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预言之黄帝升仙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7章 岐黄之术

从西岐(今陕西宝鸡岐山)一路朝西北方进向发,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只几日工夫便到了渭州(今甘肃平凉)境内,黄帝一行人远远便瞧见了高耸入云的崆峒山。

此山系上古九大名山之一,以追忆上古时期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兰、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首领崆峒而得名,又因洞穴具多有得道之空洞和自然之清新寓意。崆峒山主峰香山高达高度达2123米,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人神闭关修道的首选之地。

在崆峒山之下泾水(今泾河)之畔,于依山傍水之处,筑有面积宽阔的草堂之所“无医堂”,里面道路纵横交错,整个呈阴阳太极分布,一边长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一边种植着许多不知名的野果药材,外面用竹篱笆围成,中间曲径通幽之草堂便是岐伯居地。在此,一是方便岐伯以自身医术广济于天下,另一方面他可以随时登山拜会请教道师广成子(即容成子)。

依山而行,黄帝很快便见到有路人来往,便让风后前去询问岐伯的住处。风后一眼瞧见一个挑柴回家的樵夫老者,赶紧上前问路。

“老翁,向您老人家问个路,请问圣手岐伯居住之所‘无医堂’怎么走?”

老者看了看他们一行人的装束,眼神里充满了警惕,似乎没有听清楚一样,仍一声不吭地径直挑着柴赶路。

一旁的力牧见了,立刻会意地紧跟上去,不由分说地抢过老者挑在肩上的柴木。“老人家,这山路不太好走,还是我帮你担一会儿吧。”

这时,老者只好放下柴木,一直跟着他们一行人行走。刚刚转过了一道山弯,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花开芬芳的桃林,蜜蜂飞舞,溪水潺潺,一间草屋伫立在山水竹木围栏之间,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这就是岐伯的住所了,你们是走前门呢,还是走后门?”老者停下脚步来,指了指前方茅草之门。

“前门会客,那边路不好走,还有一个药童看守,现已很少有人去了。后门见医,这边算是近道,比较方便来人求医,还不用与其他人打招呼,我们平时都是走后门的。我看你们像是远道而来,应该来一趟也不容易的,要不我带你走后门吧,我怕走前门你们见不到他人。”

老者见他们懂得人情世故,便爽快地如实告知。说完,便指点了前后门的位置,然后担柴回家了。

这“无医堂”,到底该走前门,还是走后门?风后见老者这番解释。一时竟没有了主意。

“主公,我看我们还是像大家一样,都走后门比较便捷吧。”

听了风后的建议,黄帝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不,我们必须走前门。”

说着,黄帝没有任何迟疑,而是舍近求远,径直朝着刚才老者指引的前门方向走去。

风后一行人见黄帝已经决定了,便只好绕过近在咫尺的后门,紧紧跟随他的脚步弯着山路向远处走。这前门确实不好走,路程远还不说,因为平时走的人少了,尽管道路平坦宽阔,沿道路途上竟长满了荆棘野草。

就这样,沿着竹篱笆围栏走了好一会儿,他们终于看到了前门门楣上用大大的甲骨文雕刻而成的“无医堂”三个大字。

黄帝定眼一看,对这个木雕门楣立即产生了他乡遇知己的亲切感觉。蓦地,他想起了自己曾在新安部落都城歙州所见的上古门楼建筑来,尽管没有过多的雕栏画栋,但平面浅浮相宜,笔锋简单大方,风格质朴,很有歙州木雕早期之古风。他想,这应该上次岐伯应师父广成子(即容成子)之命,到新安部落都城歙州为自己救治心神之患时,受到了江南文化的深刻影响才造就的吧。

正想着,黄帝眼见风后和力牧用力敲拍那道紧闭的松柏木门,过了好久,才见大门徐徐拉开了一道小缝,只见一个头戴方巾的小脑袋从门缝里伸了出来,用黑溜溜的大眼睛紧张地盯着门外。原来,这就是樵夫老者所言的那个十多岁的看门药童。

