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说大秦(叁)](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63/53273663/b_53273663.jpg)
第10章 远交近攻
稍作调整之后,王稽去向秦昭襄王复命,趁机向秦昭襄王推荐了范雎(当然,这会儿他被称为张禄):“有个叫张禄的人,是难得的善辩之士。他对臣说:‘秦国已经危如累卵。现在只有重用我,才能转危为安。不过,秦王必须跟我面谈,不能用书信传达。’所以臣把他带到了秦国。”
秦昭襄王一听,觉得范雎在吹牛,便只把他安排在客舍里。就这样,范雎等了一年多,仍然没有见到秦昭襄王。
因为这时的秦昭襄王跟魏冉一样,觉得秦国十分强大,除了燕国之外,各国都吃过秦国的亏。他根本不需要范雎这样的舌辩之士。虽然暂时没有见到秦昭襄王,但是范雎仍然在耐心等待,他知道自己总会有机会的。果然,机会很快就来了,还是由魏冉创造的。
魏冉因为有宣太后的庇护,私人财富甚至超过了国库,但他还是不满足,想继续扩大自己的封地,便打算派人越过魏国和韩国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听到这个消息后,范雎立即给秦昭襄王上了一封奏书,表达了自己想面见秦昭襄王的愿望,请秦昭襄王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儿时间。如果他的建议对秦国无益,就请秦昭襄王立刻杀掉他。另外,还有一些机密的话,是不能写在信上的,必须和秦昭襄王当面详谈。
秦昭襄王目前的处境很糟糕,朝政基本由母亲和舅舅把持,自己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这时读到范雎的信,心中大喜,于是叫来王稽向他表示了歉意,派他用专车去接范雎到离宫见面。
范雎并没有被秦昭襄王的召见冲昏头脑,相反,他的头脑更清醒了。他在去见秦昭襄王时,还故意装傻。范雎到了宫门口,假装不知道是内宫的通道,硬是直接往里闯。
这时秦昭襄王正好从对面过来,一名宦官跑了过来,气急败坏地大声驱赶范雎,呵斥道:“大王已经驾到,你怎么还不回避?!”
范雎一听,当下做出一副傻相,说:“秦国什么时候有过大王?我只听说有太后和穰侯而已。”
秦昭襄王听到范雎的话,觉得超级刺心,马上过去迎接范雎,并向他道歉,说:“寡人本来早该向您请教的,但因为要紧急处理义渠王的事,所以才耽误了一些时间。现在事情处理完了,寡人才有机会向您请教。寡人不聪明,请允许寡人向您行礼为歉。”
范雎连连辞让。那天,目睹范雎拜见秦昭襄王的大臣们无不变颜变色。等到秦昭襄王屏退左右,恭敬地讨教时,范雎又开始装傻,面无表情地附和着“是啊,是啊”,却一直没有下文。
现在,对于秦昭襄王和范雎而言都是个机会。估计秦昭襄王物色这样的人已经很久了,好容易遇见范雎,哪能放过这个机会。
范雎更是知道,今天是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如果错失,他将变得一文不值了。因此,他必须先吊一吊秦王的胃口,看其是不是真的有决心解决此事。
结果,秦昭襄王耐着性子,再三请范雎赐教,态度极其诚恳,可范雎依然在装傻。无奈之下,秦昭襄王问道:“先生真的不愿意赐教吗?”
范雎这才说了实话,他拿姜太公和周文王举例,说明了他之前的顾虑。之后,他向秦昭襄王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大意是:“臣只是一个寄居他乡的臣子,跟大王没有什么交往。现在臣想向大王说的又是关系到匡扶国君的大事,这其中还关系到大王您的骨肉亲人。臣十分愿意向大王您进献一片忠心,可还不知道大王您的心思如何,所以才不敢回答您。臣知道,可能今天向您进言,明天就会没了性命,但臣仍然要说出来。死是永远回避不了的,如果臣的死对秦国有利,那就是值得的。臣并不怕自己因此而死,而是怕臣死后,天下贤士再也不敢对大王说真话,不敢再来为秦国效力了。现在您既害怕太后的威严,又被下面的佞臣迷惑,长此下去,您会愈加孤立无援,甚至有成为亡国之君的危险。这就是臣所担忧的事情。如果臣死而秦国得以大治,这是比臣活着更有意义的事了。”
秦昭襄王一听,急忙挺直了身子,说:“先生,您不能这样想啊!秦国本就偏僻,今天寡人能和您见面,那是上天安排的缘分啊!是上天为了保存秦国基业,把您赐给了我。从今以后,无论事情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所有问题希望先生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指点寡人,不要再怀疑寡人的真心了。”
听了这话,没有了顾忌的范雎对秦昭襄王行了个大礼,秦昭襄王也连忙还礼。范雎这才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秦国四面都是坚固的要塞,进可攻退可守,秦国百姓也勇于为了国家对外作战,可以说占据了地利、人和两个有利条件,是建立王业的大好机会。现在如能放手跟各国一搏,就跟老虎去打兔子一样,谁也不能打败秦国。可是您的臣子们都不称职,竟然十五年没有向崤山之东进兵。这是穰侯的私心在作怪,同时也是大王的决策存在失误之处。”
秦昭襄王的胃口被高高地吊了起来,他连忙催促道:“寡人真心想知道寡人的失策之处。”
范雎本来想单刀直入,把宣太后一伙人当作目标猛烈开火,但他逐渐发觉,在和秦昭襄王谈话时附近仍然有很多人在偷听。于是,范雎决定转移目标,先谈外事,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和宣太后等人发生冲突,又可以试探一下秦昭襄王的态度。
于是,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现在穰侯正打算越过韩国、魏国,向齐国刚、寿两地进军,臣认为,这对秦国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出兵少就不能打败齐国,出兵多反而会损害秦国自己的利益。臣猜想,大王的计策是自己少出兵而让韩国、魏国多出兵。但是这个计策实在违背常理。其实这两个国家对秦国并不友善。况且之前还有过类似的失败例子。大王一定还记得,当年齐湣王向南进攻楚国,大获全胜之后,获得了千里之地,可结果齐国连一寸土地也没能守住。不是齐国不想要楚国的土地,而是因为被地理环境限制住了。齐国劳师远征,大大消耗了国力。各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不堪,便知道机会到了,起兵攻打齐国,使齐国几乎被灭国。而齐国远攻楚国的好处,最后全被韩国和魏国得到了。这个教训是何等深刻!所以,臣认为,秦国要真的获得实在的好处,就得坚决执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的好处是,打得一寸地就归秦国一寸,得一尺就归秦国一尺,绝对不会为他人作嫁衣。韩、魏两国位于中原,是天下的中心。秦国如果想称霸天下,必须紧靠中原以控制天下的枢纽,以此威胁赵国、楚国。如果楚国强大则与赵国联合,如果赵国强大则与楚国联手。如果楚、赵两国都愿意跟秦国交好,齐国还有什么力量可以对抗强秦国呢?齐国不敢抗衡秦国,那么韩国和魏国划归到秦国的版图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范雎在这里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日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昭襄王说:“寡人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变化无常的国家,寡人之前一直无法同它亲近。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呢?”
范雎回答:“大王可以先通过谦卑的言辞、送厚礼的方式来拉拢魏国;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来贿赂它;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
秦昭襄王一听,也觉得血脉偾张,大叫一声:“好!”
之后,秦昭襄王拜范雎为客卿,同他一起谋划军事。范雎就这样走上了秦国的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