时敏,用柔和的语气安慰鼓励道。

“吾初次见到刘公公便觉得你是忠实可靠之人,给予你如此重任非我轻率而是相信你堪当此任。刘公公以后可要尽心竭力。”

刘时敏听到此言后,赶忙再次下跪叩首,感激涕零。

“奴婢能受到殿下这般信任,奴婢生当结草死当衔环已报君恩。”

朱由校没有再度扶起刘时敏,先让他激动一会,随后他的情绪才会平稳些。

转身坐到上首的椅子上,拿起桌子上的准备清理的宫人的名册。

他思索着这里面的人的来历也许是属实,但他们在宫中具体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并不清楚。

他并非不信任王安和黄实锦,只是考虑到他以后要做的事情必须要留一手。

况且眼下他能完全信任的人不多,火速提拔刘时敏不仅可以多位助手也可以对王安和黄实锦形成牵制。

还有一点王安和黄实锦年龄太大,他们都五六十了。刘时敏现在三十八岁精力肯定比他们好,处理事情效率也更快。

随后,朱由校语气平和的对刘时敏说。

“时敏,平身吧。现在有一个事交由你办。”

刘时敏赶忙起身,恭敬的作揖郑重地说。

“殿下所托之事,奴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啦,不是什么大事。”朱由校看到刘时敏如此郑重其事的回答不由笑道。

“这一名册上记录着一部分宫中侍者的来源经历,现在交由你再度审查。”

朱由校拿起名册交给刘时敏,刘时敏恭敬地双手接过。朱由校补充道。

“你在宫中侍奉这么多年,对一些有权势的太监宫女的为人作风应该有所了解。”

“现在你就和王大伴和黄大伴共同审查宫中全部侍者的来历,不必畏惧他们两位的权势,公正行事即可。”

“还有重点查与郑贵妃、李康妃有关的宫人,宁可错误将他们清理出去,也不能放过势位不高的人。”

朱由校表情颇为严肃地对刘时敏嘱托道。

听罢,刘时敏知道此事被殿下如此关照定然有其原因,不再多问。郑重行礼,表示一定会尽其所能办好此事。

“日后你就在慈庆宫随侍吾身边吧,这份名册的事现在还要保密,你就在慈庆宫做事。”

刘时敏应是,朱由校摆摆手示意门外的宫女带他去找地方办公。

在门外等候多时的通政使司官员见到侍卫宫女终于能进去了,连忙再度请求面见朱由校。

朱由校听完宫女的通报后,思考这应该是要向他禀报关于国丧的事宜。

起床后宫女为他更衣时皆是素衣,并在其身旁也放置了一条白色头带。

“宣进来吧。”

宫女应是,转身出去通报。

通政使司官员入殿后行面见天子的礼仪。

五拜三叩,高呼万岁。

“臣左通政使梁瑞,拜见殿下。”梁瑞伏地恭敬说道。

“平身,国丧的事宜诸位阁臣商议的怎么样了。”朱由校问道。

“回殿下,礼部议先帝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上庙号‘光宗’。”

“且阁臣皆一致同意将先帝安葬于景泰陵寝。殿下这是阁臣上呈的国丧安排奏疏,请过目。”

梁瑞双手将奏疏奉上,同时再度开口。

“就是关于先帝年号的事情,诸位阁臣还有统一认可的决定。”

“内阁,六部争议的事情在于如何确定先帝在位的年号。”

正在梁瑞打算接着说下去的时候,朱由校扫了一眼奏疏的内容随即打断道。

“不必再议,直接将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日到除夕日十二月廿九日定为泰昌元年。”

朱由校知道原来的历史上议定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索性不必让他们再吵来吵去直接敲定年号。

梁瑞惊讶于这位即将即位的太子竟然如此强势果断,也不敢再度重复内阁六部的建议。

“殿下圣裁,臣还有一事请殿下裁决。大朝文臣排班之事,可否恢复太祖洪武祖制。”

听到这个朱由校愣了一下,这梁瑞怎么从国丧的事情扯到大朝文臣排班事情上面去了。

梁瑞见朱由校对此事感到疑惑,解释道。

“万历十三年,时左都御史赵锦站在时任掌通政司事工部尚书的倪光荐之前,神宗默许。”

“此后便一直以此为制,臣以为应恢复祖制。”

朱由校随即问了梁瑞的籍贯,得到其籍贯湖广的答案后。

他这时候明白了,这楚党在有意打压东林党的势头呢。

现在的左都御史张问达是东林党的人,又是党争。

朱由校不耐烦地对梁瑞说。

“此事吾知道了,先依旧制日后再议。”朱由校挥挥手示意梁瑞可以退下了。

梁瑞没想到太子殿下对此事这般厌烦,只得默默退下。

随后,跟随在王安身边小太监步入宫殿,禀报可以出先帝灵气前守灵行礼去了朱。

朱由校随即出门,走下慈庆宫的台阶,去往停放舆轿的地方。

准备登轿时,刘时敏正好安置好回来,随即命刘时敏随侍一同前往。

上轿后,他想起方才梁瑞说的大朝会文臣排班的事情,问起刘时敏。

“回殿下,奴婢以为此事不单是文臣班列位次之争。”

“哦?那你讲讲这这件事的由来和你的看法。”

朱由校听刘时敏这么一说对此事也颇为感兴趣、

“回殿下,奴婢此前经官文书对这事了解一些,万历时此事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时因二公中赵锦德高望重且更为强势,神宗皇帝为平息此事下诏进封其为兵部尚书后才平息。”

“但是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朝英宗皇帝幼年即位三杨辅政后朝会都流于形式。”

“二是因为世宗、神宗二帝多年不愿上朝,使得通政使司的地位一落在落,至今不曾有变。”

刘时敏边走边说,为了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了解完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却从这件事中悟出了另外一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