“请问你们是谁?”药童问道。

“我们是特地从江南远道而来拜见岐伯圣手的,请麻烦通报一声。”风后回复,示意力牧顺便递上随身携带的特产,歙菊,歙州毛峰,黟香榧,这些都是黄帝钦点的珍稀贡品。

药童见了礼品,立即笑得很开心,大门一下子拉开了。然后,他非常高兴地指点他们。“你们还是走后门吧,到那里比较方便些,前门离草堂太远了,要等好久让师父有空才能出来迎客。”

看来,正如老者所说的,药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让人走前门而入了。也许是怕麻烦,或许是为来人着想。反正,前门虽然是开的,但并不好走,就连黄帝都被拦在门外,就更不用说是平常人。

“你……你……”力牧见此情景,瞬间怒火中烧。他想着这一路辛苦走来,从东到西,又从西岐到渭州,从不久前无依堂的无伪到现在的无医堂的无名药童,可谓是受尽了白眼和欺辱,身为天下之帝左右,心里感到很憋屈,所以非常气愤,一时按捺不住火爆性子来。

虽然风后也有些不满情绪,但见力牧准备拿出兵器,正要往里硬闯的样子,连忙喝斥和制止他的鲁莽行为。“兵神,不得无礼,还不速速退下。”

黄帝见状,仍不动声色,只是吩咐属下一行人先莫着急。“我们就在前门等着,圣手岐总会有空闲时分的。”

他想,自己作为天下之帝,明明有正门却不入,为图己便偏走后门,以后如何以身作则,以示天下。再说,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关系到个中诚意和规矩之道。

正在这时候,天空中太阳旁边突然显现一大片绚丽的彩云,煞是好看,云端之下,一只五彩斑斓的凤鸟振翅翱翔于天地之间,它的头部高昂,嘴喙尖锐,双眼炯炯有神,全身羽毛闪烁着各种颜色的光芒,仿佛散发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气息。

“门外来者可是黄帝?我近日观星青龙散发金黄,由此推算出今乃天喜日,必有贵客,还真没想到彩云伴日,凤凰来仪,原来真是一个黄道吉日呀!”

这也就是黄道吉日的由来。因为岐黄之术,天师和天帝,亦师亦友,得以肝胆相照,更是天作之合。而这一切,似乎岐伯早有预感,原来他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见到岐伯终于现身,黄帝顿时喜出望外。“原来医圣精通天文地理,早已推算到今日之会了。我们可是没这个本事,先到您的家乡西歧走了一趟,这才翩翩来迟一步,还请多多海涵。”

黄帝直起身来,郑重行礼作揖,表示出自己的诚恳态度。

“什么,你们还真的去过西岐一趟?”岐伯有些惊讶,心里有点过意不去。

于是,一旁的风后风势将一路上的见闻一五一十地讲给岐伯听了。他原想岐伯会被他们一行人的诚意所感动,没料到岐伯表现出尤为惊愕的表情来。

“从你们所描述的情景来看,那个无伪实非我的徒弟,而是我的为师广成子(即容成子)了。”

岐伯的回答,同样也惊到了黄帝。原来天下无奇不有,竟有师父扮作徒弟为徒弟把关的奇事。此时,岐伯从中其实也看出来了端倪,此行黄帝肯定是通过了师父广成子(即容成子)的考验,不然也不会如此顺利地找到这里来的。

“为师一向为人低调谨慎,做事不拘一格,估计这也是无奈之举,各位总不会有所介意吧。”岐伯笑着试问道。

此情此景,大家不由得也笑了起来。黄帝更是真诚地说:“我们此次远道而来,原本就是拜师取经的,何来埋怨之言,相反,仍需要医圣与为师各位的谆谆教诲,相互切磋,共同研讨,甚至著书成经,流芳百世。”

岐伯见黄帝说得如此直白和诚恳,便也不再作任何不必要的客套了。于是,他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

“既然如此,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如你有什么疑问,就不妨直言吧。”

此时此刻,在黄帝的心里除了震惊还是震惊,他没想到岐伯竟看破了自己心中所想。黄帝便不再寒暄,直接了当地问道:“何为无医?”

其实,岐伯早就预知黄帝必有此一问,他为何取名为“无医堂”,因为在不知情的世人眼里,这明明不是自相矛盾吗?

