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1章 坑

说实话,这位前任死的并不冤。

竟然积压了这么多军务,这还只是报上来的,没报上来的不知有多少,由此也可以知晓征虏将军府烂到何种地步。

虽说里面很多事务,他一个小小的中兵参军无法做主,但同样也有很多事他完全可以处理,没道理积压这么多。

中兵参军这个职位看上去似乎不重要,一个从九品的浊吏而已,但直接与士卒接触,能第一时间掌握军中状况。

如果上面的司马是个不怎么管事的人,中军参军的职权更大,连士卒的提拔升赏都捏在手中。

道理很简单,桓弘贵为高门子弟,肯定不会直接与普通士卒接触,必须通过刘道规这样的浊吏掌控军府。

高门子弟占据显职,以不做实事为荣,还鄙视下面的官吏……

征虏将军府现在这鸟样,刘道规估摸着头顶上的那个司马,也不是什么好人。

而前任的中兵参军,很可能是推出去的替罪羊。

做过生意的都知道,便宜无好货,这个中兵参兵差不多是白送上门的,里面很可能有什么弯弯绕,不然好事凭什么砸在自己头上?

众人一直忙碌到深夜,才勉强将小院收拾出来。

拆了些木料,就在院中点燃篝火,顺便煮些干粮。

“咱们初来乍到,先摸清形势,广陵有不少京口人,去走动走动,套套近乎,将征虏将军府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底细都抹一遍,顺便打探一番桓使君平日喜好。”

刘道规给众人分派任务。

没办法,一来广陵,就感觉到了隐隐约约的敌意。

如果不能摸清对方的底细,那就太被动了。

“只要有咱京口的人,事情就好办了。”刘广之拍着胸口。

他是北府老卒,多少有点人脉。

再说京口就这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最有实力的也就那几家。

刘氏、高氏、高平檀氏、东海徐氏、平昌孟氏,再加其他几家小姓。

“这桓弘一看就是膏腴子弟,怕他个鸟。”刘遵狂劲儿又上来了。

“你懂个鸟。”刘道规还了一句。

众人纷纷大笑,刘遵也跟着傻笑。

士族高门子弟或许不擅实务,但自幼耳濡目染,个个都是内斗的高手,如果因此而轻视他们,那便是自寻死路了。

刘道规只求这两年安生一些,大家凑合着过,井水不犯河水。

按江左这德性,朝堂上明争暗斗如火如荼,地方上天师道风卷残云,无数活不下的人加入其中,暴风骤雨近在眼前……

喝了些粟米麸皮鱼干混煮的羹,刘道规早早睡下。

刘遵、刘黑罴、刘广之三人轮流守夜。

到了第二日,本以为司马会例行召见,却不料一整天都没人来,仿佛忘记了还有中兵参军这个人。

刘广之、刘黑罴当年在北府军中时,来往广陵多次,熟门熟路,带着众人去了。

刘道规清理前任留下的文牍,分门别类,将军户和中兵的事务分开。

打扫屋内,又发现了几卷兵法。

既有孙子兵法,也有太公六韬,上面还有前任留下的注解和断句,字迹工整,见解颇有独到之处。

看样子他也应该是个勤学之人,只可惜这世道,寒门很难翻身……

左右无事,索性翻了翻,既然是参军,迟早会接触军务,不知兵肯定不行。

这一看便是沉迷其中,吴子重练兵和实战,孙子兵法和太公六韬重策略、庙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和太公六韬,这已经超出了兵法的范畴。

姜子牙、孙武、吴起都是各自时代站在巅峰的人物,能接触到他们的东西,刘道规感觉进益颇大,连视野都开拓了不少。

只可惜都是残卷,各篇都不完整。

士族门阀垄断的不仅仅是高官厚禄山川河流,还有各种书籍。

寻常人根本接触不到书籍,更别提兵法。

“小弟打探清楚了,荀信之出身颍川荀氏,袁鹤出身陈郡袁氏,桓道真乃桓弘同宗,略有文才,而无实干。”刘钟年纪最轻,头脑却是嘴灵活的一个,很快就送回第一个消息。

司马袁鹤、长史荀信之、记室掾桓道真已于两日陪着桓弘北上游猎去了……

颍川荀氏、陈郡袁氏都是当年渡江的顶级高门,升平二年(358年),荀彧六世孙荀羡英年早逝后,断了顶梁柱,荀家再没出过两千石的高官,门第衰落。

加上桓氏、谢氏崛起,挤掉了不少高门的门第。

陈郡袁氏一直唯桓家马首是瞻,袁宏、袁乔、袁真都曾辅佐过桓温,江左曾有人戏言:路遇一桓,十步之内,必有一袁……

“桓使君有何喜好?”

“除了游猎,喜好交游名士,五石散、娈童美姬……”

这些几乎都是“名士”们的标配。

桓弘乃桓冲第四子,今年不到四十,出生时,桓家已然大富大贵,自幼锦衣玉食,有这些爱好再正常不过。

不过这些只能作为参考。

喜欢玩乐之人,并不都是酒囊饭袋,当年谢安也喜欢带着姬妾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入朝为官,便是一代名臣。

桓冲好清谈,食五石散,最终死在这玩意儿上……

到了晚上,刘广之和刘黑罴带回一人,脑后梳了一个武将常用的平髻,气宇轩昂,精神抖擞。

刘广之介绍道:“这位是高珣高子玉,乐安高氏,当年与某一同追随谢都督北伐,先为中兵左部司马。”

左部司马,也叫千人督,掌管一部兵马。

“彭城刘道规见过高司马!”刘道规抱拳一礼。

北府军中除了刘氏,另一大姓便是高氏,刘氏分彭城、东莞、沛县三支,高氏更多,有渤海、陈留、乐安、渔阳、辽东四支。

目前最出名是陈留高氏,曾出过袁绍外甥高干和一代名臣高柔。

淮陵太守高素、东莞郡守高雅之都出身渤海高氏。

“刘参军多礼了,既然都是京口乡亲,日后当互相帮扶才是。”高珣直来直去,极有武人的干练之风。

刘道规大蛇随棍上,“何须多言,我京口从来都是一家人!”

京口侨人还是比较团结的,都是北方侨人,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六七十年的融合,几乎就是一个整体。

如果有他的支持,刘道规这个中兵参军底气就硬了。

至少有个可靠的盟友。

一个在军府,一个在军队,互为表里,互相扶持。

“既是一家人,在下就直言,刘参军可知自己有杀身之祸?”高珣一开口便是惊人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