“医者,应不为医也。前门无医,则天下无患,后门有药,则健体强身。上古本无病,世上原无医,人间无疾苦,架上药生尘。医不自医,人不渡己,医多则乱,医乱则患。然虚化神,神化炁,炁化形,而反之亦然,又因体于物而知精,体于形而知炁,体于炁而知神,体于神而知虚,体于虚而归道,故知精者可为常医,识炁者可为良医,达神者则为神医。”

见岐伯作如此解释,黄帝不由得感到无比敬佩,有如知己照人,心燃明灯,熠熠生辉。与此同时,他又想起了一个藏在自己心中很久的问题来。“三界之人,又何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岐伯听了一愣,只稍微思量片刻,然后回答如流。“如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乃真人与天地同寿,实属神仙;如能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也是寿命久远,归于至人;如能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而寿命百岁以上,为圣人;如能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比一般人长寿,谓之贤人。”

岐伯的意思说得很清楚,倘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只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才能形与神俱,且尽终其天年,可度百岁之寿。

黄帝继续请教:“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活到百岁以上,而且行动自如;现在的人才五十岁左右就身体衰弱了,这是时代变了吗?还是人自己的问题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虽多有神人体质,但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遵循阴阳规律,顺应自然节律,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所以形体和精神都能保持良好状态,活到天定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世。”

黄帝又问岐伯:“人至年老,往往不再生育子嗣,是因身体精力的耗尽,还是天命的安排?”

岐伯回答说:“生育之能力,乃阴阳交融之结果。年老之人,气血衰败,阴阳失调,故难以孕育子嗣。此乃自然规律,非天命之安排。”

黄帝接着问道:“我听说有些方士认为脑髓是脏腑,有些认为肠胃是脏腑,还有的认为它们是腑而不是脏,各执己见,我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希望能听听你的高见。”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地气所生的,它们都藏于阴处而象地,能藏而不能泻,所以叫做奇恒之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是天气所生的,它们的功能象天,能泻而不能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叫做传化之府。这些脏腑的功能特点是不能久留食物,而是要及时输泻出去。此外,魄门也是五脏的使官,水谷不能久留其中。所谓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泻的,所以它们总是保持充满状态而不会过于实满。而六腑则是传化水谷而不藏的,所以它们总是保持实满状态而不会过于空虚。这是因为水谷进入人体后,胃会充实而肠会空虚;当食物下行后,肠会充实而胃会空虚。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

黄帝还是感到不解,便接着问:“如何知道气的规律呢?”

岐伯回答说:“通过观察气的到来,可以发现其规律。所有气都始于春天。如果气未到而先到,这是气太过,它会削弱所不能制约的气,而乘胜其所能制约的气,这叫气淫。如果气到而不到,这是气不及,那么它所制约的气就会妄行,导致所生的脏腑受病,而所不能制约的气也会来侵犯,这叫气迫。所说的观察气的到来,是指气当至之时。我们要谨慎地等候它的到来,气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失去了时机,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导致五脏之气混乱,邪气就会内生,即使是高明的医治也难以禁止。”

黄帝再问道:“气有不按规律运行的吗?”

岐伯回答说:“天气不能不按规律运行,如果气不按规律运行,那么气的调摄也就失于正常,失于正常就会变化异常。”

黄帝又问:“气变化异常会怎样呢?”

岐伯回答:“气变化异常就会发生疾病,如果是被其所胜之气克制,则病情较轻,如果是被其所不胜之气克制,则病情较重,如果又感受了其他邪气,就会死亡。所以气不在其当至之时到来,病情就较轻,气在其当至之时到来,病情就较重。”

黄帝见岐伯似乎有些累了,便打算结束今天的谈话,心想着反正日后朝夕相处,再细细领教,并一一作出笔录,同时希望极具天赋的雷公能够一起参与进来,这样三人同行必有我师,避免一家之言出现差错,尽可能做到去伪存真,留精去繁,通过共同著书立说,以传经于后世。

于是,他最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以为怎样的医经,方可传世于人?”

对此,岐伯郑重地回答:“就医学而言,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长久流传下去,用来教导百姓,也不致发生疑惑无法讲明。只有这样的医学论篇,才能作为宝贵的遗产传于后世。”

从此以后,黄帝尊称岐伯为“天师”,与雷公一起三人经常相互谈论医学,后来共同编著《黄帝内经》,史称“岐黄之术”,即中医始祖。